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坚毅走出的民国将军:成慎

发布时间:2025-08-05 15:15  浏览量:2

在豫东大地的悠悠岁月长河里,商丘宛如一颗镶嵌在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归德古城的春风,悠悠拂过,仿佛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总带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况味。我静静地伫立在成慎故居那斑驳的砖雕影壁前,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孝善堂"的匾额之上,只见青苔正沿着匾额的边缘蜿蜒生长,仿佛是岁月悄然留下的神秘印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位从豫东平原坚毅走出的民国将军,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将孔孟之道巧妙地熔铸成军魂,在那军阀混战、血色弥漫的黄昏岁月里,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为商丘百姓撑起了一方朗朗晴空。

文庙钟声里的少年志

同治十年,成慎诞生于谢集乡朱庄寨的一个书香门第。在那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里,幼年的他便深受熏陶。他常常怀着一颗好奇而虔诚的心,跟随父亲前往商丘古城文庙。每当踏入文庙的那一刻,那悠扬的钟磬之声便如潺潺流水般轻轻撞击着他的心灵,让他沉醉其中。棂星门前的石狮子,在那悠悠暮色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私塾先生在《论语》批注里,用那充满期许的笔触写道:"缄三聪颖异常,他日必成大器。"时光悄然流转,十七岁那年,成慎带着满腔的抱负和憧憬,踏着青石板路奔赴考场。当那中举的捷报传来,整个古城都为之沸腾,仿佛连那飞檐翘角都染上了喜悦的色彩,仿佛在为这位少年的成功欢呼喝彩。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无情地向前滚动,碾碎了文人原本平静的仕途。当保定军校的招生简章如一片轻盈的树叶,飘进商丘这片古老的土地时,成慎站在应天书院的大成殿前,眼神坚定而深邃。他将《孙子兵法》与《孟子》郑重地叠放在一起,缓缓装进书箱。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他或许未曾料到,这看似简单的一转身,竟在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儒将风骨里的家国魂

1909年,在北洋新军的军营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成慎与冯玉祥初次相见。两个怀揣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将领,在阅马场边的老槐树下,开始了一场彻夜长谈。月光如水,洒在他们年轻而坚毅的脸上。他们从《孙子兵法》中深邃的治军之道,谈到《民约论》里美好的共和理想,思想的火花在星月下激烈碰撞,如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成慎小心翼翼地掏出随身携带的《孟子》批注本,那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凝聚着他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冯玉祥则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编写的《精神书》,那里面蕴含着他对军队建设和国家未来的思考与探索。当黎明的曙光渐渐染红军旗时,他们怀着赤诚之心,歃血为盟。成慎以32岁之龄成为兄长,尽显沉稳与担当;冯玉祥28岁甘为义弟,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情谊,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和坚定。

1914年,对于成慎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升任河南第一混成旅旅长兼归德镇守使。上任之后,他立即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心系百姓的情怀。他率部在豫东地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他骑着那匹矫健的白马,如一道闪电般驰骋在豫东的大地上。白马所踏之处,匪患渐次肃清。当地百姓对他的英勇事迹和为民除害的行为赞不绝口,他们自发地编唱民谣:"成将军,马如龙,半年剿匪建奇功。"这首民谣在豫东的大街小巷传唱,成为了成慎赫赫战功的生动写照。

在归德镇守使任上,成慎不仅致力于剿匪,还心系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他深入调研,发现商丘地区的农田灌溉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于是,他毅然决定主持修建"利民渠"。在修建水渠的过程中,他亲自指挥,与士兵和百姓们一起劳作,不辞辛劳。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利民渠"终于建成。清澈的黄河水顺着水渠缓缓流淌,灌溉着商丘的万亩良田。从此,商丘的农田焕发出勃勃生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渠畔至今留存着"成公碑",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开渠利民,功在当代"的赞誉,这是百姓们对他的感激和敬意,也是他为商丘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

双城塔影中的赤子心

1921年,那残酷的枪声无情地带走了成慎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的离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让无数人为之痛心疾首。六年后,冯玉祥怀着对兄长的深厚情谊和无尽的缅怀,在开封南关为他建塔。那座塔,高耸入云,塔身上"成慎将军永垂不朽"的题字,在暮色的映照下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而商丘的百姓们,自发捐出家中的青砖,在城北两公里处筑起了另一座丰碑。这两座塔,一座在开封,一座在商丘,遥相呼应,仿佛是两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跨越时空,紧紧相连。

然而,历史的风雨总是变幻莫测。"文革"时期,商丘的纪念塔在那场疯狂的运动中轰然倒塌。但在老人们的心中,成慎的精神从未磨灭。他们说,每当月圆之夜,废墟上总会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那仿佛是成慎将军骑着他的白马,依然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那些被砸断的石碑残片,如今静静地躺在商丘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虽然历经沧桑,但冯玉祥的墨宝依然清晰可见:"爱民如子,治军若儒。"这八个字,是对成慎一生最精准的概括和最崇高的赞誉。

故居特写

穿过四牌楼东二街的石板路,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成慎故居的青灰瓦当在绿树的掩映中若隐若现,宛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座建于1914年的宅院,曾是归德镇守使的府邸,见证了成慎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现存的西院堂屋高出院墙三尺,硬山式砖木结构的屋脊上,砖雕的牡丹花纹在风雨的洗礼下依然生动逼真。那精美的花纹,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3号院的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虽已斑驳,但那四个大字依然散发着一种古朴而深沉的气息,与东院21号的"孝善堂"遥相呼应。成慎的三子二女曾在这座宅院里嬉戏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如今,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岁月的记忆,每一道缝隙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光

站在商丘古城的城墙上,极目远眺,张巡祠的飞檐与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仿佛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成慎的故事,在商丘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里不断发酵,渐渐化作了古城的文化基因,融入了每一个商丘人的血脉之中。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的初衷或许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他效忠过北洋政府,但他始终将"保境安民"奉为圭臬,将百姓的安危和福祉放在首位。

在朱庄寨的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祠堂门楣上的"成氏家训",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缓缓说道:"缄三公当年教我们'耕读传家',现在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阳光透过槐树的枝桠,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仿佛是历史的碎片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功过是非的评判,而在于精神血脉的延续。成慎的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商丘人。

成慎临终前,将自己积蓄的五万银元捐给商丘孤儿院,展现出了他无私的大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留下遗书:"愿我儿勿以将门之后自骄,当以读书明理为本。"他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子女们前行的道路。其子成德润后来成为著名水利专家,参与治理黄河水患,延续了家族的济世情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成氏家族的精神传承。

2003年,成慎故居被睢阳区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宅院,正以新的姿态讲述着儒将风骨的传奇。它仿佛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着更多的人去翻阅、去品味、去感受那青砖黛瓦间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儒将的高尚风骨。

在商丘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成慎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那斑驳的青砖,那古老的瓦当,那静静流淌的利民渠,都将成为他不朽传奇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