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在男女兵混编连队当兵,一段纯美的青春记忆至今暖心
发布时间:2025-08-05 15:28 浏览量:2
那时候,我17岁,刚入伍,就觉得人生一下子变了样。1983年10月,我从家乡坐火车去了河南南阳宛城,那地方是豫西南的一个重镇,交通方便,周围有不少部队驻扎。
我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通信团,当上通信兵。通信兵这工作主要负责信号传输,电台、电话线什么的,得保证部队随时联系得上。
刚入伍,新兵训练几个月,学队列、射击、通信基础,每天起早贪黑,身体慢慢适应了军营节奏。
1984年1月,分到一营一连,这连队全团唯一男女兵混编的,男兵多些,女兵占三分之一左右。我在载波八班,管设备维护,从九班起几个班是女兵,负责电话传真那些。
混编连队这事儿,在80年代军队里不算太稀奇,有些部队为了任务需要就这样安排。男兵女兵一起训练,一起值班,管理上得注意纪律,大家都明白界限。
连队驻地在宛城区郊外,三层宿舍楼,一层男兵,二层领导和办公室,三层女兵。日常就是出操、业务学习,通信演练多,架天线、接线、测试信号。
女兵也参加这些,力气活男兵多担着,但她们不落后,操作设备挺熟练。连队氛围还行,大家同龄多,来自不同地方,武汉的居多,交流起来自然。
下连没多久,团部有任务,拆西南边一排旧平房,包括清垃圾。那是1984年夏天开头,活儿脏累,尘土大,副连长让女兵回去,她们服从命令走了。
我们男兵干完,身上一层灰。秋天,南阳市白河上建桥,团里支援地方建设,分给我们连运土方到引桥。
白河卧龙大桥那时候开工,1984年9月左右,桥址在卧龙岗下,河水宽阔,工程规模不小。连队任务是拉土方,卡车来回跑,女兵这次坚持参加,说战士平等。
指导员强调安全,她们干挖土装车,手起泡了还继续,一位武汉女兵刘清华就这样坚持。活儿到晚上才收工,回营挤车,大家互相扶持。这事儿让我看到女兵吃苦精神强,不娇气。
站岗是家常便饭,夜晚哨位在楼道,我常站后半夜岗,结束后叫女兵接班。她们两人一组,有几次只来一个,我就陪站完。
领导后来知道,没多说,但大家关系更融洽了。一次下楼梯急,撞上女兵黄慧敏,她胳膊伤了,去卫生所包扎,连长轻责我鲁莽。
我觉得愧疚,她说没事。黄慧敏同期入伍,武汉人,高中文化,安静稳重。我们常在学习室看书,交流文化课,借书互帮。休息时,几个人去团部后羽毛球场打球,放松身心。
1985年,连队推荐优秀战士考军校,我和几名战友参加全军统考。平时复习认真,8月拿到陆军学校通知书,虽不是通信学院,但还是去了。
同期几个女兵没考上,包括黄慧敏。老兵有落榜的,我离开前,她们来宿舍还书道别。一次缝被子,她们几个帮忙,我买水果分给大家。津贴那时候从10元起,每年加1元,够买日用品。
军校毕业,分到其他部队任职。1985年百万大裁军开始,全军减员100万,大军区从11个调整到7个,很多单位移防。她们随部队去了黄河北一城市,从此没联系。
回想起来,当兵那段日子,混编连队有它的特别之处。男兵女兵相处,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保持距离,纪律严明。
通信兵这兵种,技术性强,需要耐心,80年代设备还简单,靠人工多。部队支援地方建设常见,像白河桥那样,军民合作紧。
裁军那年,全军变动大,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对国家发展有意义。战友情深厚,大家目标一致,同训练同劳动,纯朴自然。40年过去,这记忆还暖心,影响我一生。
如今退休,偶尔翻老照片,想起那些事。入伍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初,军队也转型。通信技术从有线到无线,进步快。
我们那辈,基础打牢。混编连队少见,但经验宝贵,促进团结。支援桥建,白河卧龙大桥如今通车多年,军功在里。
裁军1985-1987完成,精简近一半机关,部队更高效。战友虽分离,歌里唱的“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永不过时。这回忆,不只是个人,更是时代印记。
当兵教会我纪律、责任、友情。混编环境下,更学尊重。女兵不弱,男兵不傲。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任务。通信兵日常琐碎,但关键时顶上。
考军校机会难得,录取率低,坚持付出值。离开连队,带走感激。裁军时,全军动员,移防黄河北,适应新环境。40年,社会变迁大,这段记忆如酒,越陈越香。暖心之处,在于纯真无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