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与宿迁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3 浏览量:2
段祺瑞系皖系军阀首领,民国时期政治家,民国初期北洋军阀集团把持政局时,曾6次主政,三次出任国务总理,“北洋三杰”之一,被称为“北洋之虎”。
据《安徽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段祺瑞家世琐记》记载,段家祖籍江西饶州(今江西波阳),明朝末年迁来安徽,起先在英山县(1932年11月划归湖北黄冈)落户,后来迁至寿县,又迁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六安县太平集北的段家老宅。五岁的时候,父亲段从文在合肥买下百亩良田,随后举家搬迁。
段祺瑞祖父段佩官居淮军统领。根据《民国军阀派系谈》等史料记载,段佩于1872年率“铭军”直属马队三营驻防宿迁。时年8岁的段祺瑞随祖父迁居宿迁。他的祖父段佩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亲自督导他学习,还安排他进入当地的私塾读书。
段佩当年所在的宿迁军营
尽管祖父给段祺瑞请了塾师带他念书,但年少时的段祺瑞却最喜欢舞刀弄棍,看书也只爱看排兵布阵、奇门遁甲之类的兵书。读书之余还常组织小伙伴模拟战争:“手持指挥刀,下达作战命令,行动进退,颇有章法”。私塾先生见状并未苛责,而是语重心长地劝导:“你身为将家子弟,自宜深通行兵布阵之法,但不读诗书,则不过是一勇夫耳。”这番教诲点醒了段祺瑞,他开始潜心学业,展现出“勇于改过”的坚毅品格。
在宿迁期间,段祺瑞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私塾中,段祺瑞学习了儒家经典等传统文化知识,这使他具备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他在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军营中安徽同乡占“十居其九”,段氏族人亦多投身行伍,为少年段祺瑞营造了浓厚的尚武氛围。
段祺瑞与同窗情谊深厚。私塾二十余名学生中,他与城南申徐庄的申孟达交谊尤笃。四十余年后,当申孟达看到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时,就赴京寻访。段祺瑞不仅亲自接其入府设宴,更在言谈间“无拘无束,仍似当年”。申孟达虽婉拒官职,段祺瑞仍赠其重金,并授“临时执政府咨议”头衔。申氏返乡两月后,在原宿迁中学东门迎薰街路东旁挂起“申公馆”牌匾,珍藏段祺瑞亲笔信与官服照片,成为这段同窗情的见证。
段祺瑞的原配夫人吴氏是江苏宿迁人士,他的岳父是宿迁举人吴懋伟。居家在宿迁老城区东大街南端财神阁外,从事祖传丝线店生意,与军营有着生意往来,常出入军营,与段佩相熟并有交情。见到少年段祺瑞后,精通相术的吴懋伟暗叹“此人相貌不凡,日后必做大事”,主动向段佩提议联姻。段佩很高兴,欣然答应,并订下了婚约。
天有不测风云,1879年,在段祺瑞14岁的时候,他的祖父段佩在宿迁军营突然亡故,只能将祖父的灵柩扶送回合肥老家安葬,从此暂别宿迁。
段祺瑞回到合肥后又读了一年私塾,后因家庭拮据只好辍学。他又回到宿迁军营,希望能借祖父的余威谋个差使。但时过境迁,人情如纸,只能充当杂役而已,后来混不下去,只好再回安徽。1882年,段祺瑞与父母商议后,决定去威海投奔在军中做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历经数十天,徒步2000里,终于到达威海,段从德安排他在营中做司书,从此开始了佩剑戎装的生涯。
段祺瑞虽离开宿迁,但他与吴氏的婚约并未解除,光绪十二年(1886年),22岁的段祺瑞从天津返回合肥,按照祖父定下的婚约,与19岁的吴氏在合肥花好月圆,正式成婚。彼时段祺瑞已是天津武备学堂二年级的学生,清廷允许军校学生婚娶,这段姻缘得以缔结。
段祺瑞 (右二) 在德国学习火炮技术
十九岁的吴氏嫁入段家后,先后为段祺瑞生下一双儿女,更是独自担起家务。1889年春天,段祺瑞告别妻子和仅有一周岁的儿子,和其他4个同学来到德国柏林陆军学院,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两年后,其他同学学成归国,只有段祺瑞一人留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继续学习世界最先进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1890年底,25岁的段祺瑞才返回国内,在进入北洋军械局不久,又调入威海随营学堂充当教习。后又随袁世凯驻防济南。可惜的是,1900年,吴氏因病在济南英年早逝,年仅33岁。
段祺瑞是个极其念旧、念近之人,对吴家,始终没有人走茶凉,他一直将吴氏弟弟吴光新带在身边栽培,以至于后来吴光新跟随段祺瑞仕途一路攀升,也成了皖系军阀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号称“四大金刚”之一。
段祺瑞回国操练炮兵
在中国近代史上, 段祺瑞 担任过北洋政府总理并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炮兵司令”,他在留学归国后曾从事炮兵教育工作,培养专 业炮兵军官,解决德国管退炮瞄准器故障,绘制精密图纸,展现工程素养,对中国近代的炮兵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