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抗战馆太硬核,日本国旗成门垫,让参观者踩足30秒才能进
发布时间:2025-08-06 14:05 浏览量:2
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这块布铺在门口,要求每个参观者上去踩三十秒,鞋底的灰尘不能带进去。蹭干净了,才算有资格进门。这不是随便踩踩,而是官方仪式。有人调侃,澳洲人平时温和得像袋鼠,这回倒像踩中了高压线。
2013年,改为投影,凡是进入参观的游客必定要踩着“日本军旗”过去,算是十分记仇了。
日本外务省多次抗议澳大利亚的“侮辱”行为,甚至安倍晋三也提出了抗议,但澳方置之不理。
日本人跳脚就跳脚好了,自己干过什么自己心里没数?装什么纯。踩一下怎么了,日本人配讲什么素质?
你要是刚好碰上一个日本游客团,那画面,比春晚小品还精彩:头一个谁也不敢踩,老师假装翻包,学生低头刷微信,倒像是门口摆了块地雷。工作人员倒笑嘻嘻,递上一份指南,仿佛在说:别磨叽,进门先踩一脚,历史的灰尘可不是用鞋带能抹掉的。
有些历史,就像一道深入骨髓的旧伤,平时不觉,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这道伤疤,不仅刻在中国人身上,也烙在澳大利亚、荷兰乃至美国的记忆里。要理解这股挥之不去的痛,不妨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3年10月的新几内亚海滩,画面残酷得令人窒息。一名身穿军装的日本人,高高举起武士刀,正要砍向跪在他面前的澳大利亚战俘。这名战俘,名叫伦纳德·西夫利特,是澳大利亚陆军中士。更令人发指的是,行刑的日本军官特意安排人拍下了这一幕。
当它刊登在澳大利亚报纸上时,这个当时人口仅七百多万的国家,竟有一百多万人要求参军,誓要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照片最终从一名日军尸体上被美军发现,成了澳大利亚战俘被日军虐杀的唯一影像铁证。
这股怒火,至今仍在澳大利亚国家战争纪念馆里熊熊燃烧。起初,他们在二战展厅入口,直接放了一面日本旭日旗当地垫。后来技术进步了,就用投影的方式,让每一个参观者都必须踩着这面象征军国主义的旗帜进入展厅。
日本政府,从外务省到首相,抗议了一遍又一遍,但澳大利亚人充耳不闻。他们觉得,跟犯下如此罪行却不知悔改的加害者,根本没什么道理好讲。那片被踩踏的光影,与其说是蔑视,不如说是一种声明:不真诚悔改,便无从和解。
西夫利特的遭遇,仅仅是澳大利亚人集体创伤的一个缩影。二战期间,远离欧亚主战场的澳大利亚本土也未能幸免。1942年,日军对达尔文港发动的空袭,其规模和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珍珠港,上千军民丧生。随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城市接连遭到轰炸。
在东南亚的丛林和炼狱般的战俘营里,超过两万名澳大利亚军人成为战俘。其中近万人在战俘营中被虐待、折磨,甚至屠杀至死。这种极致的残暴,绝非只针对澳大利亚人,它是一种系统性的、跨越战区的行为模式,深刻揭示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深入骨髓的反人类本质。
在遥远的小笠原群岛,有一个叫“父岛”的地方。这里远离前线,物资供应充足,驻守的日军甚至能喝上清酒。然而,就在这片并不存在生存危机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事情——“父岛食人事件”。
1945年初,岛上日军先后杀害了八名被俘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并把其中五人的尸体烹煮,分给官兵食用。
主导此事的驻军司令立花芳夫等人,并非因为饥饿,而是纯粹为了取乐和“鼓舞士气”,将战俘当成了助兴的“下酒菜”。战后审判时,法官们翻遍《日内瓦公约》,竟找不到可以精确惩处这种兽行的条款,因为制定公约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战争中的人类能堕落到这个地步。
如果说食人事件是极端个例,那么日军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行径,则是一种普遍的暴行。他们击沉荷兰商船后,会将幸存的船员和护士赶到潜艇甲板上用机枪扫射,甚至把人绑在甲板上随潜艇下潜,以此为乐。他们还设立了大量集中营,关押了近十万名荷兰平民家属。其中,对女性的摧残尤其系统和残酷。
柏西·科维纳斯女士的童年,就在这样的集中营里度过。她亲眼目睹母亲被日本兵当面凌辱,也记得集中营里的“阿姨”们为了保护年幼的女孩,主动站出来代替她们被带走。第二天她们归来时遍体鳞伤,精神崩溃,甚至有人再也没能回来。
这些失踪的女性,成了日军的“慰安妇”。然而,战后日本却长期将这些受害者污蔑为“自愿”的援交女,仿佛是她们的“选择”招致了地狱般的遭遇。
正因如此,当1971年裕仁天皇访问荷兰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愤怒民众投掷的粪便和石块。他亲手种下的“友谊之杉”,转眼就被荷兰人连根拔起,根部还被撒上浓盐酸。这是一种刻骨的恨意,源自那段无法被原谅的历史。
直到今天,像荷兰裔澳大利亚人奥赫恩这样的“慰安妇”幸存者,依然在媒体上发声,与日本的谎言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澳大利亚新近拍摄的电视剧《深入北方的小路》,再次将泰缅“死亡铁路”上战俘的非人待遇呈现在世人面前,不断为这团记忆的火焰添加新的燃料。
另一条路,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冰冷的记忆”,或者说是“选择性的记忆”。二战刚结束时,美军也曾对日军的暴行感到震惊和愤怒。但在战后的大国博弈中,地缘政治的考量压倒了对历史正义的追求。
为了扶植日本成为对抗苏联在亚洲的桥头堡,美国主导的战后处置,对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和许多罪行进行了“冷处理”。这种政治实用主义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维系“美日同盟”,华盛顿在很大程度上默许甚至纵容日本将自己包装成广岛、长崎原子弹的“受害者”,而淡化其作为战争策源地的加害者身份。
这种“冰冷的记忆”,为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提供了绝佳的土壤。他们投入重金,资助西方的某些学者,企图在学术上为“慰安妇”等罪行“翻案”。哈佛大学教授发表论文称慰安妇为“自愿卖淫女”便是臭名昭著的一例。这种做法,就像往历史的伤口上撒盐,不断挑动着受害国的神经。
我们今天再回头看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入口的那片旭日旗投影,就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它不仅是对日本抗议的一种蔑视,更是一种宣言。它在说:历史的账本,只要加害者不肯签字认账,作为受害者,我们就有权、有责任,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一页永远翻开,让所有人都看见。
所以,当有人批评这种做法是“宣扬仇恨”时,或许我们该问问,究竟是铭记历史在宣扬仇恨,还是歪曲、否认历史在延续仇恨?真正的仇恨,源于罪行得不到清算,公义得不到伸张。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每当我们提及南京大屠杀,总有杂音将其污蔑为“仇恨教育”。
其实,无论是澳大利亚的“踩旗”,还是荷兰人的愤怒,亦或是中国人对南京的执着,本质上都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住一份真相,一种良知。这无关文明与否,而是关乎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对逝者的责任。
历史的幽灵不会自行散去,只有当阳光照进所有黑暗的角落,那些在屈辱中逝去的灵魂,才能真正得到安息。在此之前,任何形式的铭记,都是必要的。
环球网《澳战争纪念馆地板印旭日旗供人踩踏引日方不满》
- 上一篇:张译获评一级演员
- 下一篇:iPhone 17发布会9月9日?钱包已收到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