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邓稼先竖起2根手指
发布时间:2025-08-04 12:42 浏览量:3
1986年,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正在承载癌痛的老人还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有点意外吧?他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原子弹、氢弹工程的领军者——邓稼先。躺在病床上,他一边打着止疼针,一边还能笑着应对对方的问题。杨振宁来了,他们都是当年一路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现在一个英气尚存,一个已经病体不支。杨振宁自以为知道邓稼先的辛苦,却偏偏没想到“奖金”这么个话题会让自己突然语塞。
“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杨振宁半开玩笑地问。气氛原本轻松,谁都以为是五位数、六位数,毕竟这是“大家伙”。邓稼先先犹豫,但竖起两根手指。杨振宁猜:“20万?”邓稼先语气平淡,说的是“20块”,大概是真的觉得有点难为情吧。杨振宁继续摇头,他笑着追问,没想到真相还是20块,而且是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折腾半天,两项差不多也就是两碗面条的价钱。
旁边的许鹿希着急补了一句,说这不是开玩笑,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奖才一万,因为人多,分到头上不过10元、5元、3元。而且还是发了多年才有的奖励。就算再能开玩笑,杨振宁那会儿脸色也变了,只剩下尴尬。他不是小气的人,但谁听了不会心疼?邓稼先一生埋首实验室,终于等来了这样的“肯定”。有些话,他说得严肃:
“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但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不公平。即便你把情怀、信念放在第一位,但结果上依然有很多问题,那些对祖国投入一切的科学家,到头来也就仅仅20块。
很多人也许以为,科学家们的生活很体面,对他们的牺牲并没概念。一个邓稼先,年轻时去了美国,外部世界的先进和祖国的困难反差极大。有人劝他留在当地,等熟悉了环境,也能闯出名堂,可他偏要回国。他的理由很简单:国家需要,自己学成归来,不能总是做别人的附庸。说着简单,做起来其实未必那么容易。那时候留美的华人科学家,要离开,既冒风险又要强大意志力。有多少人回来了?
其实不少人都觉得既然已到美国,是否就该留下?可是回看邓稼先,他好像没什么纠结。拿到博士第九天,上船归国,挥一挥手连头也不回。到家了,却还是太不一样。他当了老师,过了一段日子安稳日子,也娶了妻子许鹿希。婚礼不隆重,日子清淡却踏实。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空余时间喜欢拖着妻子散步、逗孩子玩。偶尔就那点担心,这样的幸福会不会太短了?
但幸福通常都不长。1958年,命运突然换挡。中科院里,邓稼先被找去“搞个大工程”。太太许鹿希后来回忆,那天丈夫回家比平常晚,话也少,怎么问都不说。直到夜深人静,他才吐出口:“我要换工作,没法和你说具体内容,也没法报平安。”完全绝对的保密,甚至没有联系方式。这一刻,谁不心里发紧?他也清楚,接下来不能出国,不能和朋友轻易走动,更不能和家人报备,名利、荣誉都成了空想。刚有点起色的小日子一下被按了暂停键,不仅对夫妻,对整个家庭来说,谁愿意这样?
邓稼先并不是特别擅长隐藏情绪的人,他就是个实诚汉子。科学成就、学术论文一律无名,社交圈越来越小。日复一日,他只能把自己埋在比密封还密封的试验场里。这样过上十几年,有人熬不住了,多少精英直接转行。可他偏偏不动。难说是不是因为“家国情怀”,或只是一种倔强:既然自己能力最合适、能管用,那就一直顶着。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1964年。氢弹紧接着,1967年。短短三年,从零到有,外界都说奇迹。实际上,预算紧张,物资匮乏。有人说当时的物理学家大部分靠吃粗粮撑日。资料真实,全国很多拨人就是冷着肚子熬出来的。这些条件下,邓稼先成了总设计师。他不是万能的,却必须什么都懂。理论、实验、管理、协调,处处自己兜底。有天高原上天寒地冻,他身上的棉衣都发黑了。采集数据时,有次还差点中毒。大家都笑称“稼先命大”,他却不以为然,只说“在这干活,就习惯了”。
邓稼先不是独立完成这一切的人——核心小组、青年科技人员、工人……大家都吃过苦。可最终,领军的是他,冲锋的是他,风险同样也最大的还是他。毕竟核试验根本谈不上安全,他在辐射的风口浪尖蹲了二十多年。外表不见大碍,其实早就落下暗疾。直到后期痛到坐立难安,才被诊断为直肠癌并发溃疡穿孔。医学报告显示,和核辐射有直接关系。
至此,邓稼先的人生开始进入倒计时。1986年病危,止痛针的用量从每天一次到一小时一次,全身渗血。身体折磨得不成样,精神意志却怪好。有人说他是“钢铁人”,病房里朋友听他讲笑话居然还能笑。可外表爽快,夜里谁又知道他疼得睡不着觉?科学家到底是人不是机器。
这些年,关于邓稼先的传记和文章不少。很多视角都在讲他的牺牲,而他的妻子许鹿希用了28年才采访全他的同事朋友,最后写成《邓稼先传》。有学者研究后评价,邓稼先其实并不向往英雄主义。他更喜欢做一名普通人,只是刚好遇到那个最需要他的时代。
这是多有意思的事?大历史往往需要一个温度很低的主人公,谁也说不好“牺牲”究竟代表什么。按理讲,邓稼先坚决投入“两弹研制”,这种选择很伟大。但有没可能换个角度,他其实只是觉得,既然已经投入就干到底?反正也无法回头。要说他所有选择都出自无私奉献,其实还真不见得那么干脆。他对家庭有亏欠,对身边朋友有疏离,如果给他再来一次,他会不会选别的生活轨迹?未必。这种矛盾在许鹿希晚年回忆里时有流露,两人都明白,科学世界的那种强力驱动,有时候压根不是外界能想明白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核武成果让整个国家底气都扬了起来。军事、外交、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从核爆声里生出来的胆气。不是只有“牺牲”才让一个科学家伟大,很多人其实觉得,他就算要点实际奖励,也该给得起。
——可现实不总是这样。20元就是结果,听起来不合理。要说科学和金钱能彻底对立吗?邓稼先一生不在乎钱,结果到最后好像真的一分钱都没用得着。可追着说,谁不盼点物质奖励?我觉得其实没有纯粹的人。
其实,有人就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量化,证明不是白费。拿到奖金的那一瞬间,总归觉得心头没遗憾。现实却让很多“英雄”都成了例外,荣誉滚滚而来,唯独生活没有被善待。其实,也没那么可怜。邓稼先选这条路,他并不后悔。可旁观者有种难言的心酸——这几十年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总在重复上演你信不信?
这一切,并没有祖传意义上的答案。邓稼先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家、爱国、怕麻烦、能吃苦。一辈子不求名利,最终成了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他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家庭失去了什么,国家又得到什么,其实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
中国的力量,正是从这些普通人的一滴滴血汗里集结的。二十块钱,二十年青春,有的事让人笑,有的事让人哭。说白了,也不全在道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