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同梦,寸心滚烫——记许倬云先生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9 浏览量:2
94 岁的许倬云先生坐在轮椅上,身影在镜头前微微前倾。当 “这辈子最大遗憾” 的提问落下,老人的嘴唇轻轻颤了颤,眼眶跟着红了。沉默在直播间漫延许久,他才一字一顿地吐出那句穿越千年的喟叹:“但悲不见九州同。”
屏幕这端的我们忽然读懂,那些劝年轻人 “别焦虑” 的话语,那些教我们在浮躁里找到节奏的智慧,原是这位老者用一生熬出的通透。可谁能想到,这般通透的灵魂深处,始终燃着滚烫的火焰。当他说 “该做的事不能耽搁” 时,眼底的执拗,与八百年前陆游挥笔 “王师北定中原日” 时的赤诚,如出一辙。
镜头前的先生总爱说小时候的事。一提苏州老宅的桂花香,他的语调会轻快起来:“九月里风一吹,满院子都是甜的。” 说起母亲做的藕粉丸子,皱纹里都淌着笑意:“要搁桂花糖,要蒸得糯糯的。” 那些细碎的记忆像散落的珍珠,被岁月线串成项链,挂在 “家国情怀” 这枚玉佩上。原来所谓大义,从不是高不可攀的星辰,而是灶台上的烟火、窗棂间的月光,是每个人心头柔软的牵挂。
如今先生的视频在年轻人的屏幕间流转,有个 90 后留言戳中了无数人:“终于懂了爷爷为啥总守着两岸新闻。” 是啊,即便外卖能速达千里,手游能让人沉溺整日,当 “国土未统一” 这六个字撞进心里,谁不是猛地一揪?先生坐在轮椅上摆弄直播设备的模样,像在说:这份牵挂从不是旧纸堆里的故事,它会顺着网线生长,借着声波传递,在每一代人的血脉里流转。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先生恰似一面铜镜。他枯瘦却仍在翻书的手指,教会我们做学问要如磐石般坚守;他谈及家乡时柔和的眉眼,又让我们看见爱国原是这般具象 —— 是惦记老宅的桂树,是想念母亲的手艺,是盼着海峡两岸的风,能早日毫无阻隔地相拥。
当台湾海峡的潮声漫过苏州老宅的青石板,我们终于懂得:最深的学问,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考据,而是对这片土地纯粹的爱;最动人的苍老,莫过于将一生的智慧,化作对 “九州同” 虔诚的祈愿。先生的眼睛或许看不清远处的海峡,但我们知道,那片他牵挂了一辈子的土地,永远在他心上,也在我们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