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342: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发布时间:2025-08-06 10:39  浏览量:2

《菜根谭》概论篇157: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色欲名利如烈火甘饴,念及病与死便索然。常忧生死,可灭虚妄执念,长养澄澈道心。人生在世,经常想到死亡和疾病,也能抑制自己的贪婪之心,也能唤起自己的知足之心。

【原文】: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怡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注释】:

①、色欲:性欲,男女间的情爱。

②、火炽:火势炽盛。

③、寒灰: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比喻不生欲望之心或对人生已无任何追求的心情。

④、饴甘:饴,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甘,美味。

⑤、死地:死亡的境地。

⑥、幻业:本指造作,凡造作的行为,不论善恶皆称业,一般都以恶因为业。

⑦、道心:指天理,义理。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译文】:情色欲望火势炽盛,然而一想到生病时的痛苦,所有的兴致就仿佛变成冰寒死灰了;功名利禄像饴糖一样甘甜,然而一旦想到死亡的境地,所有兴味就变得犹如咀嚼蜡烛一样。所以人们要经常忧虑死亡和疾病,这样也可以消除罪恶的业缘而增长道义之心。

【心得感悟】:生死镜前的道心长养。"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怡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的训诫,如一面冷峻的镜子,照见世人沉溺的虚妄。它揭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生死与病痛,恰是涤荡心魔、生长道心的清醒剂。

色欲与名利,世人多以为是生命的蜜糖。色欲焚心时,纵是理智也会被情焰吞噬;名利当前时,即便智者也可能为甜头折腰。可当疾病的阴影袭来,曾经炽热的欲望会瞬间冷却——病榻上的人,谁还会贪恋镜中的容颜?当死亡的终点浮现,过往诱人的名利会索然无味——墓地里的魂,哪还会计较生前的权势?这并非否定欲望本身,而是提醒我们:被欲望裹挟时,我们往往忘了生命的底色是脆弱与有限。

古人早已懂得用"忧死虑病"照见本心。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感叹"哀吾生之须臾",正是这份对生命有限性的认知,让他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追逐中挣脱,活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困顿中,于病痛与生死边缘悟得"心外无物",这份觉醒,恰是从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中生长出来的道心。他们并非沉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借由这份"忧"与"虑",过滤掉生命中的杂质,看清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坚守的东西。

所谓"消幻业而长道心","幻业"便是被欲望放大的虚妄执念,"道心"则是对生命本真的坚守。就像旅人在沙漠中跋涉,若总盯着海市蜃楼,便会迷失方向;唯有看清前方的终点,才会珍惜手中的饮水。病与死的警示,恰似沙漠中的路标,让我们在追逐声色名利时,不忘停下脚步,问问自己:这些东西,在生命的尽头,真的有意义吗?

这并非要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要在看清生命的有限性后,活得更清醒、更真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不完满才是人生",接受病痛与死亡的必然,反而能让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在有限的时光里,多做些真正滋养心灵的事——读一本好书,陪一次家人,守一份初心。这种"常忧死虑病",不是悲观的自弃,而是积极的自警,让我们在虚妄的诱惑前,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觉知。

读懂这句话,便懂得了生命的减法哲学。以病为镜,可照见色欲的虚妄;以死为尺,能量出名利的轻浅。在忧思生死中剔除生命的杂质,道心便会如清泉般自然生长。如此,方能在纷扰世间,守住一份澄澈与安宁。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