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喜解读《弟子规》:怨念执念定放下,心性平和现场感
发布时间:2025-08-05 17:06 浏览量:2
才疏学浅,不敢发声。但又恳切愿望得同仁大众帮扶,指教愚夫才能点点进步,日日守住本分而无妄念。何为“守住本分” ?即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皆在“现场感” 中。
郭文斌先生通古博今,对人生研究得通透,一个“宇宙整体观”,就是最高境界。达此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之和谐,应来自于“寻找安详”,达至安详状态,来自于“现场感”,一切皆在现场感,乃通圣贤之路,按霍金斯的能量级,能到600级以上,达圣人级别。现场感就是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
拙见是真吗?抬手动脚现场感。
上述拙见,不是我独出心裁,这是我读《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的浅显理解。理解很浅,道未悟出,很有可能我歪嘴和尚把经念歪,战战兢兢一吐为快,求同仁学者不令赐教。
在此交流平台上,“现场感”我已用两篇拙文求教于大德老师与同仁,余犹未尽。因为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也难也易,特别是“怨忿”“执念”来者容易,而送走则难;水杯及所有物品“轻拿”“缓落”,在意(现场感)时,能轻拿轻放一一轻拿好办,轻放就不一定次次能如意,对不?“慢用”有人能,像我上文讲过的粘液质气质、抑郁质气质的人容易做到,而多血质、胆汁质的人群次次坚持就有难度了,对不?
上文重点讨论了现场感的意义与价值,说明了其重要性与幸福之根本。思想认识层面有的认识到位了,有的不一定全明白。不明白可以给个过程,一点一点来,莫慌。
那么在操作层面上,寻找可行方案,就是很必要的了,不能仅纸上谈兵吧。
我之“拙见”只是一个标志一一我在读郭文斌先生的理论与践行事例,及先生悟出的道。如果我们都能把心“卡”在现场感上: 专注于读书,认真去领悟,扎实去践行,时时叩问内心,事事检验真伪,日日反思求进,可能拙见就真成为“灼见”了。
执念放下吗?随时随地来纠缠。
“万事如意”,“顺风顺水”,“心想事成”,人人都愿如此,可真的能实现吗?能。唯现场感去掉执念达圣贤之途方可。但凡俗众生,却往往懊恼气急败坏,因此事事不“顺”。
什么为“顺”,什么为“逆”?顺与逆都是心念。心念各异,因为谁有谁的标准,认识不一。特别是“以我心为师”:有的为人,有的为己一一心性各异;我为人人,众志成城一一正念;人人为我,我也为我一一私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一认识差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一客观存在;五个手指长短不一,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一一认知差异。由此可见,顺的心念是正念,逆的心念是执念。
由此说来,非胸怀宽广者,非好学求进者,执念固化而不可改变;说长道短,论人是非;念头成言行,出口必伤人,出手必害人一一情绪出,怨忿生;郁集于心,五脏受堵,内病自生,康宁丢失,善终何有?所以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古人不余欺也。
如何放下执念,不生怨忿?
修心,即心正。郭文斌先生这样讲: 放下私心杂念,以利他之心,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思想并扎实践行。这是从本源上根治。作为精神境界的高目标,可远水难以解近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争执不断“掰手腕”,吵吵闹闹很平常,夫妻之间向背离异,家庭不和伤三代,社会不和难安泰。
郭文斌先生认为,万能钥匙“我错了”。只要懂得了用“我错了”这个念头进行能量清理,能够净化生命能量,因为它体现了《易经》中的谦卦精神,唯谦受福。再装进去“我爱你”的能量,就是纯能,产生真幸福。
郭先生还讲,这个念头“我错了”,对处理夫妻关系尤为有效。他说,“世上本无事,只因不说‘我错了’。” “能说‘我错了’,错误也是正确;不说‘我错了’ ”,正确也是错误。”
能量总库有正、负两种能量混装,负能量要净化;“我爱你”、赞美对方、常看优点;去负能量加正能量,就改变了方向,执念就能放下,也就心平气和了。
大公无私,胸怀宽广,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需要巨大能量方可改变。当然,心性修炼非一日之功,是终身不弃的“事业”。
欲“五福终身”,怨念执念定放下,心性平和现场感。
轻放无声吗?沉稳缓慢方冶性。
紧走没好路,慢工做细活。轻放无声需缓缓下沉,慢慢下落稳稳落地,毫无声息。
例如,现场感训练千万种方法之一,“水杯落底”,关键点是心完全清空,无一点杂念、思绪、情绪、他欲……这是一个充要条件。所以说,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心性净静是第一。
特别是用装水的杯子往玻璃板面上落,若有洗耳恭听的微微的磨擦音,也算是合格,若连磨擦音也无,就是满分了。这是典范式现场感。
它有几个要素: 首先是“止”,即停止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其次是“定”:“精”的集中;屏“气”,大气不敢出;会“神”,神集中而不分散。三是“静”:心静无杂念。四是“安”:身心皆稳。完全做到,这才是真正的现场感。
比如,手的抖动,这是“精”的物质能量缺乏,力弱控制不住;“气”生命活动的能量,宗气不足以致;“神”,生命活力不足,以致情绪紧张。综合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若有杂念的出现,心神不聚而致。
动作慌乱,急缓快慢,与气质性格相关,特别到了学龄期,习性已成,现场感就不仅仅是培养,而是改正、校正,去旧换新,难度大且易反复发作。
总之,诸葛亮《诫子书》讲君子立德修身治学,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心”。慌与稳,乱与静,急与慢,杂与净,都是心性所致,故冶心是第一位的。
结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现场感的训练,其实无难事,生活琐碎,点点滴滴,凡事只要挂在心头,时时刻刻绷紧现场感这根弦,不离方寸,小心驶得万年船。
当然,生命攸关之事,大是大非决策,更是现场感把关。
谨小慎微,谨言慎行,三思后行,明哲保身,慎独勿纵,功在平时,念念不忘。现场感也就这么简单。
怨忿·执念·放下·心平气和;轻拿·缓落·慢用·净静冶性;现场感管用。
(河南安阳 王瑞喜) 202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