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打交道,越示弱,越厉害

发布时间:2025-08-05 11:57  浏览量:7

人与人打交道,是利益交换,也是实力较量。

与人较量,你难免会处于被动状态。

如果你能学会示弱,很快就能将被动变成主动。

示弱,不是软弱,是不动声色地礼让,人变得厉害。

01

小事,示弱,面子更大。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起了微风,一旦持续发酵,就会引发一阵龙卷风。

聪明的人,会在起微风的时候,就马上预测后果,遏制风力的继续扩大。

北宋时,欧阳修、尹洙等一大群文人,到嵩山游玩。

尹洙突发奇想,说:“游山,应该带着胡饼炉来。”意思是说,大家要是饿了,随时都能吃到温热的胡饼。

欧阳修反驳:“游玩,还带着炉子,这还有什么好玩的,摆明了是累赘。”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认为欧阳修说得对,尹洙这个人,太扫兴了。

尹洙马上伸出双手,掐住自己的脖子,似乎要自尽了。

大家赶紧拉住尹洙,百般安慰。这胡饼炉的议题,也就一笑而过,继续游玩。

社交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小事。而大部分的人,都“习惯性反驳”,从而引发彼此的不愉快,甚至翻脸,丢了面子。

人最难的,不是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给人面子。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给人面子,自己才会赢得面子。

交谈的时候,有人指出你的工作中的漏洞。你辩解几句,会吵起来。你主动认错,大家相安无事。

亲友聚会,有孩子哭闹。你指责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引发孩子的父母,各种不满。你可以去拥抱,或者给孩子一颗糖果。你比孩子更软弱,却把氛围变好了。

开车出行,有人在车里骂骂咧咧。你回怼几句,指不定就出现危险了。你学会倾听,表示同情对方,那也一路平安。

古人云:“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在小事上争论不休,那就像一群人乘坐一条船,忽然船底有一个漏洞一样。你主动堵住漏洞,后来大家一起,还能乘风破浪。

02

破事,示弱,格局变大。

有一个农人,去割草的时候,不小心触碰到了蛇。

蛇回头就咬了农人。

农人气急败坏,拿起镰刀,追赶蛇,非要把蛇置于死地。

蛇跑得很快,跨过一条小溪,转入一堆野草,消失不见了。农人追赶,气喘吁吁,倒在田埂上,再也没有起来。

哎,农人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这就是“追蛇定律”——人在气头上,就会失去方向,做出错误的决定。

人与人较量的时候,如果“你气,我不气”,那么说明“我”是更加厉害的。

还有一种说法:“学会不生气,然后气死人。”

但凡让人生气的,都是破事,不合常理,忽然发生,还事态比较严重。

在唐朝时,唐玄宗组织了一次聚会,和大臣一起共进晚餐。

宁王低头,狼吞虎咽。

宁王满口含饭的时候,来不及反应,就打了一个喷嚏。

一口的饭,直接喷到了唐玄宗的龙袍上。这在当年,是犯上的大罪。

在座的人,都停下来,看着宁王,各种担忧。

唐玄宗愣了几秒钟,然后定定神,说:“大哥,你这可以不是喷嚏,你这是“喷帝”。”

大家松一口气,发出了微笑,话题也切换过去了。

遇到破事,聪明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报复,而是化干戈为玉帛。

唐玄宗包容了宁王,并没有让自己的形象受损,反而体现了自己的格局,也维护了一次聚会的体面。

古人云:“成大事者,首重格局。”

你把格局放大了,破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你的做法,不仅让对方好受,还会让大家敬佩你,从而促进关系。

毕竟,社会上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人愿意和小肚鸡肠的人一起混日子。

03

难事,示弱,自知之明。

我们都希望,万事不求人。但是我们都逃不过求人的时候。

一辈子那么长,总有那么几件事,成为了拦路虎,需要外人来帮一把,才能够解难。

清朝的曾国藩,在围剿太平军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

他在江西的时候,处于弱势,就不得不向地方巡抚陈启迈求助。陈启迈却并不帮忙,曾国藩马上对其进行弹劾。

这下,关系闹翻了,江西地方官更加不配合曾国藩。

巧的是,曾国藩的父亲过世了,他没有得到皇帝批假,就回老家奔丧,被人抓住把柄,几番弹劾。

吃了逞强的苦,曾国藩开始示弱,和地方官员搞好关系,团结起来,彻底打败了太平军。

古人云:“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真正的强者,是看起来很软弱的人。就像老虎,要跳起来之前,会如病猫;就像蛇,攻击之前,会往后收自己的头和脖子;人也是如此,要跳起来之前,是先微微下蹲。

你遇到困难,要人帮忙,你又不愿意示弱,带着命令的口气,谁会服从你啊?口气好一点,态度端正一点,甚至请客吃饭,送礼。你对人示好,人家帮忙也舒服一些。

04

学者李康曾说过:“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你比人高,会有人羡慕,也会有人嫉妒和排挤;你比人矮,会得到关照,同情,帮助。

最难的是,你明显比人高,却能够示弱,主动矮一截。

这个社会,枪打出头鸟的事情不少,你没有必要做出头人。

常常示弱吧,你总能躲过各种伤害,悄无声息地成长。

做一个扫地僧,厉害,又不张扬。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