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浆果的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5 11:31  浏览量:2

7月末8月初,是吉林省蓝莓成熟的季节,走进白山、通化等蓝莓主产区,视野所及,坡如碧毯,果似蓝珠,遍坡的蓝莓树间缀满蓝宝石,连空气似乎都带着香甜。

靖宇县三道湖镇杨志芳的蓝莓园就耕作在这片好山水间,“吴老师,您快给看看,这批果有点小,这得咋办?”听闻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来了,杨志芳急忙赶回园子。10年前杨志芳开始种蓝莓,从此尝到甜头,精心呵护蓝莓园至今。“选种、种植、修剪……跟着专家的技术走,心里有底!”

科技为芯:给蓝莓装上“升级芯片”

长白山脉腹地,依托其昼夜温差大、土壤偏酸性、空气湿度佳等环境要素,这里为蓝莓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过去,农户分散经营,产量不高,品质不好,蓝莓在市场上始终卖不上好价钱。如今,通过良种良法种植,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变。经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吴林教授团队针对性选种培育,德雷珀、都克、北陆、瑞卡等20多个蓝莓品种在这片土地上各展所长——或回味绵长,或果粉细腻,或耐于贮藏,这个小浆果从此“升级”。

李亚东团队选育的“德雷珀”

李亚东团队选育的最新品种“德雷珀”,具有果实大、果粉佳、成熟集中、鲜果品质好、采收容易、丰产等优点,该品种自202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认定并推广以来,已成为长白山产区主导新品种。吴林团队经过13年本土化培育的“瑞卡”,果型饱满周正且耐储运,加工鲜食皆宜,现已成为众多农户的种植品种。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技术不止在品种里,针对不同种植区的环境和经济模式,李亚东团队因地制宜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东辽县辽河源镇仙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里,蓝莓树上的“输液线”吸引了大家注意,“这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它能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每一棵蓝莓树的根部,确保每棵蓝莓树都能获得均衡的营养。”不仅如此,团队指导农户解决栽培基质配制、轻简化修剪、机械防寒等关键技术问题,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减少30%的劳动力投入,还让蓝莓从“种下去5年才丰产”变成“第2年就挂果”,科技为“致富果”保驾护航。目前这些种植技术已经在辽源、吉林、白山等地规模化推广应用。

采用基质栽培技术的东辽县蓝莓种植基地

人才为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到了地里才了解农户的难,我们常常把他们的难题作为科研选题。”靖宇蓝莓科技小院的园艺学院2023级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鲁春泽说。这个2021年成立的科技小院,有“最美科技小院”之称。在这里,一项项技术从试验田走进蓝莓园,9位校内导师带着学生扎根一线,学生们与农户一起蹲地头、教修剪、测土壤、做科普,吉农师生在田间练就“真本事”。刚入职一年的李亚男老师,带着团队采样分析土壤,通过合理优化的施肥,把几片“废田”改造成了“宝地”。有3名小院毕业生直接留在靖宇,从事蓝莓产业相关工作。

靖宇蓝莓科技小院

从1981年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蓝莓引种试栽研究,到李亚东、吴林团队不断推广选育开启蓝莓产业化发展,再到年轻一代的接续发力,这支队伍,一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振兴为卷:蓝莓带来的三本“增收账”

农民的“增收账”:“种蓝莓,我家一亩地鲜果能有1200斤,去除成本,平均一亩至少能收入六七千元!”农户的账本,是最实在的振兴答卷。

由传统作物改种蓝莓后,普通露天种植模式下,扣除种苗、肥料、人工等成本,多数农户每亩蓝莓纯收入可达6000—8000元。部分采用更科学管理和优质品种的种植户,收入则能更高。

正在蓝莓园里采收的工人们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

自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各地积极响应,在三道湖镇的农户家里,庭院也成了增收的小阵地。“一亩地可以摆放330盆蓝莓,一年收益可达万元以上,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园子里就能实现。”

在靖宇县三道湖镇,家家院里都种了蓝莓

企业的“发展账”:对于这片土地上的蓝莓企业而言,蓝莓产业的发展让他们收获颇丰。在通化县光华镇的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利落地选果、分装、打包,一派繁忙景象。“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良种繁育+种植+采摘+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秀岩说。果实成熟期,在5分厂基地有300余人同时进行摘果,每天可采摘鲜果约20吨。

在通化县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运输、分装、打包

乡村的“振兴账”:如今,在长白山脚下的靖宇县,蓝莓产业从最初的300亩发展到如今的2.9万亩种植规模,预计鲜果产量达1.12万吨,带动2000多户农户、近万人参与产业链发展,农村人均蓝莓产业年收入超6000元,成为全国五大蓝莓优势产区之一。从育苗大棚到冷链仓储,从果汁生产线到电商直间,一条完整的蓝莓产业链如纽带般串联起乡村的各个角落,振兴的活力在山间地头奔涌。

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吉林蓝莓

从实验室到蓝莓园

一颗小浆果串起一条产业链

吉林农大团队用实际行动

让科研成果扎根黑土地

真正实现科技助农、产业兴农

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师生在田间地头

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

未来

期待更多硕果

缀满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