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发现:不讲究吃穿、不爱化妆打扮的女人,有着同一类父亲

发布时间:2025-08-05 15:17  浏览量:2

人们总说 “女孩子爱美是天性”,可生活里总有一些女性,对穿搭、妆容显得格外 “佛系”。她们衣柜里的衣服颜色朴素,化妆品架上空空如也,不是买不起,而是打心底里觉得 “没必要”。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这类女性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传递 “外表无用论” 的父亲 —— 他们用自己的认知给女儿的审美盖章,悄悄改写了她们对 “美” 的态度。

董卿曾在采访里提到少女时期的一件事:她对着镜子试新裙子时,父亲冷不丁地说 “土豆再打扮还是土豆,不如多花点时间读书”。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对美的向往。后来的她,即便站在聚光灯下,也总以简约得体的形象出现,很少在妆容服饰上花费心思。在她心里,父亲那句 “靠内在才华立足” 的叮嘱,早已成了自我要求的标尺。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更具代表性。父亲苏大强一辈子抠门,家里的牙膏要挤到变形才肯扔,买菜要为一毛钱跟摊主吵半天。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苏明玉从小就明白 “生存比好看重要”。她后来成了叱咤商界的女强人,衣柜里永远是黑白灰的西装,头发利落地束在脑后,哪怕出席重要场合,也鲜少用妆容修饰 —— 对她而言,“干净利落” 是对外表的全部追求,这背后藏着父亲教会她的 “实用主义”。

荣格提出的 “父权情结” 早就揭示了这一点:父亲是女儿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异性权威,他的评价会像一把尺子,让女儿用来衡量自己。如果父亲总说 “打扮是浪费时间”,女儿就会把 “不爱美” 当成一种 “正确”;如果父亲觉得 “女孩子就该朴素”,女儿可能会在衣柜前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了最不起眼的那件。

读者 @设计师林姐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爸是老工程师,总说‘穿得花里胡哨的能当饭吃?’。直到现在,我买件红色的衣服都觉得心虚,好像对不起他的期待。” 父亲的价值观,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成了女儿的审美枷锁。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 “自我展示回避”,说的是有些人会刻意收起自己的光芒,比如拒绝打扮、回避社交。这种行为背后,往往藏着 “怕不被认可” 的恐惧 —— 而这种恐惧,很多时候源于父亲的态度。

有位网友说,她小时候扎了新辫子,兴冲冲地跑给父亲看,父亲却皱着眉说 “一天到晚就知道臭美,作业写完了吗?”;她攒了零花钱买了条连衣裙,父亲看到后直接说 “赶紧退了,不像个学生样”。后来她再也不琢磨打扮了,甚至觉得 “反正再怎么弄,他也不会夸我”。塞利格曼的研究早就证明,长期得不到认可的人,会陷入 “努力也没用” 的绝望,最终干脆放弃尝试。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 “放弃” 可能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不被父亲认可外表的女孩,可能会觉得 “我整个人都不值得被喜欢”,进而不敢争取机会,不愿主动社交。就像 @心理咨询师小徐 说的:“父亲的否定,会让女儿觉得‘我的存在本身就有问题’。不爱打扮只是表象,深层是对‘被爱’的绝望。”

那些父爱缺失的女孩,情况可能更糟。她们不仅对打扮提不起兴趣,对整个世界都可能带着疏离感 —— 就像没人给过她们糖,她们也懒得对世界笑。

有些父亲会把 “爱美” 和 “软弱” 画等号,觉得 “爱打扮的女孩不务实”。可现实是,董卿的才华没被朴素的打扮掩盖,苏明玉的干练也没因为不施粉黛打折扣。女性的强大,从来不是靠 “牺牲爱美天性” 换来的,就像 “六边形战士” 既能专业过硬,也能活得精致。

正确的引导,应该像那位网友说的父亲:“我小时候涂口红被他看到,他没骂我,反而说‘颜色挺好看,但上学还是素净点好,周末我们可以一起研究怎么搭衣服’。” 这样的父亲,既没有否定女儿的天性,也教会了她分场合、有分寸,让 “美” 成为一种加分项,而不是负担。

尼采说 “你既不是父母人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的前传”。每个女孩都该明白,父亲的看法可以参考,但不该成为束缚。你可以喜欢素面朝天的清爽,也可以享受精心打扮的快乐,重要的是 “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一个女孩对美的态度,其实是她对 “自我价值” 的看法。如果父亲能笑着说 “你今天真好看”,她会觉得 “我值得被喜欢”;如果父亲总说 “别花心思在这上面”,她可能会怀疑 “我是不是哪里不够好”。

父亲们或许该明白,鼓励女儿爱自己、懂审美,不是教她虚荣,而是让她学会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 知道自己值得被认真对待,也愿意认真对待生活。而那些曾被父亲的 “实用主义” 影响的女孩,也可以试着问自己:“我是真的不爱打扮,还是怕不被认可?”

毕竟,你的美,从来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你身边有这样的女孩吗?你觉得父亲的态度对女儿影响大吗?评论区聊聊吧,让我们一起看见那些藏在 “不爱打扮” 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