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市场差得明显!”下半年这5大“陷阱”需警惕

发布时间:2025-08-06 10:34  浏览量:2

2025年市场淘汰赛在持续,“今年一定会有一个比较高的退出率”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随着上半年的结束,不少陶瓷企业反馈:“从今年7月开始,市场就差得很明显。”广东、福建、山东淄博、河北高邑都有不少企业停窑熄火,避免爆仓,造成更大损失。

陶城君和一上游装备企业聊天时,对方表示今年国内新增的窑炉可能都没有超过10条,反而是海外的需求比较高。

随着2025下半年的到来,陶瓷人还将遇到哪些挑战?陶城君认为,以下5个方面需要关注和警惕。

随着建材市场传统淡季的出现,陶瓷行业价格战的影响在持续。据陶城君了解,比如当前1000×1000(mm)瓷砖销售价到了30元/一片。除此外,800×800(mm)、750×1500(mm)等“走量型”规格价格也在不断下滑。

有经销商反馈,“750×1500(mm)价格‘卷’到一张砖还不如800×800(mm)的砖赚钱。大家都不讲基本法,(知名品牌)750×1500(mm)的砖才赚10块钱一片。”

为提高利润率,陶企近年来在规格创新方面的积极度显著提升,从1200×1200(mm)到800×1350(mm)、800×1300(mm)、1060×1600(mm)、1200×1800(mm)、800×1300(mm)、1200×2700(mm)等多元化尺寸竞相出现。然而对于这些规格的长期市场表现,仍有待观察,创新越多,工艺和铺贴技术就越受到考验,消费者也不一定能全盘接受。

从年中开始,行业内关于停窑减产的情况再次不断出现。广东、福建、山东淄博、河北高邑等产区都有不少企业停窑熄火,避免爆仓。

大部分陶企年中停产与整体市场萎缩及装修淡季有关,不少小工程项目也在降温,利润变薄。一企业负责人向陶城君坦言,只要到了产销临界点,企业就不再接单。

为了谋求生路,很多陶瓷工厂也从独立生产转为OEM或者被租窑、包窑生产的模式,由此推动了贴牌模式、品牌授权模式的发展。

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情况是成本方面。各地产区燃烧材料的不同,以及使用天然气的手段不同(比如OME、管道气等),造成的成本差距也不同。比如有企业就提到,另一个烧煤产区的产品销售价,连他们的成本价都达不到。

据了解,当前在福建晋江天然气的价格在于3.6元/m³左右,原本是3.7元/m³-3.9元/m³;而在广东肇庆,天然气价格则在3.5元/m³左右,比2024年的3.18元/m³略微增长。

如何在生产成本当面做到严格管控,且不降低生产品质,是个大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从前几年开始,以福建、浙江温州、山东等为代表的企业出海建陶瓷厂的情况逐渐兴起;同时还有不少知名品牌,将市场瞄准东南亚,希望在当地建产品专卖店,积极开拓海外渠道。

但截至目前,能够顺利快速推进的企业并不多,有不少企业好几年过去了,仍然停留在等待审批手段通过的阶段;还有的企业虽然建好了厂,但因为中国制式产能过大,“降维打击”太过明显,引起当地陶瓷行业的集体不满和抵制,也显得举步维艰。

总体而言,对于中国陶瓷企业海外布局的建议,大部分行业人士都认为,“我们作为生产力更为发达的一端,应该聚焦高端产品,和当地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只想着做些低端产品靠大产能取胜。”

除此外,去国外设厂,考验企业对当地的法律条文、用人习惯等很多方面的了解,需要做好深度调研,再进行布局,否则也容易“踩坑”。

除了生产端,在销售端,也有不少“陷阱”值得警惕。比如随着线上渠道的发展,从厂家到终端,不少经销商会加大对店内销售人员的线上培训,通过聘请讲师的手段,培训店员拍摄视频、线上直等技能。

而当前,这种讲师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专业性难以界定,很多时候只是搞一场简单的培训活动,就要花费数万元不等,并且这种销售结果并不是只靠一场活动就能直接见效的,很多时候都需要投入时间进行孵化。

有经销商就直言,他们曾尝试聘请专业团队或者直接通过第三方公司的手段,进行新零售渠道孵化,但最终“钱投入进去了,却收效甚微”,最终还是决定自己成立团队,慢慢摸索。

除此外还有整装渠道的发展,有的经销商为了获取整装渠道流量,投入不少时间精力,甚至“亏本赚吆喝”,最终落入“没有卷死别人,先卷死自己”的不良局面,这些都是不利于市场良性竞争的策略,值得警惕和思考。

总的来说,建陶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当前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改革期,对于厂家和经销商而言,面对的挑战和危机很可能都是难以靠传统经验去解决的,考验行业的共同思考,在这个解题过程中,有的思路正确,有的企业可能多少会走些“弯路”,但都为陶瓷行业向高向上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