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山的“绿色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08-06 08:23 浏览量:2
郧阳网讯 在秦巴山脉的腹地,郧阳区鲍峡镇鸡公河村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全村3.2万亩山场森林覆盖率达86%,是十堰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村党支部书记周学文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带领村民探索出“生态保护+产业富民”的发展路径,成为全区林长制工作的鲜活样板。
织密责任网,构建全域管护新体系。周学文深知,林长制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严密的责任网络。他推动组织架构立体化,设立村级林长1名、副林长3名,并配备8名专职护林员。将3.2万亩山场细划分为8个责任网格,实现了“一林一长一护员”的全覆盖。2024年,村级林长累计巡林120余次,现场解决了乱砍滥伐、森林防火等23个问题,让每片山林都有了专属“守护人”。
为了让护林队伍更加精准高效,周学文创新设立了“林业生态公益岗”,优先聘用10名脱贫户为护林员(其中8名为重点区域护林员)。这一举措既为脱贫户带来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的稳定收入,更激发了他们守护家园的主动性。同时,建立了“固定巡护+应急处置”机制,在2025年春季防火期内,护林员共及时制止野外用火16起,实现火灾事故“零发生”。
在考核管理方面,他推行“月巡查、季考核、年总评”制度,2024年护林员考核合格率达到了100%。开展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专项培训4次,持续提升了护林员的专业素养。更通过“生态积分制”将护林成效与村民医保补贴挂钩,让“人人参与、户户有责”的共治氛围深入人心。
多措并举,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守护生态,既需责任在心,更要措施在手。周学文从严把控森林资源保护关,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行为,近年来村里未发生重大涉林案件。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他建立了病虫害监测网络,安排专人定期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苗头,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去年,病虫害防治面积达1000余亩,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
森林防火是“头等大事”。他双管齐下抓防控:一方面用活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载体,常态化宣传防火知识,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新建和维护防火通道8公里,配备了20台灭火器、50把防火拖把等防火设备。同时,组建了一支20人的森林防火应急队伍,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在植树造林和乡村绿化美化方面,周学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去年完成植树造林50亩,主要种植了桂花、绿叶石兰等乡土树种。对村内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种植各类花草树木1000余株,让村容村貌随绿意一同焕新。他还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严禁非法猎捕、贩卖行为,安排护林员加强栖息地巡护,为野生动植物撑起“安全伞”。
探索林下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路。周学文始终认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能实现双赢。经过调研试种,他锁定天麻种植作为林下经济突破口,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发展仿野生种植,还探索出黄柏、杜仲、连翘等中药材套种天麻模式,以及室内框栽技术——通过控温、控湿实现全年生产,场地可循环利用,保障天麻稳定高产。
目前,鸡公河村已建成标准化林下天麻种植基地310余亩,3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人均年增收12000余元。此外,还建立了集体林场收益反哺机制,将集体林场收益的20%用于村民医保补贴,去年每人分到了80元“生态红包”。这一举措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保护森林资源带来的好处,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参与护林工作的积极性。
展望未来,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鸡公河村的生态保护与林下经济已见成效。但周学文并未止步于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比如林下经济规模还不够大、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等。
作为秦巴深山里的“绿色守护者”,周学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为郧阳区林长制工作树立了标杆。下一步,周学文将继续以林长制为统领,一方面持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林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投入与扶持,在扩大天麻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多元林下种植、养殖项目,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共享林业发展红利,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