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人这样闻香悟道!

发布时间:2025-08-05 14:51  浏览量:2

在宋代文人推崇的四雅里,“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香被列为首位。

黄庭坚,不仅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位香学大家。他喜欢咏香、品香、制香、以香会友,更是直言自己有“香癖”。《陈氏香谱》中收录了许多与黄庭坚相关的香方,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太史四香”,即:意合、意可、深静、小宗。

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宋·黄庭坚

在“千年之约·梦华游”主题沉浸展的“意可闲远”展区,数字香氛再现了”意可香“和“小宗香”,欢迎来品香!

苏轼在《和黄鲁直烧香》中写道:“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说的是要像品香时用心参悟一样,来领悟黄庭坚诗中的智慧。“鼻观文化”体现了文人雅士们对于嗅觉审美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对自我内心境界的追寻。

6月底,薰席所创始人、中国香文化研习者、气味设计师马溪芮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为大家分享了宋代香气美学以及鼻观文化的故事。

(以下为讲座文字整理)

1为何古人偏爱清凉感的香气?

马溪芮:

从西汉往后,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香气的清凉感受逐渐加重的过程。到唐代的时候,这种清凉感受变得非常重。为什么古人喜欢清凉感受?

我们先想一想古人是怎么用这些香料的——炭火逼之,对不对?

展览现场从上至下依次为:博山炉、鼎式炉、狻猊炉

当时的先民将香料置于炭火之上,香料中的香气与烟火燥气一并释放,仅有部分香料,如辛夷、高良姜等,在微火之上能短暂释放些许清爽凉意,是一种难得的、与烟火燥气截然不同的感受。丝路开通以后,大量的外域香料进入中土,比如乳香、没药、龙脑香等等这类树脂类香料,体积小,香气丰富浓郁,与草本香料相比,这些香料更加清丽幽婉,燥感更弱,在炭火上的释香时间更长,因此得到了时人的青睐。尤其是龙脑香,清凉如杉木,无论炭火温度高低,香气都能始终如常。

2大名鼎鼎的韩魏公浓梅香原来不含梅花

马溪芮:

从南唐开始,古人已经掌握保留鲜花香气的能力。比如茉莉、橙花、栀子等,都是可以用来制作"江南李主花浸沉"的原料。

除此之外,就是来自于西域的“大食水”。大食国出口到中国来的大马士革玫瑰花露,我们在植物学领域里面称它为突厥蔷薇,“江南李主”李煜当时就使用大马士革玫瑰的花露制作了一些香。

从这个时期开始,传统制香实现了突破,增加了花香的香气类型。

五代十国的配方和制香技术也影响了宋代。宋代之后,文人士大夫的调香水平和工艺能力都提升了一大截。我们称这个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各样与花有关的配方应运而生。这些香方当中基本不包含对应的花,也就是梅花香方中不含梅花。

以花制花的香方不多见。蔷薇和木犀是当时唯二的以花制花的配方。

《陈氏香谱》卷三 韩魏公浓梅香

其他香方都不含对应的花,但要模拟出花的韵调。比如鼎鼎大名的韩魏公浓梅香,便以沉香、丁香、郁金、茶、麝香等,用白蜜调和之后制作而成。

韩魏公浓梅香

韩魏公浓梅香最早由韩琦传给苏轼,后由惠洪从苏轼处传给黄庭坚。徽宗崇宁二年,黄庭坚在潭州与惠洪相遇,两人欣赏仲仁禅师所绘墨梅图时,惠洪为了烘托观画的气氛,焚烧了浓梅香。黄庭坚“怪而问其所得”,惠洪云“自东坡得于韩忠献家”。黄庭坚开玩笑说:“知余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

韩魏公浓梅香的香方中没有梅花的成分,焚烧时散发出的香气却有梅花独艳的冷香气息。黄庭坚形容这种香气:“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

因为有这么多的原料和配方,所以宋代呈现出与前朝完全不一样的配方系统和调香工艺,宋代的香气之美也成为了一个可探讨的对象。

宋代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香气特点,如果大概总结的话,先秦时期闻起来是带有杏仁感的香草,汉代是五木辛香,魏晋到唐既有松柏气又有沉檀脑麝的四和韵调,而五代十国到宋代则呈现出丰富而清婉的馥郁花果香,尤其是宋代,还十分流行各式龙涎香,真是百花齐放,满庭芳。

这些香料怎样混合成香?香谱中有一个词条:“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最高明的合香应该让不同的香气变成一个气息,对比医家则药时让药的气味互不相掩,我们可以称它们为“互不相掩为药,咸为一体为香”。这与现代香水工业的调香要求是一样的,把不同的香料和气味融为一体,这是调香最核心的原则。

3 闻香还是观心?

马溪芮: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秋光占断江南,清香鼻观先参。”这里的“清”是什么?是鼻子闻到的客观上的香气感受吗?到底是我们的鼻子在闻,还是我们的心在闻呢?

“清香”不仅是感官对于香气的客观描绘,更多的是心智倾向。“鼻观”是用鼻子来洞察世界吗?当然是,但洞察的更多是焚香者自己的内心所观。

南宋马远《竹涧焚香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最后一个词叫做“先参”。我们经常在宗教当中用“参”这个字。宋代名画《竹涧焚香图》中,香炉置于竹前石涧之上,一个士大夫坐在石头上,正对着香炉,背后是他的书童。他没有同参的师兄,面对的唯有香炉中的香气。客观上看,他是与香气对参,但他鼻观的是自己的心。

因此,在“清香鼻观先参”中,宋代“清”的审美特征完成了由物质气味的描绘向精神境界乃至更宏大的宇宙观与世界观的一种全新认知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