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遭遇罕见高温“烤”验:千亩玉米芝麻枯死,农民血本无归

发布时间:2025-08-05 02:41  浏览量:3

高温持续“炙烤”,农田变“焦土”

今年夏季,陕西安康遭遇多年未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多地最高气温突破40℃,降雨量较往年骤减80%以上。烈日炙烤下,本应郁郁葱葱的农田变成一片枯黄,玉米植株蜷缩干枯,芝麻秆一捏即碎,部分地块甚至绝收。

“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旱的年景!”汉滨区五里镇农民王老汉蹲在自家地里,抓起一把干裂的土块重重摔下,“家里种的5亩玉米和3亩芝麻全部枯死。”

成本沉没:农民“倒贴”种地

高温带来的不仅是作物绝收,更是农民经济上的沉重打击。村民丁大姐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种子80元、化肥200元、耕地种人工费150元,每亩成本至少430元,“我家8亩玉米光成本就搭进去3000多,还不算自己的人工,现在全打水漂了。”

更令人忧心的是,芝麻等经济作物损失更为惨重。据安康市农业局初步统计,截至8月初,全市已有超10万亩旱地作物受灾,其中玉米、芝麻受灾面积占比超七成,部分镇办绝收率达90%。

抗旱措施“杯水车薪”,农民盼政策救助

尽管地方政府组织运水车临时灌溉、发放抗旱药剂,但面对持续晴热天气,这些措施收效有限。农技站负责人坦言:“地下水水位下降,小河断流,有些村连人畜饮水都困难,更别提浇地了。”多位受灾农户呼吁:“希望政府能给予补贴,帮我们渡过难关。”

专家预警:气候异常需长远应对

陕西省气象台专家分析,此次安康极端高温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有关,未来需警惕类似气候风险。农业专家建议,在干旱频发地区应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完善灌溉设施,同时加快农业保险普及,为农民托底。

一场高温,揭开了小农经济面对气候危机的脆弱性。当“靠天吃饭”成为现实难题,如何构建更有韧性的农业生产体系,或许是这场旱灾留给我们的深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