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畔的辉煌过往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0 浏览量:2
▌梵雁平
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万宁桥所在的什刹海水域,其形成与古永定河下游故道息息相关,原本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天然河湖湿地。在金代,这片水域被称作白莲潭,到了元代则被称作积水潭。自明朝以来,人们便开始称之为什刹海。
万宁桥畔镇水兽
万宁桥 摄影:梵雁平
周边多寺庙园林
长久以来,什刹海地区以水草丰美、景致旖旎而著称。从唐代直至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寺庙香火繁盛、僧侣云集之地。例如,在万宁桥西北方,建有一座火德真君庙,是古代皇家祭祀火神的重要地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六年(632年),庙宇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组成,山门三间,且在内外各有一座精美的牌楼。庙内曾建有一座名为水竹轩的建筑,明代诗人黄元功用“地静烟云满,开轩水上栖”,来描绘其宁静优美的环境。
明代统治者推崇道教,特别是在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尤其看重火德真君庙,对其进行修缮,并提升了庙宇的等级规制,在大殿顶部覆盖上象征皇家的黄、蓝琉璃瓦,从而将这座唐代的道观转变为皇家道观。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乾隆皇帝下令重修火德真君庙,并将玉皇阁等建筑的屋顶改为黄色琉璃瓦。乾隆皇帝还亲自为玉皇阁题写了“紫霄香案”匾额。
在历史上,什刹海地区曾经是道教建筑和佛教寺院的集中地,其鼎盛时期拥有多座这样的宗教建筑。除了火德真君庙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宗教场所,如三圣庵、莲花庵、护国寺、普济寺等。这些寺庙和庵堂在文化和艺术上也具有极高价值。
在万宁桥以北的区域,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海印寺,后来更名为慈恩寺。明代诗人曾有诗赞颂:“海子桥(万宁桥)西寺,高楼御苑花。中流自日月,平地有烟霞。”诗中所描述的寺庙,指的就是慈恩寺。
明清时期,朝廷对于内城引水修建园林有严格控制和管理,而什刹海周边的寺庙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即使不在庭院中刻意营造池塘,也能够借助周围的水景来丰富寺庙的园林景观。这些寺庙通常拥有古树环绕的庭院,只需在这些庭院内外再种植一些名贵花卉和珍稀树木,便能形成非常优美的寺庙园林景观。
什刹海畔景色如此优美,自然吸引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元代诗人傅若金在《过银锭桥旧居诗》中描绘美景:“舢舻遮海水,仿佛到方壶”,巧妙地用方壶这一神话中的仙境来比喻元代的什刹海,展现了其诗画般的景观风貌。另一位元代诗人杨载也赋诗赞美:“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从诗句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万宁桥不仅是南方来的船只停靠卸货的重要地点,更是人们迎送亲朋好友的聚集地,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历史记忆。
逐渐形成商业网络
元代之时,什刹海周边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万宁桥边聚集了米市、绸缎市等众多市场,形成了《析津志》中所描述的“面朝后市”的独特格局,被人们誉为元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这里的水域非常辽阔,湖面上船只密集,帆影连绵不断,而岸边酒楼茶馆林立,热闹非凡。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在他的作品《送人上燕》中生动地描绘说:“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从诗作中可见,在酒船里,人们品尝着“蒲萄潋滟金叵罗,羊尾驼峰腻人口”的美酒佳肴,饮用的是葡萄酒,享受的是羊尾、驼峰等美味佳肴。
除了王冕,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喜欢在这里流连忘返,其中包括著名的大书法家赵孟頫。他在《海子上即事与李子构同赋》中写道:“小姬劝客倒金壶,家近荷花似镜湖。游骑等闲来洗马,舞靴轻妙迅飞凫。”通过他的诗作,可以感受到,当时的酒客们在海子旁的酒楼中不仅仅满足于饮酒,他们还能欣赏到令人陶醉的舞蹈表演。
在元代,万宁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还成为了民众聚集观赏浴象的特殊场所。宋褧在《过海子观浴象》一诗中载:“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通过这形象的诗句,可见大象在水中嬉戏时,溅起水花和泥浆的情景。而诗中还生动地展现了那些原本在水面上悠然自得的水鸟,因为大象的闯入而四散飞起的场景。
