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既然能搞垮苏联,就也能打败中国?李显龙一番话说到点上了
发布时间:2025-08-04 18:37 浏览量:2
1991年苏联轰然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2025年面对中国崛起,美国政客们信心满满,觉得历史会重演。
可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贸易战打了七年,中国不仅没屈服,反而在科技创新、经济韧性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实力。
李显龙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今天的中国当成昨天的苏联,是最大的战略误判。美国这套老剧本为何在中国面前屡屡碰壁?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深层逻辑?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美关税战再度升级。美国对华关税飙升至145%,中国反击125%,贸易摩擦创下历史新高。
华盛顿一些政客沾沾自喜,认为当年能"熬死"苏联,现在对付中国也是轻而易举,仿佛看到了冷战胜利的剧本正在重演。然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却一语道破天机。
他直言美国的如意算盘注定落空。在今年的国际安全论坛上,李显龙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实是,双方都无法压倒对方。"
这位在东西方之间周旋了几十年的"明白人",用最直白的话戳破了美国政客的幻想泡沫,警告让中美强行"脱钩",无疑是自寻死路。
李显龙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将让联邦增加1666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占GDP的0.55%。
但这笔钱谁来买单?还不是美国老百姓!通胀压力加大,供应链混乱,普通家庭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平均每个美国家庭税负增加1300美元。
更讽刺的是,高关税根本没实现特朗普"制造业回流"的承诺。产业链确实有部分从中国转移,但主要流向了越南、墨西哥等地,而不是回到美国本土。
就连彭博社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吐槽道:"贸易战就是个没赢家的游戏。"欧盟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
德国总理朔尔茨2024年访华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去风险化"而非"去中国化",体现了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独立思考。
要理解美国策略的失效,得先看看当年是怎么搞垮苏联的。美国当年对付苏联的"三板斧",招招致命。
第一招,玩油价。上世纪80年代,苏联就跟今天的一些中东国家似的,家里全靠卖石油和天然气换外汇过日子,美国看准了这一点。
跟沙特使了个眼色,两国联手把国际油价从每桶30多美元,硬生生砸到了12美元。苏联的外汇收入瞬间断崖式下跌,经济立马就休克了。
第二招,玩心跳,搞军备竞赛。美国抛出一个听起来神乎其神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处宣扬要在太空里部署激光武器。
这玩意儿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联信了,或者说不敢不信,本来家里就不富裕,还非得勒紧裤腰带,把钱大把大把地往军工上砸。
最夸张的时候,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到了GDP的17.5%。这是个什么概念?一个国家五分之一的钱都拿去造枪炮了,老百姓的餐桌上还能剩下什么?
第三招,釜底抽薪,搞意识形态渗透。美国通过各种渠道,把自由、民主的"糖衣炮弹"打进东欧。
结果,波兰、匈牙利这些苏联的小兄弟们,一个个心思活络了,最后纷纷掉头转向,苏联的战略缓冲带一夜之间就没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本想救活苏联,结果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91年乌克兰91%选民投票独立,苏联第二大共和国的离去基本宣告了苏联的死亡。连戈尔巴乔夫都承认:"没有乌克兰的苏联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三招拿到今天,对付中国还管用吗?答案是,不仅不管用,还可能打到美国自己身上。
先看经济基础。苏联是个"资源仓库",家里有油有气,但除此之外,从牙刷到电视机,很多东西都造不好。中国是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里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全能选手"。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国一家就占了35%。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高铁、万吨巨轮,我们自己都能造。
就拿这两年美国卡我们脖子最狠的半导体来说。它对华为下死手,结果呢?我们反而把自己的芯片产业链给逼出来了。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量产,华为自己的7纳米芯片也装进了手机。这事要是放在当年的苏联,面对技术封锁,它除了干瞪眼,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一个能自我循环、自我升级的完整工业体系,这和苏联完全是两回事。再看全球化的网。
当年美国要孤立苏联,它的西方盟友们拍手叫好,因为他们跟苏联本来就没什么生意往来。现在要孤立中国?你问问德国的汽车厂、法国的奢侈品牌、美国的苹果公司,他们答不答应?
在今天,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深度捆绑,像揉面一样揉在了一起。东盟连续四年都是咱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56%。
如果真像某些人喊的那样"脱钩",会发生什么?华尔街会失去一个巨大的资本市场,波音的飞机可能因为缺少中国的稀土零部件而停产。
沃尔玛的货架会空掉一半。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精明的美国人会干吗?这就像一张巨大的网,中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你扯断一根线,整张网都会跟着震动。
当年的苏联在网的外面,而今天的中国,就在网的中间。
李显龙为什么敢拍着胸脯说美国对付不了中国?因为他看得非常透彻,这位在东西方之间周旋了几十年的政治家,比中美两国自己看问题还清楚。
在2022年的一场演讲里,他提到:"中国的发展势头太猛了,你可以试着拖慢它,但这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更好的办法是合作,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大家都能受益。"新加坡夹在中美之间,既要跟美国保持安全合作,又得跟中国做生意,平衡感特别强。李显龙很清楚,中美要是真掐起来,小国最受伤。
他还说,中国跟苏联不一样。苏联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经济不行、改革失败,才让美国捡了便宜。但中国这几十年一直在变,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美国要是还想着用冷战那套来对付中国,怕是得撞南墙。
在今年3月的新加坡海事周演讲中,李显龙再次强调:"如果美中能够稳定关系——这是个很大的请求,但非常重要——这将对地区秩序,实际上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数据也支持李显龙的判断。2024年COP29峰会上中美就减排目标达成部分共识,两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保持合作,体现了竞争中的合作可能性。
中国在AI专利申请数量上超越美国,ChatGPT与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的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的,推动了全球科技进步。
美国"友岸外包"政策推动部分制造业向墨西哥、印度转移,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2024年中国出口总额仍占全球14.2%。李显龙的话,不仅是给美国的警醒,也是给整个世界的箴言。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零和博弈的冷战时代,而是一个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能源安全,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李显龙的警醒不只是给美国的提醒,更是给整个世界的启示——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想重回冷战对抗的做法都是历史倒退。
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在于谁压倒谁,而在于如何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空间,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可能。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你觉得中美两国该如何超越零和思维,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