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散场,归来仍少年 作者:白晓军

发布时间:2025-08-05 17:44  浏览量:2

青春不散场,归来仍少年

白晓军

近日回母校参加了电子信息系91级三十周年聚会。感叹光阴似箭,恍然如梦。

当年跨入大学报到的情形还历历在目: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工大很大,程老师很帅。老爸用他一个月左右的薪水给我买了人生第一台单放机(九十九元),我说太贵了,不用了。他说买下吧,学好英语这个用得着。当时并没想到将来的我不务正业,走了做非专业的路,英语成了我一生谋生的工具。

张立毅老师戴着厚厚眼镜,瘦瘦的,和网红校长郑强有些神似(那时的郑校长还不是校长,还在筹划着他的日本进修之行)。他用浓浓的忻州口音给我们做新生入学讲话,很煽情,很励志。他说,学好无线电,走遍天下都不怕。同学们听罢,心里都暗暗握紧了将来准备走天涯的剑,打算四年磨一剑,来日把示君。

辅导员程永强老师笑眯眯地来到宿舍,和每位同学拉着家常,鼓励各位眼里充满新奇的学生在这里安心生活,好好学习,这里就是你们今后四年的家。我感觉他就像我们新家里的大哥,暖暖的,让大家放下戒备,安心入住工大的家。

新生军训很酸爽,尤其是拔军姿环节,太阳底下一动不动站操场上几个小时那种。终于有同学扛不住酷日摧残,晕倒在地。我不知道她是谁,我却知道他为了谁,七零后的学子,还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参加军训大学生的军衔,听当时的教官讲,好像是预备役副少尉。直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当时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样子很酷,那是守卫中国钢铁长城的少尉。

当时还没有windows, 打开我们计算机之门的是DOS语言教材。之后是C语言,随后是C++。虽然这几门课都没有挂科,工作后从事了非专业的外贸,自从打开windows之窗后,就再没打开过计算机语言的门,可谓误入歧途,学以止用。

那会学校计算机中心的电脑还是286,那会没有王者荣耀,不能吃鸡,但可以上机。上机操练要排队,因为那里总是座无虚席。中心里键盘声飞扬,那是当年天之骄子的王者荣耀。资料存储靠软盘,我有十张五寸盘。那会流行五笔字型,大家都在练:王旁青头戋(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我们宿舍输入最快的是黄同学,一分钟可以输入五十+个字。

大一那年圣诞联欢,和薄班长去天龙大厦买贺卡。北方的雪很美,那天的雪很大。新建成的天龙大厦里放着卡朋特的《昨日重现》,小镇做题家小白的第一个圣诞节的氛围满满。直到如今,每每听到这首天籁之音,脑海里就会浮现那个傍晚的大雪纷飞。

那会没有内卷,学习是件轻松快乐的事情。高数上大课,几个系几百的学生一起上。为了能在靠前的位置听很牛很牛的教授讲课,同学们会很早很早过去把书包课本放在大教室书桌上占座。钱义每天一句“晓军,书给我,我去占座!”。朋友一声一位子,那些日子不再有。

教《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是李明老师,个子不高,五十多岁,但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教风幽默。他那句“干柴烈火”的梗,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

电机馆里曾留下众位老师伏案舌耕的身影;对面智林里曾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西边露天剧场里曾飞扬过我们的青春圆舞曲。和我在工大的西门走一走,直到麻辣烫都打烊了也不停留。

我们系里男生,住七号楼。六号楼原来也都住男生,91土木的介休老乡保利同学和机械91的小勤老乡就住那里。大三的时候六楼改住女生了。七号楼男生的生活幸福指数直线提升。弹起我心爱的木吉他,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

一二食堂有点远,2.5食堂的焖面有点香。智林对面新图书馆前的那两个雕塑是网红打卡点,毕业时同学们互赠的照片,很多取景于此;篮球场上总是可以看到在打篮球的帅哥和在一旁呐喊助威的粉丝;旁边食堂的外墙上总是贴满花花绿绿的海报,社团活动,英语辅导,千峰影讯……让青春去飞,有风无风皆自由。

我在上铺听着下铺的勇哥弹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剑英从回民饭店旁的开水房打了热水回来,静静地泡着他的脚听着勇哥的歌;迎军总是最晚抱着一大堆书从自习室回来,就像他如今时不时从孔夫子网上淘回一大堆老书学而实淘之一般,不亦乐乎;文钧躲在被窝里不知道是在写一封家书还是一封情书,情到深处会,会推推滑下许久的金丝边眼镜;彬哥和发小环保系的大傍坐在上铺张罗着他们的足球理想,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想到会在清华读博踢球。振涛同学学生会工作很多,总是很忙;全健喜欢静静在床头看书或者静静看我们下棋。古有匡衡凿壁偷光读着圣贤的书,今有舍友挑灯夜战下着四国的棋。我能想到大学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下棋。

大四专业课实习,第一次组装出调频收音机,刺啦刺啦的调频声中,收到太原交通广播电台播放的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那感觉,就像广大人民听到祖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卫星发出的《东方红》。幸福果然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许多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毕业晚会上,系里学霸燕曦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满怀青春的梦想奔赴四方。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有了我的妻。我会和她一起看相片,共同回忆曾经的你。多年以来,在外面吃过很贵的菜,抽过很贵的烟,但仍是忘不了大学里递给我烟抽的兄弟,和那烟的味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前些日子任总在同学群里发起三十年聚会接龙。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尽管因为国外客户要来中国而不确定是否可以成行,还是很激动地报了名。很多同学都是都是毕业后没有再见,脑海中还是原来少年模样,人生没有太多的三十年。

聚会这天终于到来,大家齐聚一堂,谈笑风生,仿佛重回当年象牙塔的美好时光。原辅导员程老师依然和当年一样总是微笑着,聚会发言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在,把我们离开这些年的学校发展为我们娓娓道来;肖老师高龄七十有四,仍然精力不减当年,指导他的晋豹TROMAC团队驰骋在全国智能赛车的赛道上……同学们的笑容依旧熟悉,只是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当年我们把青春写在脸上,如今我们把青春留在心底。

大家一起参观了工大旧校区,寻找着当年足迹,校区大部分建筑已经旧貌换新颜或拆掉重建了。幸好系里的电机馆和当年所住的宿舍楼还在,大家一起拍照留念。宿舍楼旁边的小卖部已经拆掉了,再也买不到那两块五一包的桂花烟,和一块两毛五一包的中萃方便面。

参观完旧校区,大家又来到工大明向新校区。新校区占地2278亩,环境优美,建筑宏伟,大家心生羡慕,赞叹不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也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感到骄傲自豪。

相聚总是短暂,时光总是匆匆。又到了离别时刻。大家像当年毕业那样:面带着微微笑,用力的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

我们相约:青春不散场,归来仍少年。

作者简介

白晓军,籍贯山西省柳林县。1991-1995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系。现居上海,从事进出口业务。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