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三八线40公里,在朝鲜射程之内:韩国为何迟迟不迁都?

发布时间:2025-08-05 16:20  浏览量:3

当“为什么要迁都”这个问题摆到面前,相信大多数首尔人的第一回答都会是:

“远离北朝的炮火威胁”。

首尔民众的担心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从首尔城往北走40公里,便能够来到一处十分敏感的地点:三八线。

40公里代表着什么?举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文公为了实现他当年许下的诺言,令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由此产生了“退避三舍”的典故。

古代的“一舍”大概是30里,“三舍”就是90里地(45公里),公元前600多年的古人都知道起码得隔开90里才不起冲突,但如今的首尔离三八线才不过80里。

既然离朝鲜如此之近,那为什么不效仿巴西,搞一手“迁都”呢?

韩国不是没想过,而是“根本做不到”。

那么,面对近在咫尺的朝鲜火炮,韩国的“迁都”计划为何频频受挫?

为什么要迁都?

不可否认,首尔确实是个当首都的“好料子”。

首尔位于韩国的西北部,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形成盆地,同时汉江又从东西方向横穿而过;绝对称得上是一块“龙兴之地”;并且从李氏王朝至今,首尔已经当了600多年的首都。

拥有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比拟的“正统性”。

如果半岛是统一状态,首尔会成为整个半岛的真正“心脏”。但很不幸,随着半岛局势的更迭,首尔这颗“半岛的心脏”反而成了“韩国的脑袋”,还是不带头盔的那种。

一条三八线,如同楚河汉界,将半岛生生分割为朝鲜与韩国两部分。于是,原本处于半岛中心的“汉城”便被摆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当不当,正不正”。

更何况,首尔在历史上还真的被拿下过。

早在朝鲜战争时期,近10万北朝鲜人民军就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仅用3天就拿下了汉城。

尽管后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空降拱火,帮韩国人抢回了汉城,但是经历这次被攻占事件后,韩国人难免会由此心存芥蒂,乃至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更让韩国忌惮的是,朝鲜这哥们一向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据称,朝鲜军队高度重视炮击,拥有着规模庞大且装备精良的炮兵打击力量。一旦韩朝发生冲突,朝鲜部署在边境的火炮集群将在一小时内,向韩国首都倾泻约1.6万发炮弹。

其中不乏射程足以覆盖整个首尔的远程重炮。

例如鼓山大炮,最大射程可达45至60公里,若采用火箭增程弹则可以打的更远;再例如去年成功试射的新款240毫米制导火箭炮,射程更是高达67公里,且具备精确制导能力。

更要命的是,这些朝鲜炮兵部队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战备状态,随时可转入射击状态。一旦局势失控,这些火炮足以在短时间内对首尔都市圈造成毁灭性打击。

今年5月初,朝鲜官方还展示了目前已投入量产的KN-25超大口径火箭炮系统。

这款号称“世界第一粗”的火箭武器,采用了600毫米制导火箭弹,最大射程可达380公里,能够瞄准远至韩国南部釜山的美军军事基地、以及韩国的关键工业和民用中心。

虽然韩国也并非毫无应对之法。

但其现有的“铁穹”防空系统和正在研发的L-SAM反导系统,主要针对的是无人机和低速导弹,面对KN-25这样的高速、高弹道导弹,究竟能发挥几成功力,就得打个问号了。

倘若韩国本土的防空系统失灵,就只能指望美军在韩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了。

尽管“萨德”确实有两把刷子,理论上能够对KN-25实行拦截,但如果朝鲜方面火力全开,届时面对KN-25的齐射攻击,恐怕连“萨德”都会吃不消。

除了太过接近朝韩边界之外,首尔的人口问题也成为了“迁都”的一大原因。

首尔面积约605平方千米,仅占韩国国土面积的0.6%,跟我国的上海市松江区差不多大。可别看它面积狭小,但却坐拥近千万的人口数量,占到整个韩国人口的21%。

据粗略估算,首尔每平方公里就住了17000人,如此之高的人口密度着实令人咋舌。

此外,首尔承担着韩国将近五分之一的GDP,大量知名企业的总部设立于此;并且无论是青瓦台还是龙山总统府,亦或是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国家机构,大部分也都位于首尔。

因此一旦首尔遭受重大打击,将会直接直接对其经济命脉、指挥系统造成致命打击。

更何况,首尔是什么身份,是韩国正儿八经传了600年的首都啊。如果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都被炮弹炸了个底朝天,无疑将对整个韩国的精神与文化造成巨大打击。

这样一个近在咫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倘若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

可以说,只要朝鲜决定“南下”,首尔将毋庸置疑地成为首要打击目标。

胎死腹中的“迁都”计划

为了防止这很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一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内部就已经出现了“迁都”的呼声。

1977年,朴正熙提出了韩国首都南迁的设想,并命秘书室花费两年时间,先后投入150多名专家制作了名为“白地计划”的报告,详细探讨了韩国迁都的可行性。

最终,位于忠清南道公州市的长岐面,暂定为新行政首都地址。

但这一想法随着朴正熙遇刺而搁浅。此后几十年来随着政府更迭,都无人再提及所谓的“迁都”计划。直至2003年,卢武铉再次将“迁都”搬上台面。

这一年的8月,卢武铉政府提出了“国家均衡发展战略”,计划投入7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将行政首都由首尔迁往忠清南道的世宗市。

