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儿童高热惊厥 家长莫入误区
发布时间:2025-08-06 08:30 浏览量:2
高热惊厥是儿童发热时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患病率为3%-5%。尽管大部分高热惊厥不会造成长期损害,但家长因缺乏科学认知而产生的错误处理方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一、高热惊厥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因体温骤升(肛温≥38.5℃或腋温≥38℃)引发的短暂性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发生于发热初期24小时内。其病理机制主要与感染(约80%为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及婴幼儿未成熟的脑神经调节功能相关。当体温急剧升高时,尚未发育完善的神经系统易出现异常放电。
其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四肢僵直或阵挛性抽动、眼球上翻或凝视,伴意识丧失、呼吸暂停及口唇发绀等症状。典型发作持续3-5分钟,若超过5分钟或伴有反复抽搐、意识恢复延迟,则需警惕复杂性惊厥可能,此类情况可能提示潜在神经系统疾病风险。
二、家长常见误区与科学处置
误区1:强行塞物防咬舌
当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时,许多家长出于恐慌会试图将手指、筷子甚至毛巾塞入患儿口中,并认为此举能防止咬舌。然而科学研究表明,抽搐时因舌根后坠会短暂影响气道通畅,但真正咬伤舌头的概率不足1%。强行塞入异物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可能造成牙齿断裂、口腔黏膜撕裂,甚至因物体滑落引发窒息风险。
正确做法是保持患儿侧卧位,清理口鼻分泌物确保呼吸通畅,避免任何口腔内操作,静待抽搐自然停止
误区2:束缚肢体或按压
部分家长误认为按压抽搐的四肢可以终止惊厥,常采取紧握患儿肢体甚至用布条固定的极端措施。事实上,惊厥时肌肉处于强直收缩状态,外力束缚不仅无法抑制神经异常放电,反而可能因对抗性用力导致关节脱位、肌肉拉伤,甚至引发肱骨或锁骨骨折。此外,强制按压胸部可能限制呼吸运动,加重脑缺氧风险。
科学处理原则应该是确保患儿处于安全环境,移开周边尖锐物品,避免跌落或碰撞,不要束缚或按压肢体直至发作结束,同时密切观察抽搐特征及持续时间。
误区3:喂水喂药
部分家长在惊厥发作时急于通过喂水或退热药缓解症状,但此时患儿咽喉反射显著减弱,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强行喂服易导致液体误入气道,引发呛咳、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临床统计显示,惊厥期喂药操作中,约18%的患儿因剧烈呕吐或呛咳加重缺氧状态。
正确做法是在惊厥完全停止、患儿意识恢复后,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并采用小剂量温水缓慢喂服以降低刺激。若需紧急退热,可优先选择直肠栓剂,避免经口操作风险
误区4:摇晃唤醒或冷水降温
部分家长误用剧烈摇晃试图唤醒惊厥患儿,或采用酒精、冰水擦拭进行物理降温。研究显示,摇晃操作可能会引发脑震荡或视网膜出血,而冷水或酒精擦拭可刺激外周血管收缩,导致寒战反应,反而使核心体温反跳升高,且酒精擦拭还有皮肤吸收风险,已被WHO明确列为禁忌。
科学降温建议采用温水持续擦拭颈侧、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区,每10分钟重复一次直至体温下降。
误区5:忽视就医指征
约20%的家长在患儿惊厥停止后未及时就医,误认为症状缓解即无风险。实际上,首次发作、抽搐持续>5分钟、发作后意识未恢复或伴随喷射性呕吐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脑炎、颅内出血或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未及时就诊的惊厥患儿中,约12%后续确诊为癫痫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正确做法是:无论惊厥是否自行缓解,均需在24小时内至儿科急诊评估,进行血常规、炎症指标、血生化、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若出现嗜睡、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功能异常,需立即启动腰椎穿刺排除颅内感染。
三、科学应对措施:急救四步法
1. 周边环境与体位管理
迅速移除患儿周围尖锐物品,确保环境安全。将患儿置于平坦柔软处,取侧卧位,利用重力防止舌根后坠及呕吐物误吸。如口鼻有分泌物,用软布轻拭,严禁强行撬嘴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原则,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二次损伤。
2. 观察与记录
立即记录惊厥起止时间,应精确至分钟,观察抽搐形式、眼球活动、口唇颜色变化及伴随症状。同步使用电子体温计快速获取腋温。条件允许时,拍摄10-15秒视频供医生诊断参考。
3. 物理降温
惊厥停止后,用温水按“颈侧→腋窝→腹股沟”顺序循环擦拭,每部位20-30秒,间隔10分钟重复,直至体温
4. 医疗干预
意识恢复后按体重给予退热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拒服者可改用直肠栓剂。若首次发作、抽搐>5分钟、24小时内反复≥2次,或伴呕吐、意识模糊等,立即送医。送诊时保持侧卧位,携带用药记录及症状描述,便于急诊快速评估。
四、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与感染防控
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减少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热风险。注意手卫生及呼吸道防护,避免患儿接触感染源,尤其在传染病高发季节。
2.发热早期干预
发热初期(体温≥38℃)即启动物理降温,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减缓体温上升速度。避免捂热,选择透气衣物,保持室温22-24℃。
3.高危儿童管理
有高热惊厥家族史或既往复杂性惊厥史的儿童,建议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及退热药。发热期间每2小时监测体温,出现升温趋势及时就医。
4.营养与免疫支持
均衡饮食并保证维生素D摄入,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惊厥易感性。适当补充锌可增强免疫力,并降低感染概率。
5.药物预防
对1年内反复发作≥3次或复杂性惊厥患儿,根据医生建议可短期使用地西泮在发热时预防性给药,但需严格评估神经系统风险,避免滥用。
6.家庭教育
家长需掌握惊厥急救四步法,平时生活中可参与儿童急救培训,并制定包含紧急联系人、就医路线、病史清单等应急预案。
高热惊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挑战,科学认知与正确应对是保护孩子的关键。通过破除误区、掌握急救技能、加强预防管理,家长可显著降低风险,为孩子构筑健康屏障。如遇复杂情况,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
作者:黄家虎 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