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之下,绿电萌芽
发布时间:2025-08-06 09:36 浏览量:2
清晨,阳光透过稀薄的空气洒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街道。尽管已是夏季,这里的戈壁滩上仍飘着细碎的雪花。在远处的光伏发电园区,光伏建设者们裹紧衣服,在寒风中架设光伏板,让更多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这些高原上的“追光者”,正用冻红的双手,托起绿色的希望。
战天斗地 高原筑起戈壁“蓝海”
“这里一年只有7、8、9月不下雪,冬天是冻土,雨季又成沼泽,几乎没有黄金施工期。”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柳洪丹望着远处连绵的光伏“蓝海”感慨道。
海北州光伏发电园区。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供图
为了克服恶劣环境,建设者们挖除冻土、换填基底,仅基础处理就耗时四个月。高海拔作业环境使得许多工人因缺氧出现头痛、头晕等状况,施工人员严重不足。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吸纳近百名农牧民参与建设,开展技能培训,解决了用工难题,助力农牧民实现增收。
走进海北州刚察县的光伏园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静谧如画,这背后却凝结着无数艰辛。在这里,连施工机械也难逃“高原反应”——发动机功率下降、冷却液沸腾等情况使得设备效能锐减。建设者们化身“机械医生”,跪在雪地里更换蓄电池、疏通进气系统,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严格把控 质量安全守红线
尽管条件艰苦,工人们对质量与安全的要求从未松懈。刚察县330千伏煦光变电站的建设尤为关键,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这座变电站不仅是电力枢纽,更是高原上的质量标杆。”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党委书记白敏刚介绍。
在极寒环境下,混凝土浇筑面临严峻考验。一次检查中,工程部专责刘琳发现钢筋间隙存在气泡,当即下令拔除44根问题桩基,连夜重新浇筑。最终,检测显示桩基质量甚至优于平原项目。升压站回填时,发现未分层碾压、存在建筑垃圾等问题,公司同样严令整改,追究责任,确保质量红线不可逾越。
海北州光伏发电园区草地雪山辉映。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安全培训同样严格。高峰期单日流动人员超百人,但安全教育培训完成率始终在100%。这份坚持,为项目筑牢了安全防线。
牧光互补 绿电赋能草原发展
即将入秋的高原,草木渐黄,但光伏板下的牧草却格外葱郁。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安全环保监察部的文海成向来访者解释:“光伏板遮挡了强光,减少水分蒸发,反而促进了草场恢复。”据了解,刚察县的牧光互补项目采用1.5米的光伏支架,牛羊可在板下自由穿行,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和谐场景。
为保护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工人们施工前详细记录植被状况,优先采用螺旋钢桩减少土地扰动。完工后立即修复草场,如今光伏区已成为优质牧场。
海北州刚察县扎苏合光伏园区实拍。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供图
站在青海湖畔远眺,91.44万千瓦的光伏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座330千伏汇集站和5座110千伏升压站如同明珠点缀在草原之上。扎苏合二期及配套储能项目已蓄势待发,测风塔的叶片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此刻,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每一块光伏板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每一度绿电都在传递着可持续发展的希望。风雪依旧,但高原上的“蓝海”已点亮未来。(马可欣、宋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