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等的视线走进流浪猫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05 17:42  浏览量:2

过去十余年,喵呜不停用镜头持续记录了数万张富生命力的流浪猫身影,这些散落在社交平台、摄影集与展览中的影像早已超越“萌宠摄影” 的范畴,构成了一部以猫为棱镜的城市档案与流浪猫生存实录。

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吴宏力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起初拍摄流浪猫只是他朝九晚五之外的业余爱好,谁曾想,十余年过去,如今这个爱好变成了他的职业。社交网络上,他给自己取名“喵呜不停”,源自是枝裕和的电影《步履不停》。他希望自己不停地拍下去,通过影像消除公众对流浪猫的偏见,将来大家条件领养时,会优先考虑它们,“因为它们并不比品种猫差”。

这个转折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个深秋。一次出门倒垃圾,在公司园区,他碰到一只白色流浪猫,冲他“喵喵” 叫个不停。他找了块饼喂给它,原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没想到第二天那只猫又回来了。喵呜不停和同事们一起在公司阳台的后面给它做了个小窝,大家空闲的时候就出来逗它玩,小猫就这样在那里住下了。一周之后,小猫带了两只小崽回来,目测不过三四个大,都可爱极了。所人的心一下被击中,同事们纷纷开始给猫猫们众筹猫粮,爱好摄影的喵呜不停则把镜头对准它们,记录下了猫妈妈带着小猫崽一天天长大的过程。这成为了喵呜不停拍摄流浪猫的起点,也开启了他对流浪猫的全新认知。

流浪猫其实是非常爱干净的动物,这是喵呜不停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街猫后得出的结论。尽管生存环境艰苦,它们仍会像家猫一样频繁地自我清洁(舔毛),吃完人类投喂的食物或捕猎后,会立即坐下舔爪子、洗脸来减少体味,避免被捕食者或竞争者发现。那些外表邋遢的流浪猫,并非本性如此,多是因患病、年老,或经历极端恶劣环境所致。

“流浪猫养不熟”是一种常见的误解。虽然流浪猫普遍更为警惕、独立,也比较难接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法与人建立信任或亲密关系。喵呜不停家的两只猫便都是拍猫时捡来的。第一只叫“炸弹”,2013年在公司附近发现了它,如今已经是一只13岁的老猫。第二只是异瞳的三花猫,喵呜不停发现它时它还是只小奶猫,蜷缩在上海弄堂的一处杂货堆上,脖子上还系着绳索。他将它带回家,如今也已健康成长为一只八九岁的猫。喵呜不停观察发现,只要获得稳定的食物、安全的环境和足够的关爱,流浪猫会展现出极强的亲人性——它们会主动蹭人腿、翻肚皮,甚至跟着人回家。

当然,要赢得它们的信任需要时间与耐性,但一旦关系建立,它们可能比家猫更珍惜人类的情感,变得非常专一,时甚至只认一个主人。“炸弹” 就尤其黏喵呜不停的父亲。每次父亲回家,它都会围着他转圈儿,站起来用头蹭他,尤其在天冷时,更喜欢跳到他膝上或怀里睡觉。

作为一位街猫摄影师,猫无疑是喵呜不停镜头中的绝对主角。但不同于一般小清新的“猫片”,他拍摄的猫多出现于街巷、市场、公园、寺庙等广大背景之中:橘猫在挂满香肠的屋檐下张望;白猫穿梭于上海石库门的青瓦间;一只玄猫立于故宫朱红色宫门前,眼神威严如守宫的侍卫。他尤其擅长捕捉猫的戏剧性瞬间,如眯眼打哈欠、伸懒腰、飞翔跳跃或与其他植物、动物和周边环境互动的画面。这得益于他丰富的动物知识、多年累积下来的观察经验,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等待。每一次外出,喵呜不停的目光总不自觉地搜寻着墙角的晃动光影、车底倏忽而过的尾尖。背包里永远备着猫粮与逗猫棒,一旦在某处发现猫的踪迹,他便压低身子,用轻柔的“喵呜” 声试探。为了理想光线或最佳视角,他习惯了凌晨起床,爬山攀高、长时间蹲守也早已是家常便饭。对于喵呜不停来说,拍摄街猫不是狩猎,而是等待它们允许你进入故事,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他的照片总一种自然流淌的生活感与叙事性。