在卢武铉政府的设想中:

如此一来能远离军事分界线,为韩国赢得更多的战略喘息空间;

二来能推动韩国中南部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全国地区的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以首尔为中心的北部城市群发展极为迅速猛烈,致使韩国南北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尽管韩国南部也出现了釜山这样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拿出来依然不够看。这也使得韩国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明显“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感。因此,韩国中部的民众十分支持首都南迁。

为此,韩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和《地方分权特别法》,保证为从首尔迁往新首都的企业“大开绿灯”,提供财政、行政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迁都计划。

很快,卢武铉就遭遇了迁都计划上的第一个大阻碍——财阀权贵。

财阀权贵们扎根首尔多年,其内部早已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而迁都代表什么?无异于将这个利益集团连根拔起,乃至于切断财阀和保守政治精英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勾结,从而在根本上挑战原本的政商关系。

牵一发都已经动全身了,更何况“牵全身”呢?

享受着既得利益的财阀权贵们,不可能为了政府所谓“迁都功在千秋”之类的宏大叙事背书,他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别耽误哥们儿挣钱。

于是,财阀们以企业运作需要稳定的环境作为由,抨击卢武铉政府不顾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

他们不停地施压追问卢武铉政府:

南迁之后,将如何处置千万首尔人的安置问题?

企业转移造成的诸多损失,政府会不会买单?

同时迁都这事,也牵扯出了党派政派利益之争。在卢武铉力推落实迁都计划之时,最大的在野党——大国家党突然出尔反尔,同财阀们沆瀣一气,坚决抵制“迁都”。

总的来说,这些财阀权贵们的态度就是:如果一定要迁都,那我们没意见,但我们不会为政府的行为买单,而且政府还得补偿我们的损失。双方就这么僵持不下,一直闹到了法院上。

2003年10月21日,韩国宪法法院开庭审理了汉城市议会议员等提出的《新行政首都特别法》违宪诉讼。裁决时,韩国宪法法院的全部9名法官中,有8名法官对此法投了否决票。

最终,韩国宪法法院院长宣布——《新行政首都特别法》违反韩国宪法。

这等于宣布迁都计划泡汤了。

对此,“大国家党”对这个裁决表示热烈欢迎。

当时还是首尔市长的李明博更是欢呼 :“这是首尔市民的胜利,全体国民的胜利。”

眼看迁都计划濒临破产,卢武铉政府选择退而求其次,将迁都计划改为“行政城市建设”,设想在2012年前,在忠清南道建设一座“世宗行政城市”。

按照卢武铉的想法,既然不能全面迁都,那不如来一波“曲线救国”,让国家重要机关、公营企事业单位先一步迁入世宗市,之后许多民营企业也会为了逐利而随之迁入。

当地经济发展自然也会因之提升。

只要经济发展起来,大家兜里都有钱了,届时“迁都”的阻力势必就会小很多。

这也许是个好办法,但随着卢武铉自杀,“迁都”的议题再度搁浅。

“迁都”之路,困难重重

除了财阀权贵阻挠,韩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很大。

在许多韩国人看来,汉城传承600多年,历史地位特殊,韩国没有比它更适合当首都的城市。

特殊的文化地位,再加上源自中国的“天子守国门”思想,让韩国人认为,迁都就是懦弱,就是惧战,就是向“死对头”示弱,是万万要不得的。

在2003年的“迁都”违宪诉讼中,宪法法院裁定认为,首尔已成为“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精神家园”,将迁都视为“对民族历史连续性的破坏”。

此外,“迁都”计划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天然劣势,那就是“韩国总统”这个职位本身。

韩国宪法规定,韩国总统的任期为五年,不可连任。这就意味着,即便任上成功推动了迁都计划的落实,大概率也难以在任上等到迁都工作完成的那一天。

再加上韩国政坛历来的“清算”传统,搞不好下一任总统又会抓着“迁都”问题大书特书,弄个什么“劳民伤财”的罪名给上一任送进去,堪称吃力不讨好。

韩国在迁都问题上举棋不定还存在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万一未来半岛统一,世宗市的位置相较于整个朝鲜半岛而言就过于靠南了,届时还要不要再迁回首尔?万一要迁,那不又得白白浪费一大笔钱?

注意这里说的是万一啊,虽然这个“万一”的概率极小。

时间来到2010年6月22日。

韩国国会不顾时任总统李明博的反对,通过了前政府制订的“迁都世宗市”计划。

这等于打了李明博政府的脸,因为此前李明博政府认为迁都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于是修改了世宗市迁都计划,反对迁都,结果自己反倒被韩国国会来了个当头闷棍。

想必,当年为“迁都计划”破产而欢呼的李明博,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这个回旋镖会在将来正中自己的眉心。

小结

尽管从长远上看,韩国将首都迁至世宗是趋势。

但在无数既得利益者的面前,即便“迁都”再有利于韩国的未来,他们也不愿意放下嘴里那块儿叼了半天的骨头,去嗅一嗅窗外的空气。

至于“迁都”的议题将在未来的韩国遭遇怎样的结局,首尔最终能否“光荣退休”。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