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衰败是现代化进程的伴生现象
发布时间:2025-08-05 16:41 浏览量:2
资讯来自 高大的木棉 山西
一晨雾漫过村口那棵老榆树时,总像在替日渐稀疏的炊烟惋惜。青砖墙上的"耕读传家"早已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斑驳的"房屋出租"电话——这大概是乡村与时代对话的最后几种方式之一。
人潮总是朝着光亮处涌。年轻人的行李箱滚轮碾过村道石板的声响,十年间从未停歇。他们带着泥土气息闯进写字楼,把"亩产千斤"的记忆换成KPI报表,老家的堂屋便渐渐只剩春节时的短暂热闹。村口杂货店的货架越来越空,最后连老板娘都跟着儿子去了县城,铁闸门拉下时,像给村庄的黄昏落了锁。
土地却没闲着。那些被年轻人背在身后的田垄,悄悄换了主人。张叔家的三亩良田租给了镇上的种植大户,李婶的果园成了合作社的基地。田埂被推土机推平,连成望不到头的标准化农田,无人机施肥时划过天际的轨迹,比从前农人弯腰锄田的弧度更显"效率"。只是谁也说不清,为什么收割机轰鸣着驶过的土地,再也长不出夏夜乘凉时听来的鬼故事。
土地经营者的名字越来越响亮。他们的办公室里挂着卫星遥感地图,谈论着"供应链""附加值",承包合同上的数字一年年看涨。从前蹲在田埂上抽烟的庄稼汉,如今西装革履地参加农业博览会,他们的扩张清单上,或许就有某个村庄最后的自留地。
农民这个词,正在悄悄变轻。留在村里的老人,每月领着几百元租金,坐在门槛上数着日头。他们看不懂新修的灌溉系统,也分不清那些改良过的麦种,只能在收割机来的时候,远远站着,像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丰收。偶尔有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说城里的超市在卖"有机小麦面",价格是家里白面的五倍,老人们便沉默地抽着旱烟袋。
当工业化的齿轮转完最后一圈,城市霓虹彻底照亮了乡村的轮廓。高速公路从村旁穿过,服务区的便利店二十四小时营业,卖着包装精美的"乡土特产"。只是那些特产的原料,早已不是某户人家精心侍弄的几畦菜地,而是来自规模化种植基地的流水生产线。
或许村落的衰败,本就是现代化交的学费。就像老榆树的叶子落了又长,只是新抽的枝条,再也撑不起从前那片浓荫了。当最后一盏农家灯熄灭时,天边的城市正亮起万家灯火,光与影的交错里,藏着一个时代必然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