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未建交的中国度过饥荒,他不惜以辞职的方式逼迫政府

发布时间:2025-08-05 13:16  浏览量:2

1959年,北中国的田地里,风沙蹭着地面,粮食颗粒稀少的可怜。几乎没有人预想过,这场接二连三的灾荒会席卷这么广,延续这么久。没粮,人不是草木。难以言说的饥饿,城市与乡村一起压抑着喘息。仓库空了不只是一种景象,它关乎人数以千万计人的明天。**人与米之间的关系,在那个年代里变得非常直接——生命线只挂在这细细一根线上。**主政者当时很清楚,再这样下去城市的人口真要出事。

陈云掂量过数据,李先念心头明白的比嘴上说的多,周恩来注意到各路风向。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还能怎么办?中国1959年—1962年,官方数字显示粮食产量触底线,年跌幅最高超过30%。媒体上报的数字,总觉得还少报了什么。大批人没粮吃。城市里更显脆弱。必须进口粮食,那是铁打的现实。他们明知手里能动的钱有限,但这决断一拍桌子,谁也动摇不了。

那年北美的风景却和中国完全对立。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一卡车一卡车小麦堆成无边地毯。丰收让人失落?农民摇头。谷物多到装不下,粮价一路跌,心痛。丰产反而成了问题,他们咬牙。加拿大农业部部长阿尔文·汉密尔顿,在谷仓里来回踱步,脚下都是黄金。一头是卖粮难,一头是饥饿的巨人。汉密尔顿觉得事情非得做点改变。

运气吗?其实和勇气有关。他认定中国人不会食言。也许有赌,也许根本没有。他甚至把递辞呈的信提前揉在西服兜里,就是要跟总理据理力争。政治空气并不那么轻松——加拿大和中国那时候连外交关系都没有。和中国做生意,这边儿很新鲜,那边可能炸锅。美国的影响横跨整个西半球。谁敢公开违背“北美大哥”的偏见?那场景你想象不到多微妙。加拿大高层有人担心恶果,有的则含糊其辞。连个正式渠道都没有,钱也不多。

“卖不卖中国小麦?”问题抛在了会议桌上,似乎没几个人真觉得有戏。中国那时候连美元准备都稀薄,国际声誉也谈不上有多稳定。赖账的传言,怀疑像微尘覆盖每个人的心头。还有人觉得“卖粮给中国,万一美国制裁怎么办?”全是未知。

这时候要动真格的,靠的不是账面数字。**汉密尔顿坚持粮食是人的底线,与其眼看农民赔本,不如换点现钞。**他压着大,赌的是几十万加拿大农民的汗水和中国市场的巨大胃口。你说这只是贸易,那太天真。全是政治,人命,信誉,机会胶合器。

中国代表团的谈判桌上,几个人带着疲惫,又都绷着劲。兑换外汇难,协调运输难,连翻译也常常手足无措。钱要从哪来?后来是搞外贸的找挪用的钱,加拿大那边暂时“记账挂账”。这类细节,事后没人大声讲。可正是这些小动作,换来了第一批万吨麦子飘洋过海。

那一船船小麦靠岸的时候,码头雾气刚起,中方派人夜里连夜卸货。谁也不敢大意。还没到手,分配计划就已分发好。一些资料显示,进口小麦直接分给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当时城市人口不到20%,但每天多一口饭,就意味少一分杂音和骚乱。上海档案里有过记录,糠面混进白面,普通人也能吃上一顿薄薄的馒头。

加拿大农场主终于松了一口气。纸面上赚得不多,可终于把谷仓腾出。汉密尔顿最后也没丢乌纱帽,总理甚至说他是“为农民出头的人”。**中国人民没忘记。**几年后,周恩来和汉密尔顿在北京喝了两口小酒。周总理说,“三年的灾荒,几乎让我们所有的热情都消磨殆尽。没有朋友,你给我们小麦。”

这不是单纯的交易。后来有记者问,本可以价高者得,为什么偏要卖给中国?汉密尔顿满脸认真:“有些东西不能用价格衡量。大谷仓空着也是空着。”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动作有些急促。现场气氛,其实也蛮紧张——有同行小声说这人“傻大胆”,其实谁又能说清楚,在看似一拍即合的买卖里,究竟藏着哪些筹码?

有人记得这事,说这帮加拿大人实在仗义。可也有人说,这哪里是“慈善”?全因为加拿大农场多得粮卖不出,跟美国作对其实也只是用中国市场当砝码。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中加因为一笔小麦才有了搭上线的机会。1970年加拿大成了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两个本来没瓜葛的国家,突然建立了特殊的纽带。

历史有时候走得挺快,又挺慢。美国其实那几年也在悄悄观察中国。可惜迟了九年,中美建交才姗姗来迟。加拿大人是不是一定比美国友好?这不好说。汉密尔顿用老式留声机的声音给报社打电话,跟人讲中国话题时总露出自信的微笑。他是不是相信中国会一分钱不少地付账?别人觉得是胆大妄为。可到了合同履行,中国一如既往地全额现金。账不赖。其实有些疑虑根本没发生。怎么说呢?人这玩意,有时候倒还讲个面子问题。

倒过来看,有人说这场交易是商业算计,不含个人情感。可查阅那几年官方谈判笔记,你会发现文件上“友情”“支持”“互信”这类词汇还真不罕见。外国官员同行嫌汉密尔顿太天真,国内却说他是“敢担风险的能人”,风评两极。但总归没人能忽视,他为数以亿计的中国普通人添上的这一顿饭。

有趣的细节还不少。小麦运非得挑夜晚运送,怕激起海外舆论的奇怪想法。船只记录模糊,甚至有一批货物用加拿大渔业公司的名头过户,只为绕开政策限制。这种做法怎么看都像偷偷摸摸,事实上却是无数人生命的保障。做贸易的人,看惯了明暗之间的掩藏,这一笔的风险远超过收益。到底是人情,还是势所必然,谁能说得清?

加拿大农民后来记住这段事。他们讲起1960年的麦子,喜欢用“救命粮”来定义。中国普通人呢?其实对这段小麦的来龙去脉多数都无从所知,只觉得那几年饭桌上白面多了点。只有政策制定者、贸易谈判员,知道背后到底换了多少电话、电报,多少夜不能寐。

反过来说,有人质疑汉密尔顿只是顺水推舟——你要是真的遇上外汇断裂,还能利索拿钱?中国其实没占到多少便宜!但事实往往并不只一面。权威数据,1970年加拿大官方对外报道,1959-1962出口中国小麦突出贡献每年增长超过15%。而中国城市人口大约有13%在那年头依赖进口粮度日,数字之外是摸得着的活命。

不过,说真的,不是每一次大胆的决定都能换来两国友谊。加拿大和中国此后也不是年年顺风顺水。两国也闹过别扭。前几年加拿大针对中国的态度也有微妙变化,食品安全、贸易制裁、孟晚舟事件这些……关系从热烈到敏感,不过眨眼间。

有时,人和人的命运真的就是那一船船小麦的漂泊与落脚。

事情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当时的人物都老了或走了。那几年,灾荒与粮食的交换让两个原本彼此陌生的国家,忽然在历史档案里出现密切联系。“如果你连加拿大都做不成朋友,大概也难跟别人合拍。”有人愿意这样说,但,友谊不过是那几口救命的饭。只要命还在,明天总有点别的办法。

今天看来,这种偶尔带点赌气和侥幸的决定,正是历史流转里溅起的浪花,深不见底,却影响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