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家乡那么好,我们为什么还要离开?

发布时间:2025-08-05 19:10  浏览量:3

傍晚时分,我与妹妹带着孩子们漫步在村前的乡间小路上。夕阳温柔地洒在天边,云霞如少女脸颊般泛着绯红,那轮红日缓缓垂落于水杉树梢之间,为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情不自禁举起手机,想把这动人的暮色永远留住。沿着田埂继续前行,眼前是翻涌的青翠稻浪,沟渠里小龙虾在水草间穿梭,喂食的小船静静停泊在岸边。几只白鹭如披着蓑衣的隐士,单腿立在水边,悠然自得。我又一次按下快门,将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定格在相册里。路旁的狗尾巴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商陆、苍耳、灯笼草与马齿苋在田埂上自由生长。农人视它们为杂草,而我却觉得这些顽强的生命同样值得被看见。荷塘中莲叶接天,归鸟掠过天际,蝉鸣此起彼伏,我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就这样化作了一张张照片。我将这些画面分享到朋友圈,写下:“家乡真美!”许久后,大学好友从宜昌发来留言:“家乡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回上海?”我怔住了,一时无言。是啊,如此美好的故土,我们为何还要远行?

记忆中的家乡,比今日更添几分诗意。那时油菜花金黄,棉田如雪,红砖青瓦的房屋整齐排列,门前泥地是孩子们奔跑嬉戏的乐园,水杉树如卫士般守护着村口。夏日黄昏,我曾站在河对岸回望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紫色暮霭笼罩树梢,红瓦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这般景象,至今仍常入梦来。然而,美景背后是艰辛的劳作。我和妹妹在棉田里弯腰劳作,化肥袋勒得腰间发红,手指被棉壳划破,染上青黑的痕迹。我们羡慕镇上的孩子不必放牛、洗衣、做饭,还能学琴画画。每到开学前,母亲总要带我们去叔奶奶家借学费。她紧了紧衣兜,轻声说:“好好读书,走出去。地里抓不到钱。”的确,一百亩地,不是旱就是涝,虫害不断,丰收时价格低迷,价高时又歉收。父母因常年劳作,患上了风湿与关节炎,一年收成大半进了医院,却换不回健康的身体。那时我明白,再美的风景也无法填饱肚子,唯有走出这片土地,才能改变命运。

如今,我和妹妹都在上海安了家。先生是重庆人,婆婆常念叨“落叶归根”。刚结婚那几年,生活压力大时,他也曾想逃回老家。每次回去,他最爱楼下那碗小面,还有麦巴和麻辣鱼。他说重庆山水美,而我的湖北老家又何尝不美?热干面、炸胡椒、鱼糕、藕带、莲蓬、油焖大虾……哪一样不是心头所念?公婆盼我们回去,说老家安逸、开销小。但他们不懂,我们已回不去了。十多年的打拼,事业在此扎根,孩子在此成长。对他们而言,“家乡”只是一个遥远的词汇。与公婆不同,我的父母始终希望我们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他们一生面朝黄土,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能走出土地,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常有人说:“等赚够了钱就回老家。”可真正能回去的又有几人?不是不想,而是我们早已成了故乡的陌生人。我们的孩子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他们的乡愁该寄托何处?我们习惯了城市的工作节奏,回到乡下又能做些什么?连生活习惯,也被城市悄然改变。可每当夜深人静,故乡的记忆总会浮现:夕阳下的水杉,稻田里的蛙鸣,夏夜的满天繁星……我们离开,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归来。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走遍远方,阅尽人生,会带着所有的故事与成长,重新踏上故土,轻声说:“我回来了。”家乡是永远的港湾,远方是成长的航程。我们选择离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深爱——爱到想要让自己配得上这片土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