到了明代,积水潭码头不再作为大运河漕运的北码头终点,曾经的“舳舻蔽水”繁忙景象,也不复存在。积水潭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最终形成了西海、后海、前海三片相连的水域,也就是今日所熟知的什刹海。明清时期,什刹海沿岸以寺庙众多、名园星罗棋布、稻田多而著称。水域周围种植了丰富的莲藕,每到夏季,这里便成为京城居民纳凉赏荷的绝佳场所。由于什刹海水域的景色繁盛,吸引了王公大臣、达官显贵等社会上层人士纷纷在水域周围修建王府宅邸、官绅园林。此外,这里还营建有官办学校,教育设施也得到相应的完善。据明《永乐大典》辑本《顺天府志》记载,宛平县的县学“在日中坊海子桥(万宁桥)西北,洪武三年修盖。射圃在县学后,洪武八年创筑。分教学舍在咸宜坊,洪武八年八月设置。”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什刹海地区的文化教育氛围,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地区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在明刘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生动地描绘了什刹海美景,比作:“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这寥寥数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迷人之处,更是反映了当时达官显贵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奢侈豪华,消费开支庞大,这无疑促进了该地区的商业繁荣。商市、饭庄、茶楼等商业设施如繁星般遍布,使什刹海形成一个热闹非凡的商业网络。
“水穿街巷”有烟火
到了清代,什刹海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展现了南北融合的独特特点。万宁桥头两侧是小吃摊位的聚集地,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美食摊位,比如卖馄饨、豆汁的摊位等。
万宁桥头路西有几家专门卖炸货的摊棚,这些摊棚出售的炸货种类繁多,包括炸糕、炸排叉、炸脆麻花等,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到了清中叶以后,位于万宁桥北路东的一家名为桂英斋的满洲饽饽铺子开业。
清末民初时期,万宁桥一带成为戏茶馆、书茶馆、棋茶馆等文化娱乐场所的集中地。其中,开设在万宁桥东侧天汇大院的天汇轩茶馆,更是成为周边掌管京城地区防务和治安官兵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家茶馆拥有上百间房屋,除了提供品茶服务外,还经常邀请名角前来唱戏,表演单弦和琴书等传统曲艺。茶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香,还能互相分享鼻烟、赏鸟、听蝈蝈的乐趣。
清代,为了确保皇城用水安全以及皇家园林的妥善管理,朝廷特别设立了奉宸苑这一机构,管理什刹海之水。到了清乾隆时期,为了进一步美化和提升什刹海的景观水系,朝廷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造。在积水潭的东北方向以及银锭桥的西北方向,特别选址填建了两座小型船坞。此外,还在周围的沿河岸边,精心栽种了桃树和柳树,以增添自然景观的美感。同时,在万宁桥附近增建了一座方亭,在银锭桥的西边南岸也增建了一座方亭。两座方亭都被用作码头,方便船只停靠。
什刹海地区一直流传着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在每年的元宵节,人们会到万宁桥地段观赏商家燃放的五彩缤纷的花灯。中元节这一天,从清晨开始,周边百姓会陆续聚集到火德真君庙和广化寺等地,虔诚地聆听诵经讲法。暮色苍茫之后,随着月亮的升起,整个什刹海地区变成了一个花灯海洋。孩子们会成群结队地出现,他们手持纸糊的荷叶灯、莲花灯,欢快地唱着:“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天扔”。这种童真的歌声,伴随着花灯的光芒,构成了什刹海地区独特的节日景象。
民国时期,什刹海一带充满市井商业气息。在万宁桥以南的东西两侧,有多家棚铺,这些棚铺主要受聘为客户搭建喜棚、凉棚等。在万宁桥以南,还有许多铺面房,为女子出嫁提供便利。那时,女子出嫁要坐轿子,而中上等人家则会选择使用八抬大轿。承办这一喜庆之事的主要是喜轿铺。在万宁桥北边路西,就有两家这样的喜轿铺,它们见证了什刹海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变迁。
在当代,许多文人墨客对万宁桥都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历史地理学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侯仁之教授,认为万宁桥从元代起就一直是中轴线必经之地。侯仁之教授非常重视万宁桥的保护与利用,他的建议得到重视。政府采取了清理河道、重现镇水兽等措施,恢复了“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一景观与金锭桥、玉河北段的“水穿街巷”共同构成了什刹海历史文化精华区。
- 上一篇:丰滦密抗日烽火照山河
- 下一篇:黄子韬公司陷32万案款风波,被限制消费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