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其实没那么多道道儿,瞎喝就行!

发布时间:2025-08-06 14:19  浏览量:2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元杂剧《刘行首》中的一句台词,指的是居家必备,总结起来就是“吃喝”二字。从这个说法中,可以推断出:茶,至少在元代就已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是必备饮品。

茶的历史

茶,不止中国有,但据说,最早发现并饮用茶的是中国人。因此,为了广告效应,聪明的营销人给茶起了一个好听的别名,就是东方树叶。

西方的咖啡、东方的茶,都是好饮品。

咖啡好歹还是果实,但茶叶却是树叶。再联想到中药里那些草棍和树叶,我们应该相信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真的。但这“神农”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热爱生活、探索自然的老祖宗。

茶的主要产地在南方,那发现茶的,自然就是南方的神农们。顾炎武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就是说从秦人占领蜀地,饮茶才开始被大众接纳。不过,这只是推测。

在唐朝之前,没有史料出现过关于“茶”的记载,只是个别的野史杂闻中,能找到点边角碎料的记载。但野史杂闻在成书年代上、资料来源上都存疑,这些边角碎料肯定也不足为凭。

因此,中国人从啥时开始喝茶的,是无法考证的,但到唐朝时,喝茶至少已经成为一种文艺享受,不但为富人所爱,也被文艺青年们所青睐,而且还形成了商业贸易。因为,唐代的文艺青年陆羽,不但从事过茶叶生意,还写出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最初,制茶工艺应该与现在不同,都是以饼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饮用之前,需要把茶饼碾成末,再放在水里煮熟,期间还要加上盐、薄荷等调味。据说,有时候还要加葱姜。这茶要好喝,似乎需要一个好厨子。现在,少数民族特有的咸咸的奶茶,应该是保留了几许古时的风味。

明朝,制茶工艺已经得到改进。茶饼被散茶代替,煮茶也被开水冲泡代替。喝茶似乎简单了许多,不再需要厨子,但只要有不想简单的人,世上就没有简单的事。

喝茶的花样

茶,不同于韭菜。韭菜,可以包韭菜鸡蛋馅的饺子,能填饱肚子;茶,能消食、解腻,兴奋神经。一天为吃饭疲于奔命的人,不需要茶,也喝不起茶。不说肥鸡大鸭,起码要吃喝不愁,有点闲情逸致的人,才有心情喝茶,也才喝得起茶。

既然是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喝起茶来,也是花样繁多。说起喝茶的花样,就不得不提茶道一说。

所谓“茶道”,通俗地说,就是喝茶的那些道道儿,现今富代表性的就是发源于中国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和日本茶道。

日本文化,源于中华,茶道也是文化之一,自然也不例外。日本茶道,更像是一门艺术。身在其中的人或许能身心愉悦,但却一片寂静。不让说话,就不对中国人的脾气,还是中国的工夫茶好。

潮汕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一壶工夫茶,边喝边聊,除了需要厕所就在身边,无疑是谈生意的好方式。于是,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谈生意、做买卖成了常事,工夫茶道也在大江南北流行起来。

中国老板,或者有各式各样的怪癖,但基本上,手串和工夫茶是标配。不过,盘着手串,喝着工夫茶,从手串的品相、工夫茶的讲究开始,再从中南海、唠到白宫。风越吹越大,人也不觉得陶醉其中,晕乎乎的、美滋滋的。

虽然老板们都觉得自己品味不低,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夫茶其实还在平民范畴。真正的中国茶道,还是要贵气许多的,我等平民今生是无缘体会了,只能在《红楼梦》里窥见一二。

《红楼梦》里,在贾母带领刘姥姥到栊翠庵品茶一节,通过妙玉,透露出许多茶之一道的讲究。茶,不但要是名茶,还要香气怡人(六安茶,重在消食解腻,不如老君眉香);茶具,不是古玩,就是珍器,成窑五彩小盖钟、頒瓟斝、杏犀乔等;水,不能是普通的水,不是旧年蠲的雨水,就是被埋在地下的五年前梅花上的雪;量也要适度,“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古人认为,不落地的水,水质不硬;泡茶最好的水就是雨水、雪水,尤其是雪水。据说,乾隆皇帝认为,陈年雪水,比泉水泡茶都好。咱们没用过雨水、雪水泡茶,到底好不好,没有发言权。但我想,古时候应该是不存在环境污染,如今的雨水、雪水,凡夫俗子还是不要享用为好。

如此贵气十足的茶,喝起来如何呢,也是见仁见智:平民刘姥姥觉得“就是淡些”,可少爷贾宝玉却觉得“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可见,贵族的好茶,宜淡;平民的好茶,宜浓。

高沫之道

北京的簋街,很受大众欢迎,因为遍布主推麻辣小龙虾的馆子。人情冷暖、尘世艰辛,劳苦大众偏爱重口味。麻小(麻辣小龙虾),受大众欢迎;浓茶,也总是更得大众欢心。

我爸,一辈子凭劳动养家糊口,是典型的劳苦大众。退休后,我爸靠烈酒、浓茶,即老白干和高沫撑起了老年的幸福生活。老白干,不用多说了。高沫者,又叫高碎,为茶叶店筛茶过程中产生的碎末混合而成,为北方所常见。因北方人惯于饮用茉莉花茶,高沫也都有茉莉香,以价格便宜,滋味厚重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厚爱。所以,高沫又有“劳保茶”的俗称。

近些年,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爸的茶叶专项消费也突破了“高沫”水平,但他却一直偏爱高沫。他老人家喝茶,主打随意自在,对水也没讲究。当然,非自来水,别的水也配不上高沫那平民的气质。抓一把高沫,倒上开水,浓浓的茶汤入口,苦涩之后似有回甘,舒坦。爸爸的粗瓷茶杯,无一日得闲,以致被茶渍深入骨髓,怎么洗,都留有一抹淡淡的痕迹。

我妈也爱茶,但脾胃有点弱,不能日日常喝,就是偶尔喝一点淡茶。她倒是会享用高级一点的茶叶,但很是珍惜,不喝到茶汤泛白,绝不罢休。如果到晚上,茶汤依然有色,她第二天会接着喝,置隔夜茶对健康不利的说法于不顾。

我觉得,茶叶到我爸妈这才算完成升华,真正做到丰俭由人。不要拘泥于妙玉的品茶理论,那是饱汉子不懂饿汉子的苦,就像被逐出大观园的晴雯,喝了略有茶意不明液体,都如“得了甘露一般”。

茶,本是草木之身,那些名茶可能都是它的幻象,普通如高沫也许才是它的本身:一点一毫都能解人干渴、滋润生活!这也是我们没钱人的自得其乐,但乐就比哭好。一杯清茶,半日悠闲,喝茶其实没那么多道道儿,瞎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