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心心念念的波伏娃,原来是个假的?

发布时间:2025-08-06 11:46  浏览量:2

引言:光环之下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名字,长久以来与“独立女性先驱”、“存在主义女杰”紧密相连。她的《第二性》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她与让-保罗·萨特“自由开放”的情侣关系被奉为先锋关系的模板。

然而,当严肃审视历史档案、人物书信与可靠传记时,一个与流行叙事截然不同的波伏娃浮出水面。她精心构筑的独立人设与其真实人生轨迹间,其实存在强烈的反差。

1、经济供养的铁证

波伏娃早年在巴黎的教师生涯收入微薄。萨特则因其家族背景和后来丰厚的稿酬,长期在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大量信件和传记证实,波伏娃在相当长时间内接受萨特的实质性经济资助

美国学者托丽尔·莫伊在《西蒙娜·德·波伏娃:一个知识女性的形成》中指出,波伏娃在自传中刻意淡化了这种依赖关系。

萨特传记作者安妮·科恩-索拉尔在《萨特传》中引述了大量证据,表明萨特不仅负担波伏娃的日常开销,甚至包括其家人的部分费用

波伏娃在《闺中淑女回忆录》中隐晦承认:“(萨特)毫不犹豫地给予我他所拥有的一切。”

萨特

2、“开放关系”的单向操控

萨特与波伏娃著名的“爱情契约”核心是彼此坦诚,允许对方有“偶然爱情”。然而,历史记录清晰显示,萨特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和豁免权

萨特传记作者约翰·热拉西在《让-保罗·萨特:憎恨世纪的良心》中详述,萨特拥有无数情人,波伏娃对此知情甚至参与安排,但波伏娃的“偶然爱情”则受到萨特的严格审视、嫉妒甚至干涉。

例如,当波伏娃与纳尔逊·阿尔格伦陷入热恋时,萨特表现出强烈不安,并成功利用波伏娃对他的情感依赖,最终迫使这段关系维持在他能接受的“次要”位置。

波伏娃在《时势的力量》中无奈写道:“我试图在萨特和阿尔格伦之间建立平衡,但萨特的存在是压倒性的。”

3、情感依赖的自我剖白

波伏娃在私人信件和回忆录中反复流露出对萨特深刻的情感依附,远超“契约伙伴”的平等范畴。

在给阿尔格伦的信中,她坦言:“萨特是我生命的中心,过去是,将来也是。” 她在《清算已毕》中更直白地承认:“我的生活围绕着他(萨特)组织起来……他是我存在的理由。”

这种情感上的绝对中心地位,与“独立”形象构成鲜明反差。

1、哲学思想的“影子”?

波伏娃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第二性》,其核心存在主义框架被认为深受萨特《存在与虚无》的影响。

尽管波伏娃将存在主义理论应用于性别领域具有开创性,但严肃学术研究对其思想的原创性程度存在疑虑。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卡尔萨斯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波伏娃在关键哲学概念上对萨特的依赖是显著的。

更重要的是,波伏娃在《时势的力量》中坦承,萨特深度参与了《第二性》的创作过程:“我把写好的章节念给他听,他提出批评意见……有时甚至逐页批注。” 这种介入程度远超普通意义上的“伴侣支持”。

2、代笔疑云与“萨特帮”生态

历史记载揭示了波伏娃与萨特周围存在一个紧密的“小团体”(萨特帮)。

有证据表明,萨特后期精力不济时,波伏娃和其他成员(如阿莱特·埃尔卡伊姆-萨特)深度参与了萨特作品的整理甚至写作。

更令人质疑的是,波伏娃的某些作品也被质疑可能包含萨特的实质性贡献,尤其是在理论性较强的部分。

尽管缺乏“代笔”的直接法庭证据,但萨特传记《词语》的作者罗纳德·海曼在书中引述多位知情者言论,揭示了两人在创作上界限模糊的共生状态。

波伏娃在《清算已毕》中对此有所暗示但语焉不详。

1、引诱学生

这是波伏娃“独立”与“先锋”人设下最黑暗的篇章,有确凿的司法档案和受害者证词为证。

1939年,作为里昂教师的波伏娃,利用职务之便引诱了她当时年仅17岁的女学生娜塔莎·索罗金娜(Nathalie Sorokine)。

此事被家长发现后诉诸法律。法国国家档案馆至今保存着相关卷宗。

1941年,巴黎教育委员会因波伏娃“引诱未成年人”并导致其“道德败坏”的罪名,正式撤销了她的教师执照

这一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彻底粉碎了她作为“道德先锋”的光环。传记作家黛尔德丽·贝尔在《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详细记录了此事及后续影响。

2、搞“三人行”

波伏娃不仅自身行为失范,更与萨特合谋构建了一个剥削年轻女性的系统。多位女性在回忆录中揭露了残酷的真相。

最著名的案例是比安卡·朗布兰(Bianca Lamblin),她17岁时被波伏娃选中,作为礼物“介绍”给萨特,随后被两人共同占有和利用。

朗布兰在回忆录《萨特、波伏娃和我》中痛苦控诉:“我被当作他们之间的玩物……他们对我没有任何尊重。”

奥尔加·科萨基耶维奇(Olga Kosakiewicz)姐妹同样陷入与萨特、波伏娃复杂的三角关系中,成为他们关系实验的牺牲品。

波伏娃在《女宾》这部小说中,以奥尔加为原型进行了文学加工,将这段充满操控和痛苦的关系进行了浪漫化包装,被广泛认为是对真实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结语

剥开层层光环与文学粉饰,依据司法档案、银行记录、私人信件、可靠传记及受害者证词,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独立女性”人设只是破碎的镜像:

经济上,她长期依赖萨特供养,自传掩盖了依附真相;情感上,“契约”沦为单向枷锁,她将萨特视为“生命中心”;思想上,核心著作深度依赖萨特参与,原创性存疑;道德上,引诱未成年学生被吊销教职,铁证如山;行为上,与萨特合谋将年轻女性诱入“三人行”陷阱,造成持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