走近文化名人:老子函谷著书,留下一部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发布时间:2025-08-05 11:52  浏览量:2

公元前478年,老子已经94岁高龄。

此时,周王朝越来越衰弱,天下仍是乱得不可开交,战争不断。齐桓公伐楚、齐鲁长勺之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围郑之战、秦晋殽之战、晋齐鞍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吴国灭徐之战、吴楚之战、吴越之战等。

这年,吴王夫差又率大军北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与晋国争做盟主,以图霸中原。越王勾践乘吴国内空虚,攻入吴都(今江苏苏州),吴王夫差惊恐,让晋国为盟主。

看着诸侯越战越乱,天下失道而运行,老子不断叹惜。孔子也热心救治天下,游说诸侯,可惜周制已无法挽救,以仁义治天下也越治越乱。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打算离开家乡,找一处最美的自然境界,隐居起来,做一个真正的隐君子。他觉得,人来自自然,也必须归复自然,进笃静,入极虚,化到大自然的魂魄之中去。他选择向西入秦,便骑着一头青牛缓缓向西而去。

老子渐渐往西,大地变得宽广了,村庄变得稀少了,只有荒野茫茫,不见人迹。再往西行,路也一步步高起来,渐渐接近了崤山。放眼望去,只见遥远的天际,出现了逶迤不断的大山,大山起起伏伏,朦朦胧胧,像重云,像高墙,又像巨兽奔腾。老子知道,函谷关很快就要到了。

函谷关是著名的雄关和险关,两边山峰高峻,中间是一道函蓄的峡谷,关城就座落在峡谷之上,因而取名函谷关。这座险关以东是周朝地盘,以西是秦国的地盘,出入周、秦,必须从这里经过,可以说是个咽喉重地。

镇守函谷关的官员名叫尹喜,是位学富才高的官员。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特别喜欢钻研天文星象,并以此来探究人间福祸,推测世道变异。

公元前478年农历7月11日的一个夜晚,尹喜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不久就弥漫了山川,弥漫了树林。他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要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不知是哪一位。

7月12日一大早,尹喜就让人清扫道路,一直往东扫了四十里,然后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黄昏时分,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尹喜看见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知道不是一般常人,故意试探说:“关令大人叩拜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

关尹说:“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不动声色地说:“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

关尹道:“尹喜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昨天晚上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

尹喜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你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您的圣智著为书?尹喜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关令尹喜知道老子要远走高飞了,一定要让这位圣人留下他的智慧。于是,尹喜缠着他,要他写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开始不太愿意,没有答应。但尹喜不放他过关,不给他的护照签证!老子没办法,只得答应条件。

尹喜软缠硬磨,与老子谈天论道。后来,老子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也佩服起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智者,就答应为他著书。

尹喜把老子安排在关上敞亮的客室之中,面对着苍茫的函谷关山野,居高临下,似有纵览天下之势,他又将刀、笔、竹简等一应文具,全部备齐,老子很中意。

老子坐于临窗案前,神情渐渐静定,经短暂思索,便欣然命笔。他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将他的智慧写在了简牍上。三个月之后,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著作分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关令尹喜拿到老子的著作,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读完这部美妙的著作,尹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尹喜来见老子,一见面就激动地说:“先生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我已请关上军中刻简高手,复刻几部,藏于周室,传于天下,以不枉先生的一番苦心。”

老子淡淡一笑,说:“《道德经》完成,多亏了你喜翁的苦心支持,否则,聃游走无定,四处为家,本无成书之想,何以会有此书?从此之后,优劣当由后人评说,但愿后人体察聃的初衷,深悟道德奥妙,勿走歧途,若能如此,则大道幸甚,李聃幸甚。”

尹喜听了老子的赞美,兴奋地说:“先生现在已经离开了故土,应该也是没了牵挂,能不能从此留居关上,我愿陪着先生,下棋论道,探究古今兴衰得失,或潜心著书立说,可以吗?”

尹喜的一片真情,让老子非常感动,但他的心志早已去了西方,便没有答应尹喜的请求。老子摇头说:“我不想留在这里,现在就向你告辞。”

尹喜由衷地说:“读了您的著作,我不舍得跟您分开了。如果您执意要走,那我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跟您一起出走。”

老子莞尔一笑,摇头拒绝。

一天清晨,老子骑着青牛,出关西去。青牛昂首平稳而行,渐渐没入谷中,消失于茫茫天际。一位伟大的哲人,就这样离开中原故土,出关向西走了。他的消失就像他的出现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

公元前471年,秦国的扶风发生瘟疫。

就在人们呼天唤地、不知所以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骑牛路过这里。人们不知他是从哪来,也不知他到哪去,只知道他听说了村上发生瘟疫,就立即投入到紧张地扑疫之中。

秦地扶风,医疗事业极为落后,医生身价极高,极不好请。老人亲自骑牛去请,不想半路摔伤,加上过度操劳、精疲力竭,一病不起。

公元前471年7月21日早晨,老人离开人世。据说,这位百岁老人,便是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

还有一种说法,老子同意了尹喜的要求,带着他一同出关,去了西域的流沙。据说,后来有人在西域流沙看到过老子和尹喜在修道,直到公元前412年才逝于西域,享年160岁。司马迁在《史记》载道:“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传说老子去世后升仙,又回了一趟老家鹿邑的隐阳山。他对家乡的这座山有些看法,因为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想解救百姓,便飞回家乡治理这座山。到了山边,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山腰飞到了中原,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老子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后来,百姓感谢老子赶走山,就把老子挥鞭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还修了庙,进行祭祀。如今,在鹿邑县城的东北角,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赶山鞭”。

老子升仙二百多年后,他的理论渐渐发扬光大。公元前206年,《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经典。

公元144年前后,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创立了道教。

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将老子尊为道家鼻祖,派中常侍管霸在老子诞生地创建“老子庙”,对他进行祭祀。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把老子奉为李姓始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并且亲自赴鹿邑祭拜。

公元647年,玄奘法师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入东天竺,即如今的印度等国。

公元735年,唐玄宗李隆基亲注《老子》,并先后两度谒拜“老子庙”,并将其名字改为“太清宫”。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如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几乎每年都还有新的译本问世。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世界哲学史》作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在其著作中说过:“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三本,那么《老子》就应当是其中一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