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清美绝句五首:清凉入骨皆恩意,寄语人间莫怨秋
发布时间:2025-08-06 10:57 浏览量:2
也是怪事,每年的立秋前后,吾乡的气温在天气预报显示上会降那么两三度。当然这个温度,是城市郊外的气象箱里得出的数据,应该属实。虽然城市中的温度因为热岛效应,只会更高,而裸露在阳光下的桥面,路面,墙面,天台,或能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但是,就是这么低两三度,对于高温酷暑中的人们,体感都是非常敏感的,仿佛热汤不再是无限煮沸,而感觉了一点松快,一点凉意,甚至有点早晚之间能够感受一点凉风,减了几分束缚。
我常常在想,这也算灵验,只是为何会在这个节点上,给人小小的甜意,仿佛秋有灵,它来了,暑气就后撤一箭一地。
气候是变化,何以会这么微妙的对应节气?
实际上跳脱开来,站在天文的高度,俯瞰地球,这也是一种必然。
从夏至之后,也就是太阳光直射达到北回归线并南行那一刻,日常太阳光辐射地球产生的热量因为白天变短,夜晚边长,是逐日递减的。只不过,前期积累的积温,仍旧在垫高整体的气温。
从夏至到立秋,这中间间隔45天以上,积温和光照产生的热量,逐渐在释放,而到了立秋前后,这个积温和光照产生的热量,达到日常平均气温的年峰值,而降落下来,且会持续缓慢地降落,这是地球运行形成的客观规律。
而这个节点,如同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一样,被智慧的先民找到并定义,这就是立秋。而反之,立春也是一样,那是地球的温度在摆脱极寒的上升起点。
所以立秋始,昼夜温差会加大,会有晚风和晨风,而地球倾斜自转,南北温差加大,也带来了北方的空气向南流动。
当然这种风开始是温和的,柔爽的。古人以方向称为西风,以烈度称为少女风,以体感称为凉风。
所以立秋三候之第一候,就是凉风至,这是古人无法象现代人一样利用高科技探索自然和宇宙时,更依赖长期累积的细腻观察,得出的经验规律。
有风就好,至少日子不会过得如在蒸笼。
中国人是喜欢立秋的,夏天的苦热终于过去,虽然还会有一段秋暑期,但是看到了出口。白天虽然依旧热,但夜晚会逐渐凉快啊。
“宋玉悲秋千载后,诗人例有早秋诗。
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风漫不知。” 南宋 · 陆游《立秋后作》
南宋陆游是个健康的人,身心都健康。因为他能文能武,在那个年代活了84岁。
他文能写诗修史,武能一匹驴子去四川从军。
战国时期,楚国宋玉,抑郁悲哀,或感于国事,或感于身世,在早秋,写下极其悲哀的诗句。说秋天到来是个悲哀的事,看见一颗秋露落在草上,他就想着这是草木凋零的开始,一切都走向衰落,萧瑟,破败,连风都是那么凄凉。
他这种悲秋的文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人,动辄悲秋,大多流于无病呻吟。
那么陆游肯定是看过读过宋玉的诗赋的,肯定也承认宋玉是一代辞赋家,年轻时或受其影响过,但是多年现实的磨砺,使得他摒弃这种思想,甚至带着嘲笑。
因为陆游爱国,是个行动派,愈挫愈勇,晚年还想着上战场,收复失地。
况且,从实际现实来看,立秋本来就还在三伏中,暑气未销,立秋带来的秋风只会令人舒爽解压,哪里会让人悲哀?
而在南宋他时代,文风纤弱绮靡,诗人们为写诗句,刻意悲秋强说愁的,简直满大街都是,一边摇着扇子,吃着冰食,消着秋暑,一边在诗里演戏,逢秋写泪,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冷笑吧。
所以陆游非常地写出了自己立秋的正常状态。
享受凉风,笑对新秋,不就是立秋了三天,吹了三天的袅袅西风吗?有那么冷,那么悲吗?我还嫌此时的风,不够痛快不够大了,似有还无的感觉,哪里有你们那种九曲回肠?做出大暑天打摆子的样子?
