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专访国产动画《灵笼》主创:用东方哲思融合“末世科幻”

发布时间:2025-08-06 08:09  浏览量:2

“文化底色是我们相较西方科幻最大的差异与优势。”近期完结的科幻动画剧集《灵笼》第二季引发热潮,豆瓣评分8.9,B站评分9.8。2019年,由艺画开天制作出品的原创动画《灵笼》出第一季,讲述末日浩劫后幸存人类在悬浮堡垒“灯塔”中的生存斗争,凭借独特的世界观、精致的画面与成熟的叙事,成为中国科幻动画代表之作。近日,艺画开天创始人兼CEO、《灵笼》项目文学策划阮瑞,艺画开天联合创始人、《灵笼》项目总导演董相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阐释《灵笼》系列的创作理念与幕后故事,探讨国产动画市场的未来空间。

《灵笼》第二季剧照

人物没有“主角光环”

环球时报:末世科幻和东方哲学融合是《灵笼》系列的独特标签,为什么选择这一设定?

阮瑞: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架空幻想的方式,讲述人类在极端末日环境中如何团结对抗危机,以及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东方元素并不是“硬塞进来的”,而是随着剧情和角色自然而然地表达。比如龙骨村呈现农耕文明的韧性,这里的人们勇毅地追求理想主义世界,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末世危机,这就是很具有东方气质的价值观。

董相博:末世设定是为了让角色的抉择变得更真实。生活中,人们总会面临各种选择,小到早餐吃什么,大到读哪个大学、人生方向。在末世环境下,这种选择会被极端放大,能最大化展现人物的复杂和人性的光辉。比如灯塔原本是囚徒所在的监狱,当世界陷入灾难后,这些曾经的“罪人”却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充满戏剧张力。

环球时报:《灵笼》中“非完美主角”的人物设定是如何构思的?怎么看待观众说《灵笼》喜欢给高人气角色“发刀子”?

阮瑞:我们在设计角色时就没有赋予他们“主角光环”。他们身处一个极端压迫、资源匮乏的末世环境,真正的目标不仅有眼前的挣扎,还应抬起头去看未来。虽然角色“下线”会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但我们更希望观众关注角色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意志力,这比“活着”更有意义。

董相博:我们希望把“人”写得更复杂一些,至于一些角色的“下线”,我们也考虑了很久。毕竟《灵笼》讲的是充满危险、资源稀缺、随时面临怪物袭击的末世,就像战争片或灾难片里,连出门都充满风险,更别说保证每一个角色都能幸存。如果不把这种残酷真实地表现出来,观众就不会有代入感。

科幻题材“酒香也怕巷子深”

环球时报:《灵笼》第二季画面明显升级,人物表演更加精准,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

董相博:第一季制作时还没有用到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技术,全靠动作动画人员表演。他们会对着镜子、手机,反复练习各种姿态和表情,到位了再将动作逐帧做出来。后来我们引入了动捕和面捕技术,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高。但动捕演员仍然很重要,他们不只是身体素质强,表演和台词功底也非常扎实。

可以说,整个系统从技术到表演都是协同推进的。像“麦朵六合大枪”的动作戏片段,我们把脑细胞都“用干净了”,编剧、美术、分镜等工种都要发挥专长。动捕演员中有国家级运动员,有的擅长长枪技法,我们完整设计了麦朵这套动作,在此基础上做了夸张化和风格化的极致处理,才最终呈现出观众看到的效果,整个过程非常费时费力。

环球时报:从2019年到2021年第一季全部播完,再到第二季2025年上线,制作周期是否偏长?会担心市场变化或观众流失吗?

董相博:感觉确实偏长,但这和《灵笼》的创作流程有关,剧本创作与中后期制作需要一个过程,两个阶段无法同步进行,就像烹饪一样,前期需要采买、洗菜、切菜,最后才能烹饪。前期剧本创作的同时,中后期制作团队也会同步推进准备工作,等剧本出来后,刚好能衔接进来,制作节奏会比较顺畅。

阮瑞:剧本没有完成之前没办法进入中后期制作环节。剧本准备过程中情节调整十分常见:如果在整理大纲到分集梗概时发现问题,具体戏份、台词乃至前后内容都可能需要修改,要求也更高。这个周期非常漫长,既要立足于科学,一丝不苟、有逻辑地建立世界观,又要让剧情转折和人物转变符合核心设定。但凡有一点“打不透”,那就必须要推翻重来。

美术也是难点,每个角色的着装、武器,“龙骨村”场景所需的东方元素与真实感,难度逐层叠加。还有大量情绪需要通过音乐来表达……虽然也会担心现实问题,但绝不能把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端上来,那是对这个项目的“自毁”。作品上线后,只要观众觉得“哇,很好”,那一切都值得。

董相博:对于科幻题材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也担心制作周期太长。这次特意去中科院学习,在交流时常常发现,一些自认为超前的构想,其实已经有了科研突破。科技日新月异,这个领域的创作真的等不了。目前我们已经在打磨《灵笼》的后续剧本,希望尽快把好内容呈现给观众。

“文化底色是最大优势”

环球时报:《灵笼》是否有向电影、游戏等领域拓展的计划?如何看待动画IP的全产业链开发?

阮瑞:《灵笼》的IP拓展确实有构想,但当前阶段还是将重心放在剧集本身,把后续剧情尽快、高质量地呈现给观众。要实现真正的全产业链开发,前提是IP本身必须有足够的辨识度和独特性,包括题材、视觉风格、世界观设定乃至叙事内核,能够为观众提供进入“平行宇宙”的沉浸式体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国产原创IP走得更远,有一天能打造属于中国人的环球影城或迪士尼,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游乐体验,这对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推动。

环球时报:如何看待“中国风科幻”未来的发展潜力?国产原创动画还面临哪些瓶颈?

阮瑞:科幻是关于宇宙起源、未来及人类命运的想象,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宇宙观和命运观融入科幻叙事,会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标志性。比如《灵笼》强调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需要刻意讲大道理,观众自然能从中感受到东方思维的温度。这种文化底色是我们相较西方科幻最大的差异与优势。我们正在不断学习、调整,希望未来能够真正与全球观众对话。

与此同时,国产动画还面临现实层面的挑战。高品质的国产动画长剧制作成本高、试错空间小,而现行的宣发、会员制度等商业模式仍难以实现良性循环。我们的下一部作品会采用“动画+游戏”同步开发的模式,这不仅是内容创新,也是应对市场瓶颈的探索。希望能为行业提供一种新思路,未来让更多原创动画IP找到自己的产业化路径,也为中国的科幻表达打开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