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筑起联防堡垒
发布时间:2025-08-06 08:46 浏览量:2
冯小玲 孔 冰
烽火档案
杜八联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一带,南扼黄河古渡,北依北邙山岭,是南下中原、北上晋陕的重要通道。
抗日战争时期,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民兵驾起葫芦舟、摆开地雷阵,在黄河沿岸作战400余次,先后有4批1200余人成建制参加八路军,涌现出数十位民兵战斗英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7月中旬,在河南济源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参观群众在讲解员带领下高唱《黄河大合唱》。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北岸有一支威名远播的水上抗日民兵队伍——杜八联抗日自卫团。
杜八联由杜年庄、留庄、槐树庄等8个村组成。抗战时期,当地实行保甲制,8座村庄组成一个联保,故称杜八联。
1938年,在共产党领导下,杜八联成立抗日自卫团。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退后就生产。杜八联不分男女长幼,全民皆兵,用土枪、土炮、葫芦舟等配合我军主力部队作战,粉碎了日寇多次“扫荡”“清乡”,在黄河沿线构筑起10余公里长的“河防堡垒”。
在战斗中,民兵总结出一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联防战”战法。
“杜八联有句老话:一杆太平杆,十里传警声。当年各村联防就靠太平杆,比电话线还灵!”“民兵爆破英雄”范瑞礼的孙子、现任留庄民兵连排长的范科科,经常给民兵们讲述抗战时期杜八联民兵作战的故事。那时,几个村庄制定详细的联防公约,在高地上树起太平杆,约定各类警示信号。“太平杆顶挂红灯,是敌人来了;挂白灯,是转移群众;要是杆倒了,那就是紧急信号,各村必须全员集合。”范科科说。
一旦信号发出,各村迅速行动,按照预定方案准备迎敌、转移或撤退。一村有战事,村村来支援,进退有序,攻守灵活。“敌人怕的不是一个村,而是拧成一股绳的老百姓。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厉害之处:越打越抱团,越打越精神!”范科科说。
为了弥补武器弹药不足,杜八联发动村民就地取材制作石雷。这些石雷虽然制作简单,但威力巨大,敌人进攻时常被炸得人仰马翻。
黄河岸边的留庄村是杜八联联防的“东大门”,75岁的薛景文家中收藏着一串泛黄的老葫芦。这是他的父亲——特等民兵战斗英雄薛平华当年在黄河上“飞舟歼敌”的“战友”。
薛平华(中)指导杜八联青年民兵开展射击训练。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供图
“4个葫芦扎成一串漂在水面上,民兵趴在上面能游能打,比木船还灵巧。”薛景文回忆,一个暴雨夜,父亲薛平华带领30名队员,腰系葫芦舟跳进黄河。“我爹说,浪头比人高,子弹在耳边飞。看见敌人的巡逻船,民兵们猛地从水里钻出来,机枪架在葫芦舟上射击。”
1949年10月1日,薛平华受邀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从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第九中队发展起来的留庄民兵营,热火朝天抓民兵建设。1964年,留庄民兵营被授予“英雄民兵营”称号。
如今,战争硝烟已散,杜八联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广为流传。太行山下,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的广场上,来自坡头一小的学生们围在薛景文身边,手里攥着钢钎、铁锤体验制作石雷。五年级学生贾世航额角渗着汗珠,钢钎震得虎口生疼。“制作石雷看似简单,体验过才知道,当年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造这个有多难。这不是普通的石头,它凝结着前辈们的勇气和智慧。”贾世航说。
薛景文(左一)为少年军校学生讲述杜八联抗日故事。刘 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