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西安城大清真寺,咸阳城,兴平及武功的珍贵影像
发布时间:2025-08-05 14:12 浏览量:1
哈!有个美国人,名叫毕敬士。听起来没啥特别?可这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故事,真是绕不开。老毕其实生在那年头的美国家庭,还承了自家传教士的那股劲头。他的父母老早就跟中国扯上了关系,东北、哈尔滨,老毕就这样混进了中国的生活圈。是不是很跳脱?
有意思的是,他在中国东北往来拍摄、埋头琢磨,竟然成了中外互动的那个旁观者又参与者。拍了不少照片,留存下来成了一大串历史线索。什么社会风貌、屋顶飞檐、小巷人烟、清真寺金顶、寒江冰轮,这些都进了他的镜头。他是故意收集吗?谁知道呢。毕敬士动机其实挺杂,有学者研究说他更像一名特殊记录者。可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只冲着异域风情来的。这说法,有点意思!
你想想看,老毕人站在哈尔滨街头,手持那个笨拙的老式相机,捕捉着彼时彼地中国的一切。不用太美化,也无须抬高。饭馆后门拉着牛车,两旁行人穿着羊皮大衣,煤球车咣当咣当地晃。有人管这叫真实影像,有人说不过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说到底,照片里的信息有限,但毕敬士的镜头外,应该还有故事发生。
今天这些老照片成了民国东北甚至全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视觉资料。研究者翻来覆去地分析,有时能找到前所未有的细节,比如一块街头的招牌,还有大清真寺的檐角细部。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些照片日后会如此重要?或许未必。
哈,最让人直观能感受到交流冲撞的地方就是西安大清真寺。说是中国最大最老的清真寺之一,一点都不夸张。唐天宝元年就建好了,算下来近一千三百年头啊。中国的木造工艺要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要端出来,可你细看,伊斯兰元素乱入其中。飞檐翘角下,却见阿拉伯书法在眼前浮现。交集、碰撞,皆在此处。
西安大清真寺不像中东哪边的清真寺那样直白。它用斗拱构架、翘檐画栋来建,用中式檐梁撑起了东方的天空。可是里面的壁龛,专门朝着麦加方向,还嵌进了唐朝宫殿的建筑材料。多少次修,宋元明清,补修加改建都没断过,到今天保存得还那么周正,气势还在。你说,哪边的文化主导?看着像汉族,细看却全是回族、伊斯兰的痕迹。
毕敬士的相机下,这座寺院显得有点静谧。人流散散,带着一些市井味。你说宗教场所应肃穆,但偏偏这里和西安大街完全连到一起,清真寺外就是绿树和沿街叫卖的小摊。买糖人、卖香料、遛鸟,生活的味道把宗教和民间搅拌在了一起。是不是有点像一锅焖饭,啥料都能往里加?
