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 | 许倬云:往里走,安顿自己

发布时间:2025-08-05 14:08  浏览量:3

据媒体报道,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美国逝世,享年95岁。这位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志业的史学家,用一生践行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许倬云先生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等学术著作,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中国文化的精神》《万古江河》等大众史学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历史知识普及给广大读者,让更多人领略到历史的魅力,这些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影响深远。

南京大学出版社曾于2012年出版许倬云先生的访谈录《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书中许倬云先生回顾了推动华英文教基金活动和在南大和台大创办人文社科高研院的过程。

《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 目录 前言


叁 求学历程与初次任职
一、插班台南二中
二、台湾大学七年(1949-1956)
(一)外文系转历史系
(二)大学生活点滴
(三)校园白色恐怖
(四)怀念傅斯年校长
(五)师长的启迪与影响
(六)文学院各系互动
三、“中研院”史语所时期(1956-1957)
(一)师长轶事
(二)研究生活

肆 留学芝加哥大学(1957-1962)
一、赴美留学前后
(一)获取奖学金的曲折
(二)留学集训与启程赴美
二、芝大求学经验与训练
(一)寄宿神学院
(二)东方学研究所
(三)顾立雅的训练与影响
(四)Mircea Eliade的宗教学
(五)威尔逊的埃及学
(六)Peter Blau的社会学与韦伯理论的启发
(七)Berthold Hoselitz与Nef的影响
(八)受益芝大的学术训练
(九)学术外交经验
三、留学生活点滴
四、深入观察美国
(一)参与黑人民权运动
(二)芝加哥的选举舞弊
(三)南方小镇的华人
五、免费矫正手术
(一)手术过程与痛楚
(二)母亲的操心
六、留学五年的突破

伍 “归国”与见证台湾政经变迁
一、归途之旅与见闻
二、不一样的台湾
(一)南港生活的变化
(二)经济起飞
(三)蒋介石政权来台后的重整
(四)陈诚不耻下问
(五)蒋经国的权力作风
(六)与财经界人士往来印象

陆 任职“中央研究院”(1962—1972)
一、重回史语所与再度离开
二、参与学术外交合作事务
(一)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
(二)参与“长科会”工作
(三)“中美科学合作委员会”
(四)争取“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
(五)“中关人文社会科学合作委员会”的成立与变化
(六)成立美国文化研究中心
(七)参加第27届国际东方学人会议的风波
三、编辑《中国上古史论文选辑》的阻力
四、规画大陆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
五、《思与言》的创办与政治风暴
(一)参与《思与言》的改组
(二)政治风暴与阻力
(三)《思与言>的发展
六、史语所的人与事

柒 任教与主持台大历史系(1962—1972)
一、回台大任教
二、兼任台大历史系主任(1965—1970)
(一)同心圆的课程设计
(二)训练研究生、讲师与创办博士班
(三)改革系务
(四)近代史组、艺术史组的成立
(五)引进新观念的助力与阻力
(六)编选史学论文提要
(七)推动台湾史研究
(八)提倡口述历史
三、自由主义在台大
四、处理台大涉外合作事务与困扰
五、拒绝政治干预
六、学人轶闻
七、满阶芝兰
……

捌 匹兹堡大学三十年
玖 治学回顾
拾 为“中央研究院”贡献刍荛
拾壹 入世、淑世、济世
拾贰 为海峡两岸培养菁英
拾叁 家庭与退休生活
2009年10月,台大和南大两校高等人文社会科学院举办“近六十年海峡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作为一位跨越东西方学术界的杰出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学术生涯不仅以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闻名,更以其对文化包容性与交流的强调,为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许倬云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对中华文明深深的眷恋和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他曾说:“我们要想办法,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历史研究的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也反映出他对于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同经历的重视。

在个人生活经历上,许倬云先生的人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他既有文人的气质和情怀,也能把握时代脉动、紧跟社会潮流。他的学思历程纵横东西之间,既带有东方文明的视角和认同,也深谙西方文明的往来之道。这种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

2020年,许倬云先生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91岁的他在致辞中表示:“我盼望有生之年看见中国人终于真正在地球上不仅站直了,腰杆站直了,我们还提出了我们重要的贡献,使世界因为有中国而更好。”

2024年,他再获唐奖,谦称“世界上和我水平一样的至少还有10多名”,并寄语青年学者:“到94岁还有人认可你,这比80岁中状元还难。”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生活的乐观。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界内外的广泛尊敬。许先生曾说:“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先生驾鹤,风范长存!相信许先生的著述与行谊将继续启迪后学,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亦将在世代学者的接力中延续。

你可能还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