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高发期!洪水过后,这种饮料千万别碰
发布时间:2025-08-06 08:25 浏览量:2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强降雨
洪水内涝频发
在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
也埋下了不少健康隐患
随着强降水的出现,“鼠尿病”一词也登上了热搜。这个听起来陌生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01
鼠尿病是什么?
名字里藏着“传播密码”!
黄玉仙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玉仙介绍,鼠尿病简称为“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我国被列为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
“鼠尿病”动物宿主相当广泛
其中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动物的尿液可污染水源、土壤或食物
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皮肤
或黏膜侵入人体
引发感染
问
只要不沾到污水,就不会得鼠尿病吗?
答
即使不接触污水,也有可能得鼠尿病!只要接触了携带钩体的动物或被其尿液污染的环境(如土壤、食物),都存在感染风险!
02
感染后像“重感冒”?
这些症状藏着“致命信号”
感染后初期像 “重感冒”?小心!这可能是 “鼠尿病”(钩体病)发出的信号。由于症状酷似普通感冒,不少人容易自行用药延误治疗,而重症情况下致死率可达50%~70%。
1.潜伏期:无症状
感染钩端螺旋体后,会经历2~20天的潜伏期。这一阶段身体没有特殊症状,但病原体已在体内繁殖,具有传染性。
2. 早期:酷似感冒的 “预警信号”
潜伏期过后,身体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 类似感冒症状:突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畏寒怕冷等。
● 眼部异常:眼结膜充血发红,呈粉红色或鲜红色。
● 淋巴结反应:颈部、腋下等部位的表浅淋巴结肿大,摸起来质软有压痛,但不会红肿化脓。
3. 中期:病情 “危险升级”
● 黄疸症状:眼睛巩膜(眼白)、皮肤、黏膜开始发黄。
● 出血倾向:出现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严重时痰中带血甚至咯血。
● 全身危重症状:心慌气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或神志不清,可能伴随血压下降,需立即急救。
4. 后期:痊愈后警惕“二次发作”
起病10天后进入恢复期,多数患者退热后症状逐渐消失,慢慢痊愈。但少数人会在热退之后再次出现症状,称为 “钩体后发症”,需持续观察治疗。
问
得了鼠尿病,可以治好吗?
可以。但关键在“早”!
鼠尿病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措施,2024年我国发病数为459例,但无死亡病例。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预后良好。
03
暴雨频繁
“鼠尿病”该如何预防?
鼠尿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主要流行于降水较多的夏秋季(6~10月)。夏季暴雨导致路面积水增多,给病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远离鼠尿病,预防三字诀:
1
防:切断传播源头!
●防鼠灭鼠:定期打扫室内外卫生,封堵墙角缝隙防止鼠类入侵;户外积水区域及时清理,减少鼠类栖息环境。
老鼠除了会引发鼠尿病,还可能携带其他多种病菌。
①汉坦病毒: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死率较高。
②沙门氏菌:导致呕吐、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③ 鼠疫杆菌:曾引发全球性瘟疫,虽如今少见,但仍需警惕。
●保护饮食安全:食物密封储存,避免鼠类接触;水井、储水容器需加盖防护,防止污染。
● 避免接触污水:免疫力低下和有伤口者要尤其注意避免在野外游泳、嬉戏,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特殊人群接种疫苗:常年流行地区人群可以注射疫苗,多采用多价钩体菌苗接种,免疫力可保持约1年。(详情请咨询医生)
2
洗:做好清洁消毒
餐具、厨具等要清洗消毒。餐具、厨具等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再用沸水煮沸或消毒剂消毒,避免鼠类污染残留。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3
察:警惕异常症状
如沾染污水后出现发热、头痛、小腿疼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夏季多暴雨
不踩水、勤洗手、吃干净
携手远离“鼠尿病”威胁
健康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