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岫云生,新疆和田碧玉籽料插牌,玉中藏境,心归自然
发布时间:2025-08-05 13:58 浏览量:2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深植于生活与艺术。宋元以降,文人们将此情怀倾注丹青,峰峦间吞吐的云雾,更成为心迹的绝妙寄托。北宋米氏父子“米氏云山”的氤氲云山,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的蒸腾云气,明代沈周《庐山高图》的云岫飞瀑——传世杰作无不刻画“云生岫壑”奇境。画家所摹,不止于实景丘壑,那雾霭中隐现的山峦游云,实为胸中丘壑的外化,超然物外境界的呈现。青山与流云,一静一动、一实一虚间,便勾勒出文人魂牵之境——超脱尘俗,回归自然。
我手中这方碧玉插屏,碧色如云海翻涌,墨沁似峰峦高耸,俨然一幅凝固的“苍岫云生”山水画卷,自然天成,浑若天工。和田玉本是天地精魄,向为君子比德之物。眼前这玉髓中凝结的云山气象,仿佛将千年画意与文心一同封存,使人如见君子坦荡胸襟,清明如鉴,亦如步入古人画卷,心游太玄。
苍岫流云:动与静的和谐之美
山与云,自古便是文人隐士的心灵归宿。山象征着沉稳与坚韧,是修身养性的净土;云代表着飘逸与自由,成了情感抒写的诗笺。当层峦叠嶂托起氤氲云雾,动静相融间,便幻化出令人沉醉的天地画卷。
山,是静的代表。在文人眼中,它是精神的灯塔,是灵魂的归处。或隐入深林,或登临峰顶,人们以山为伴,与云为友,在寂然中寻得内心的平和。玉屏间浓墨勾勒的峰影,恰似千年仁者的风骨——教人在浮世洪流里,守住如岫岳般岿然的本心。
云,则是动的象征。它变幻无形,恰似人生的起伏辗转,让人在聚散中参悟生命的真义。文人笔下,云时而如游龙腾跃,时而似素纱轻扬,都是对自由永恒的向往。玉屏上淡青纹理流淌的,正是这般智慧:生命当如云气,纵遇绝壁当前,亦能化作绕指柔。
当苍岫承托流云,静与动便有了禅机。山予云栖身之崖,如君子怀容物之量;云赠山灵动之裳,若智者得逍遥之趣。这般相生相成的意境,原是文人心中的桃源——身居闹市而神游物外,形有所拘,心无所羁。
玉雕师妙识天工,借玉石为舟楫,将山水之灵渡予观者。那墨色山峦间游走的云迹,是写给都市人的无字箴言:纵处尘嚣万丈,亦可在心间安放一座云山。
巧思天成: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苍岫云生”取新疆和田碧玉籽料为材,玉质温润细腻,色泽深邃典雅。碧绿中透露出的神秘与清雅,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令人倾心。
此作精妙处,正在玉雕师因势利导的慧心。仅以刻刀削出屏形,余者皆顺天工:淡青玉色化作飘渺云烟,浓墨沁斑天成巍峨山峦。玉雕师未添半笔雕痕,却见云海漫涌群峰,让观者如立崖巅。
玉料间散布的墨点与天然僵斑悉数留存,恰似山间苔痕、云中光隙。这些“不完美”的印记,反为作品注入野逸之趣,令云山更显造化本真。
玉雕师深谙“大匠不斫”之理,其人工之工,在于“不夺天工,反彰其美”。通过精细打磨与抛光,使插屏表面光滑如镜,温润似触春水;光影流转时,墨峰在云雾间时隐时现。插屏边角线条流畅自然,过渡圆润,无不体现着玉雕师的匠心与对简约之美的追求。
当这件作品呈现在眼前时,不禁为玉雕师的技艺所折服。他不仅将玉石的天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通过巧妙的构思,赋予了这件作品以生命和灵魂。
这方玉屏,便是一处凝固的山水,一方微缩的天地。置于案头,目光流连于那苍岫流云之间,仿佛能听见山间的风,触到云端的润。纵使身处喧嚣都市,心亦能随之沉静,如归林泉。它无言地诉说着:真正的宁静,源于内心的山水;永恒的自由,在于与天地精神的契合。让疲惫的心灵,在这方寸玉境中,觅得滋养与栖息。
苍岫云生,插牌,新疆和田碧玉籽料,多处留皮,肉质非常细腻,可过灯,润度很好,油分十足,尺寸约198.5*53.8*9mm,重288.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