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为何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发布时间:2025-08-06 08:03  浏览量:3

“我们豪情万丈。越不可越之山、渡不可渡之海,不断突破,交出时代答卷”。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攻坚——矢志强军向一流》最后一集《务期必成》5日晚间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攻坚》系列影片一经播出,迅速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热议。歼-20战机的凌厉姿态、运-20重装空投的高燃瞬间、东风导弹的慑人威力、数字化部队的精准协同……这些画面不仅展示了中国国防装备现代化的新成就,也触发了公众情感的深层共鸣,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强有力的精神感召。

《攻坚》系列影片共5集,包括《军令如山》《淬锋砺刃》《合力制胜》《勇闯新域》《务期必成》,围绕“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讲述全军部队全力以赴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的生动故事,进行式反映部队官兵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新气象新作为。

中国人对装备精良的威武之师始终抱有热情和期待。《攻坚》系列影片全面呈现新时代人民军队昂首阔步、奋勇争先的战斗形象。福建舰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歼-15T舰载机高高跃起,划破长空,中国“飞鲨”的英姿等,都让无数网友血脉偾张。无人作战系统和反无人系统,战略支援力量整合各类先进装备和技术,都为战斗力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有网友不禁感叹:“看到这么多马赛克,我就放心了”。

这些新质战斗力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是无数官兵淬锋砺刃、不懈奋斗的结果。某型导弹总师曾言:“我们这代人,就是把所有节假日都变成工作日,才换来了与世界同步的资本。”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拼搏精神,恰是专题片未直接呈现却无处不在的强军底色。当网友为新型装备欢呼时,他们实际上也是在向这种隐忍坚韧的奋斗力量和自立自强的创新文化致敬。军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成为测量民族复兴进程的特殊标尺,公众的热情反映的正是一种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体珍视。

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靠着坚定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敢打必胜的斗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和困难。在武器装备方面,人民军队曾以大刀长矛、小米加步枪顽强地和装备先进的敌人殊死搏斗。今天,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军事工业水平也在不断追赶、超越。在西方国家的持续封锁下,中国相继攻克了一大批高精尖技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了战斗力的大幅跃升,也让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有了更充足的底气。今天,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在风云变幻、冲突不断的当今世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力量,这怎能不让国人为之自豪而心潮澎湃!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叠加,全社会对国防现代化的期待越来越高。在全球化语境下,军事展示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对话方式。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曾说:“中国军队的发展策略正在形成新的国际规范。”055型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运-20大型运输机的航程数据,这些“专业细节”传递着微妙而精确的战略信号。《攻坚》引发的热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强大国防力量及其支撑的和平与发展现实的极大认同与强烈支持。

当新型主战坦克碾过屏幕时,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钢铁洪流的力量,更是一种文明连续性的确认——今天的中国仍如古语所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保持着对必要武备的清醒认知。公众的讨论热情本质上是对自身参与感的确认。当人们为“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骄傲时,实际上也是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自然流露。当网友为新型装备热血沸腾时,他们参与的不仅是一次国防教育,更是在数字时代重构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这种热情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脊梁不仅需要经济繁荣的肌肉来支撑,更需要精神自信的骨髓来滋养。而适度的军事力量展示,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从容与定力。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历史过程。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不断攻坚冲锋的背后,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和全力支持。《攻坚》拨动的心弦共振,恰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最真实的写照。(作者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