西安,是中原和西域的接口,千年来不断有外来文化流入。大清真寺不只是信仰空间,更像一种交流活化石。伊斯兰世界的线条,与中国的琉璃瓦,谁也挤不走谁,各守一方。那会儿的毕敬士拍下这些,朋友圈估计都快传疯了。
城市身上的每道裂缝,恰恰显出它的历史。咸阳,这地方名声可早。曾是帝王都城。东门还能看到老砖的斑驳,估计没人会太留心一块石头的旧痕。但老照片一回放,墙上的道道缝隙都成了历史里的血脉。现在东门没了那么多繁华,却还硬气着,有些事物就赖着不肯消散。
渭河横在这里,也是陕西老地标了。有人觉得那不过是一道河,渡口来来往往百无聊赖。可渭河的水,载着多少南来北往,历朝历代的脚步全都踩过这一滩泥沙。你说流水带不走旧事?可每回渡过渭河,就是新的故事,又或是旧人的影子在新桥下浮现。
咸阳钟楼倒不像西安钟楼那般显赫,却也是城市生活的节拍。以前一敲钟,全城都知道几点了。当年钟楼下卖茶叶蛋的,谁还记得呢?现在大街上仍然站着一些老人,瞅着钟楼的方向,可能就琢磨着时光是不是还会停一下下。有没有那种旧时光的回响,怕是谁都想不明白。
大街上曾是一条古道,权贵百姓都要路过。咸阳大街其实比北上广的CBD还热闹,只不过换了一拨又一拨的人马。沿路过去,可以直奔汉武帝陵墓——茂陵。到今天,碑石上的字迹还没磨平。茂陵埋着多少帝王梦?你说冷不冷清,真想想都让人齿冷。
历史这种东西,有时候像是土里的老砖,你看一眼,觉得冷冰冰没啥情感。可一旦揭开土层,碎片之间的联系反倒让人发怔。咸阳周边的陵墓一座连着一座,不信你去挑天晴的上午,亲自往那片丘地里踩踩,能不能看到前朝的影子也说不好。
毕敬士曾途经咸阳,照片里刻画的那些人、那些景,多少都在闹市中穿梭。有些赶集的人牵着驴,有些摊主撅着嘴,一副不屑被拍的架势。其实他们怕什么镜头?或许是好奇,或许懒得搭理。历史镜头前每个人都成了符号,谁知道他们心里正想啥。
有专家说,毕敬士的照片更像是时间的切片,把中国社会一刀刀分割开,看得见,又摸不着。也有观点觉得,这些照片在展示中国时带上了异国色彩,是西方人的注脚。这种说法不见得妥贴,但谁都说得头头是道。照片看多了,也会觉得疲乏。可自己去现场的话,反倒不觉得新奇。
兴平县的两座宝塔真谈不上宏伟,站在那儿不过是透漏点乡土气味。毕敬士尝试拍宝塔,可是上下光线死板,不如实地看来的有动感。谁说照片能记录全貌?有的事物就是要亲历才能懂。
通往武功县的路,其实也是一场时空的跳跃。县城起自秦孝公十二年,沿路有桥,桥下旧水静静。武功县号称是农耕的源头,传说里的后稷就在这片地里种过第一茬谷子。这话是真是假,谁又能说清楚,反正武功的地名在史书上不断改来改去,总有人说这里才是三秦古地的正统。
沿桥而下,是关中赶集的人群。你见到一队队脚步不停的农人,肩挑手挎,声浪混杂在风里。他们赶集不只买卖,也是一次社交。毕敬士镜头下的这些身影,脸上表情各不一样,有盼望,有茫然,有冷漠,也有点惊奇。是不是这样?谁能准确说出他们的想法?但这种杂乱无章的生活风景,恰恰是最让人心动的部分。
其实,所有照片也只是提供了一个角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说毕敬士是在记录中国,还是在表达自我?别人没法给出统一答案。我倒觉得,他也许只是恰恰站在了那个合适的位置——既不是局内人,也不是旁观者。而中国过去那点事,就这样被一张张照片纠缠进来,褪色又更新。
不得不承认,传统与外来、宗教与市井、古今与当下,这些东西在一块地儿自然纠缠,不分你我。有时候我们按照惯性说文化融合是美的,但细看会产生冲突。两种建筑风格混在一起真就完美?也许对,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前人留下的痕迹,就藏在砖缝与泥土里。历史不是钢板一块,也会断裂。这些景象和故事是不是永远也拼不完整?倒也不尽然。有人说西安清真寺的中式斗拱是对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妥协,可也许恰好相反,正是伊斯兰文化包容了本土的趣味。换句话说,彼此一点儿也不退让,却又合得稀里糊涂,这不也挺有意思?
毕敬士的故事和那些照片,都只是那段岁月的某个注脚。不是唯一,也不稀缺。旧路新桥、老墙新砖、汉唐遗迹、集市人流,这些才是中国历史活生生的轮廓。
说到底,也许谁也没能给那段历史贴上标准的标签。照片能被保存,记忆却只能在日常生活中藏着不说。各自看到的世界角度不同,有些画面只是曾经,看似静止,其实都在翻滚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