陆游的文风简净爽朗,清新明丽,关键时候,讽刺时弊,非常解恨。
“渔舟閒上揭疏篷,倚遍苕华岸岸红。
两日新秋凉便觉,费人诗句是西风。”南宋 · 张镃《立秋后一日池上杂兴 其一 》
立秋新凉,温度低那么几度,就能让人有着解脱而身心飞扬。
没有空调的时期,荷花荡,湖上水边,都是消暑游玩的好地方。
此时,有立秋温差带来的凉意,在种植着荷花的湖面,更有自然形成的湖风。
悠闲地走上一条渔船,让船夫划桨,自己掀开船篷用以遮光的帘幔,让小船慢慢划到荷花边,不停桨,只是沿着荷花岸游弋。人在船中,荷花在窗外,触手可及。
早秋最是荷花盛时,古诗云,采莲南塘秋,荷花过人头,就是这样人在荷花中的美境。
此时处处都是诗。也该写诗了。
只不过该如何来写,来描摹,这吹过荷花湖面,摇曳着荷花,也飞扬着心情的袅袅凉风呢?
岂是一个秋风或者西风,就能说出的那种美好?
因为秋风和西风,在中国诗句里,已经固化成,寒冷萧瑟的象征。
这倒是难倒了这位诗人。有些美景只能独赏,有些细微,只能独会,一说就错,一写就走样啊。
那就只能长久无言享受在这种美好里。关于好诗,是天假人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啊。
这是立秋的美好。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南宋 · 方岳《立秋 》
有同样之感,当然还有方岳。方岳的历史评价并不好。但是我看重的是他真实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在这种经历中折射的他倾向现实主义的诗怀。
他至少不矫情。
立秋来了,是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令人舒适的新秋。
微凉的天气,让人愿意户外散步,愿意抒发一下感想和心情。
于是边散步,边找灵感。看到的是莲花满塘,感受到的是和往日不一样的水冷风清。
而正是这种微爽,让人觉得诗很难写啊。
这种清酒一样的美,最难在文字中精确表达,这种热极而后爽的过程和状态,该怎么表达呢?
写多了秋,别人以为悲,但写少了,感觉的层次又表达不出来。
这可给自己找了个欲罢不能的事。
回家还在想着,半夜还在字斟句酌,半夜却下起雨来。
这倒是仿佛回到了少年读书时代,求学问,静夜思索,和着雨声构成了最宁美的读书氛围。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立秋,寻常写,写错了,都是画都是诗啊。
这种感受很幽微,也很真实。
“西风吹皱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
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南宋末 · 王镃《立秋 》
立秋让人欢喜,一点凉风,一小点变化,就让人喜秋。
微凉的风,吹皱着淡绿色的纱衣,多谢有风,至少不是衣裳贴在身上汗嗒嗒地,而风起裙摆,自有飞扬之意。
秋来了,哪怕只是一叶落下,也让人感知秋意。而此时的感知是美好的。
秋是这样的浅而清新,远到不了让人悲凉忧伤的时期。
身上舒快了,自然连干活都起劲了,连家务都有诗意。
轻快地打上井水,调和着养生辟疫的药服下,去园子的楸树上剪下楸叶子,戴在头上,以表示我是这么郑重的迎秋,当然也会将多的叶子分赠给他人。
互相看着对方,被秋光和秋叶妆点得如此清新飒爽,都会从脸上笑出花来吧。
好个清新的秋来,人与秋色共一新。
“一叶才飞暑渐收,西风吹起鬓飕飕。
清凉入骨皆恩意,寄语人间莫怨秋。”宋末元初 · 尹廷高《立秋日 》
立秋是美好的,有凉风渐来,少量的树叶落下,暑气逐渐消散。
风吹动在鬓边,第一次感觉不是火浪,是久违的清凉。
那种有别溽热的清凉感,是老天洒向人间的恩德。
我劝那些喜欢写诗写文的人,不要老是伤春悲秋。
秋来带给你清凉的世界,有什么需要你乔张做致地埋怨呢?
这当然是写的立秋秋来的美好,也顺带内涵了一把那些悲秋的无聊文人。
你的立秋是在哪里度过,可有诗样的心得?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