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许倬云先生:在文明长河中寻找中国的未来坐标
发布时间:2025-08-05 17:42 浏览量:2
2025 年 8 月 4 日,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与世长辞,享年 95 岁。这位用一生丈量文明厚度的智者,带着对家国的眷恋和对世界的思索,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文字与思想,如同长江奔涌的浪潮,将继续滋养无数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心灵。
一、一位智者的临终告白:给年轻人的精神遗产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许倬云通过《往里走,安顿自己》《许倬云十日谈》等著作,向年轻人传递着穿越时空的智慧。他深知这个时代的焦虑:“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什么本钱也没有了”,但依然恳切呼吁:“不能慌张,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他用 “三峡洪流里的石头” 自喻,教导我们在动荡中守住尊严与自主性 ——“不要因为权势、地位、金钱低头弯腰,不要因为名声哗众取宠”。
这种精神在他对长江的深情回望中尤为动人。在《长江小史》里,他不仅勾勒出这条母亲河哺育的文明图谱,更以 94 岁高龄发出警示:“长江比尼罗河、亚马孙河都要好,世界上就这么一条了不起的江”。他担忧三峡大坝带来的生态隐忧,呼吁用 “天人合一” 的智慧平衡发展与保护,这种对文明永续的关切,恰与当代年轻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共识不谋而合。
二、长江文明的密码:从鱼米之乡到科技高地
许倬云笔下的长江,是一部流动的中国史。从鄱阳湖万年稻作遗址到长江口的船坞榫卯,从 “湖广熟天下足” 的农耕文明到上海引领的现代转型,长江流域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活力之源。他特别指出,长江流域的稀土资源、铜矿铁矿储量,将成为未来科技革命的关键支撑 —— 这与当下 “科技自立自强” 的国家战略形成历史呼应。
书中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对长江文明特质的提炼:兼容并蓄与动态平衡。道教发源地的楚文化、吴越的工商基因、巴蜀的开拓精神,在长江流域交融共生。这种 “和而不同” 的智慧,正是破解当代文化内卷的钥匙。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经营圈子使你温暖,扩大胸襟使你能够容纳世界”,这与年轻人热衷的 “破圈” 文化不谋而合。
三、天下格局的启示:在文明碰撞中寻找中国方案
在《天下格局》中,许倬云以两千年文明互动为镜,揭示 “天下” 并非地理概念,而是文明共同体的想象。他批判美国 “理想世界” 的崩塌,指出 “普世价值” 的虚伪性,同时反思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盲目模仿:“近两百年来最大的错误,就是总盼着有一面镜子在眼前”。这种清醒的认知,为当下年轻人在全球化逆流中保持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纵深。
书中对 “文明转换关口” 的洞察尤为深刻。他以围棋比喻国际博弈:“美国缺乏战略高手,面对乱局只能穷于应付”,而中国 “早熟的文明体” 需要在传承中创新。这种思考与刘擎、许纪霖等学者的推荐形成共鸣 —— 当世界陷入民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泥淖,中华文明 “协和万邦” 的智慧愈发珍贵。
四、两代人的精神对话:从长江记忆到未来使命
许倬云对年轻人的期许,始终围绕 “人” 的觉醒。他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中强调:“要自己认为是个人,不是工具,也不是机器”,这种对个体尊严的捍卫,与 Z 世代追求 “不被定义” 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他更以孙子选择中学教师职业为例,诠释 “平凡中的伟大”——“不需要做诺贝尔奖得主,能将孩子们带大就是了不起的事”,这为内卷时代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新视角。
在《长江小史》的结尾,他深情写道:“长江的未来是无数年轻人的未来”。这句话像一声跨越时空的召唤,邀请我们接过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当我们在《天下格局》中读懂 “多元一体” 的文明演进逻辑,在《长江小史》中触摸到长江流域的科技潜力,便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未来,既在长江奔涌的浪涛里,也在每个年轻人 “了解自己、同情他人” 的实践中。
许倬云先生曾说:“历史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无法以某一个制度作为唯一标尺”。他的离去,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文明传承的重量。值此送别之际,让我们翻开《长江小史》与《天下格局》,在他的文字中聆听长江的涛声、感受天下的脉动。正如他在《万古江河》中所言:“中国是切不断、砍不断的‘江河万古流’”,愿我们以他的智慧为舟,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守护好这条文明的长河,也守护住属于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