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500名感染乙肝人士,才发现:患乙肝的人,有6大共性
发布时间:2025-08-04 19:56 浏览量:2
李医师刚从门诊回来,放下包就跟家人分享了今天看的一个特殊病例。一位30多岁的年轻妈妈,因为产检才发现自己是乙肝携带者,着急得直掉眼泪。
李医师看着病人那惊慌的样子,想起了社区医院去年做的那项针对500名乙肝感染者的调研,发现这些患者有着惊人的共同特征,而这位年轻妈妈正好符合其中几项。
乙肝在我国一直是高发疾病,据统计,国内约有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相当于每18个人中就有一个携带乙肝病毒。李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多年,接触过大量乙肝患者,她发现很多人对乙肝存在误解,有的谈"肝"色变,有的却又过于轻视。
那次调研中发现的第一个共性是:多数乙肝患者都有家族感染史。李医师的一位邻居王阿姨,一家三口都是乙肝患者。原来,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家庭内部感染非常常见。
特别是在母婴传播方面,如果孕妇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且没有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宝宝感染的几率高达90%。
李医师家的小外甥今年刚出生,姐姐在怀孕期间就进行了乙肝检查,幸运地是阴性。不过即使是阳性,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只要孕期监测、分娩时注意防护,再给新生儿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母婴传播的风险就能降到5%以下。
这让李医师想到了今天那位年轻妈妈,赶紧给她打了个电话,详细解释了防止母婴传播的方法,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个共性是:许多患者都有不良饮食习惯。调查中显示,经常暴饮暴食、嗜油腻、嗜酒的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李医师的舅舅就是个例子,他是个老饕,最爱大鱼大肉,还喜欢喝两杯。确诊乙肝后医生再三叮嘱要戒酒,他就是不听,结果肝功能指标越来越差。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饮食调整非常关键。李医师建议患者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瘦肉、豆制品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肝细胞修复。还要多摄入含有抗氧化物质的蔬果,如胡萝卜、西兰花、番茄等,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肝脏。
第三个共性:很多乙肝患者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李医师解释说,乙肝病毒本身不直接损伤肝脏,肝损伤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的。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对乙肝患者格外重要。
李医师记得有位患者张大爷,退休前是建筑工人,长期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体检发现乙肝后,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开始每天吃早餐,不再吃宵夜。半年后复查,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这告诉我们,规律作息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很重要。
第四个共性:大多数乙肝患者都有药物滥用史。李医师发现,调查中近65%的患者曾经长期服用非处方药物或保健品。她的一位同事李阿姨,是慢性乙肝患者,听说某种保健品"护肝",就擅自服用了大半年,结果肝功能指标反而上升了。
李医师强调,乙肝患者应该避免自行服用未经医生推荐的药物,特别是那些声称"护肝""排毒"的保健品。许多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不当使用可能增加肝脏负担。即使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也要谨慎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第五个共性:缺乏定期检查意识。调研显示,约70%的乙肝患者不重视定期复查。李医师曾经接诊过一位老先生,10年前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因为没有明显不适,就一直没去复查,直到腹水、黄疸出现才就医,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晚期。
乙肝患者应该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和病毒载量,每半年做一次肝脏超声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肝癌筛查。李医师提醒大家,乙肝病毒感染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能等到出现不适才就医,那可能已经是肝脏严重受损的表现了。
第六个共性:心理压力大,社交孤立。许多乙肝患者因为担心歧视而选择隐瞒病情,不敢与人正常交往,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李医师的表姐就是乙肝患者,刚确诊时整个人变得很自卑,不敢和朋友聚餐,怕别人嫌弃。
李医师告诉大家,乙肝并不通过普通社交接触传播,正常的握手、拥抱、共同用餐都不会感染乙肝。乙肝患者完全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必过度紧张和自我隔离。良好的心态对疾病控制也很重要,消极情绪会影响免疫功能,反而不利于病情稳定。
说到饮食,李医师特别强调了几种对乙肝患者有益的食物。豆类及其制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卵磷脂,有助于修复肝细胞。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改善肝脏炎症有益。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
李医师家的老人前年查出乙肝,她特意为老人调整了饮食结构,每天早餐都会煮一碗五谷杂粮粥,加入红枣、枸杞等食材,既营养又不增加肝脏负担。中午的菜单里总有一道清蒸鱼,晚餐则以蔬菜为主,荤素搭配合理。老人的肝功能一直保持得不错,精神状态也很好。
关于运动,李医师建议乙肝患者选择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她的舅舅在医生建议下,改掉了之前暴饮暴食的习惯,每天早晚各散步半小时,半年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睡眠质量对乙肝患者也非常重要。李医师发现调研中的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或是睡眠时间不足,或是质量不佳。肝脏的修复和解毒主要在夜间进行,良好的睡眠能帮助肝脏恢复功能。建议乙肝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最好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
情绪管理也是乙肝患者需要注意的方面。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不利于控制病情。李医师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练习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她组织社区的乙肝患者成立了互助小组,定期交流经验,彼此鼓励,效果很好。
目前乙肝虽然还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病毒长期抑制的状态,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安全性高、耐药性低,长期服用效果良好。
李医师最近在社区组织了一次乙肝防治知识讲座,特别强调了乙肝疫苗的重要性。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接种三针后95%的人可以获得保护力。她建议没有接种过的人群,特别是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该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这次讲座反响很好,不少居民主动咨询疫苗接种事宜。李医师欣慰地看到,人们对乙肝的认识正变得越来越科学,对患者的接纳度也在提高。她相信,随着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大家防护意识的增强,乙肝的发病率终将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福生,张慧霞.《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指南(2019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2):938-961.
2. 陈红松,李兰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3):145-150.
3. 张文宏,徐小元.《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中国全科医学,2022,25(7):824-830.
4. 吴孟超,郑树森.《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营养支持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4):356-362.
5. 高志良,贾继东.《母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新策略》.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56(9):61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