动物摄影常常面临一个议题:是优先保证拍摄效果,还是将动物的感受放在首位?喵呜不停始终坚守一条原则:不伤害动物,最大程度地降低干预。猫遇到比它高大的生物时会本能地生出恐惧,因此他常常蹲下甚至趴在地上,尽量将自己保持和猫一样的高度,甚至更低。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低角度仰拍风格。“从下往上拍的时候正好把猫下巴那块大大的腮帮子拍出来,也会显得比较可爱。” 与猫互动时,他也始终是以猫喜欢的形式,比如逗猫棒或者猫条吸引它们。“但猫在那里吃的时候,我从不拍摄,只是希望它能在那个地方慢慢放松下来,我再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018年,喵呜不停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开始游走于大江南北不同城市,全职拍摄流浪猫。“城市与猫” 成为他拍摄的一条主轴。在他眼中,不同城市的猫不同的“气象”。例如,北京胡同里的猫,一到冬天便喜欢爬到屋顶上去晒太阳;而上海弄堂里的猫,则更喜欢在杂货铺里趴着。这些差异,正是由各地不同的建筑环境所造成的。城市从非人类的独角戏,猫和食物、建筑以及当地人一样,都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因此,他始终坚持将地域特色与流浪猫结合在一起。每到一处新地方,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那些具备城市标志性的空间,看看那里是否猫的踪影。“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可能是建筑,也可能是美食、绿植等等。”

在杭州,他常去西湖边上找猫;到了成都,则会倾向在火锅店附近转悠;而在广州、厦门一带,他则更多地在三角梅、木棉和棕榈等热带植被聚集的地方寻找猫影。

“古建与猫”是“城市与猫”大主题下延伸出的一条支线。从北京故宫、南京明城墙到山西古寺,在他的镜头叙事里,这些凝固的建筑符号因猫的介入而变得松弛生动。在推土机轰鸣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古建筑和流浪猫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双重弱势群体”联盟。当我们为流浪猫的生存状况呼吁时,也是在为那些沉默无声的古建筑发声。

今年春天,喵呜不停听朋友提起,北京一座古庵常流浪猫出没,便动身前往。在庵中一处隐蔽的洞穴里,他果然发现了猫的身影。这个洞穴两端连通,从一端进入,可以从另一端出来。他就蹲守在洞口,用 vivo X200 Ultra的长焦镜头拍了几只猫在洞口齐齐张望的画面,那是他最近相当满意的一张作品。

在全民摄影时代,手机与相机的分野早已超越设备本身,演变为两种不同的视觉表达与影像哲学。对于喵呜不停而言,手机摄影的最大魅力在于简便。结合自身经验,他认为设备的便携性直接影响创作效率。外出拍猫时,即使使用相机,他也从不带相机包、不用镜头盖,担心错过画面也不换镜头。“相机的体积和重量其实会影响你的拍摄决策,比如猫处在一个很低的角度,你自然而然就会犹豫到底要不要去拍。人在疲惫的状况下,思考也会变得迟钝。” 喵呜不停认为,在潜意识层面,手机的轻便会更让人意愿去拍摄和记录,这种看似随意的拍摄方式也会令人更投入和享受创作。另一方面,在长焦镜头下,vivo X200 Ultra的景深比相机大,画面上主体前后能拍清更多信息,这对于注重猫与周边环境互动的他来说是另一惊喜。

从2012年拍下第一张流浪猫影像开始,十余年间,喵呜不停用镜头持续记录了数万张富生命力的流浪猫身影。这些散落在社交平台、摄影集与展览中的作品,早已超越“萌宠摄影” 的范畴,构成了一部以猫为棱镜的城市影像档案,也是一份关于流浪猫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大家对流浪猫的认知仍不统一,领养率过低,弃养的现象也时发生。” 人究竟该怎样对待这些流浪动物?如何科学管理,达成猫群数量的动态平衡?个人与群体又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太多问题仍没正确答案。但正如他所说,第一步,先消除偏见。通过影像更新公众对流浪猫的负面认知,传递“它们也可以是可爱且亲人” 的信号。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探索,都是朝着理解和解决流浪猫问题这一宏大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一对起初反对养猫的父母,看过喵呜不停镜头下那些可人的流浪猫后改变想法,最终同意了孩子养猫的请求;一只在春花丛中嬉戏的流浪猫,被他定格下俏皮身影后,不久便被附近的人领养。影像也是一种无声的慰藉,在普遍高压的现代生活里,一张张或慵懒、或顽皮、或充满生趣的流浪猫照片,经由屏幕抵达万千人群,为他们带去了生活中柔软、温情以及无比治愈的一瞥。

撰文 MI
编辑 刘曦
人像摄影 任三克
猫咪摄影 喵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