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纯少女,到军方老大!缅甸交际花,为何沦为西方弃子?
发布时间:2025-08-06 14:41 浏览量:1
昂山素季,从照片上看她身材瘦小,气质端庄,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精神状态都还不错。这样一位看起来柔弱、文雅的女性,她为何会陷于政治的漩涡之中?在她传奇的人生经历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推手在暗中左右着她的命运?
1945年昂山素季出生在缅甸仰光的一个政治世家。她的曾祖父在19世纪曾参加过抵抗英国的卫国战争,祖父也在缅甸民族运动中颇有名气。昂山素季的父亲,是缅甸独立领袖昂山将军,在缅甸享有极高的声誉,母亲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可以说昂山素季的家庭,见证并参与了近代以来缅甸摆脱殖民、走向独立的每一步,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昂山素季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她两岁的时候,昂山素季的父亲因为政治原因遇刺身亡,这位被缅甸人民视作国父的政治家,还来不及教给女儿任何东西就撒手人寰。在之后的岁月里,昂山素季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昂山将军
1960年,昂山素季的母亲被任命为缅甸驻印度大使,昂山素季也随母亲离开缅甸去往印度,并在当地一所女子学院学习。印度长年作为英国殖民地,时至今日仍然深受英国影响,更不用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昂山素季所在的这所学校就是标准的英式教育。在这里,昂山素季接受了与之前大不相同的,典型西式教育,她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也将民主政治的理念根植在心。同时,在印度期间,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抗争的思想,也对昂山素季影响深远,成为她重要的精神信念。在印度这所女子学院毕业后,18岁的昂山素季被送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位。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更多、更深的民主自由思想,并期盼自己的祖国,有一天也可以走上这样的道路。在课余时间,昂山素季还搜集了大量有关父亲的事迹,撰写父亲传记,昂山将军的精神与信念成为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柱。
四年后,昂山素季顺利从牛津毕业并得以留校任职。昂山素季之所以暂时留在了英国,并非是因为昂山素季忘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因为当时缅甸恰逢权力更迭,军方独揽大权,身为缅甸民主代表人物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无法回国。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昂山素季获得了更多了解西方文化、接触西方理念的机会。这也使得在昂山素季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过程中,西方国家毫不吝啬地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毕竟这样一个受西方教育、思想西化且身负巨大政治遗产的女性,实在是一个为西方意识形态代言的绝佳人选。
在牛津的这段时间里,表面上,昂山素季是在安心地过日子,一派与世无争的模样。但实际上,她经常在背地里跟流亡的缅甸反军方人士接触,也屡次流露出对缅甸现状的不满。除此之外,在不能回国的时间里,昂山素季也并没有只流连于牛津。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一位名叫吴丹的缅甸人,在他的帮助下,昂山素季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谋得了助理秘书一职。在这里,昂山素季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政治人士与政治理念,这段经历也为她日后回国发展积累了政治人脉。
昂上丈夫
1972年元旦,昂山素季嫁给了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在昂山素季结婚前写给阿里斯的信里,她字里行间时常忧虑地谈到,她担心这场婚姻会被人误解为她背弃了祖国与人民。也许正因为这种忧虑,在结婚之后,昂山素季毅然选择保留她的缅甸国籍,而不是随丈夫加入英国籍,以此来表明她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多年之后,昂山素季又一次面临了爱人和国家之间的艰难抉择,她再一次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祖国,这一选择导致她,甚至没能在阿里斯临终前和他见上最后一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在国外生活了28年后,1988年,昂山素季带着自己的民主政治抱负,以照顾病危的母亲为由返回缅甸。当时缅甸社会仍然十分动荡。刚一回国,昂山素季便碰上了百姓反抗军政府的示威活动。她亲眼目睹了军队和警察对普通民众的残酷镇压,因此丧命的民众高达两百多名,恐怖气氛笼罩着整个缅甸。这件事大大刺激了昂山素季,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将缅甸带上民主之路的决心。而受父亲威望的影响,当时也有很多民众和退役高级军官,要求昂山素季站出来领导反抗运动。
1988年8月26日,昂山素季在仰光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组织集会,到场民众人数有百万之多。在这场公开讲话之前,军方曾扬言要刺杀昂山素季,但这一恐吓非但没能吓退昂山素季,反倒为她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讲话中,昂山素季以西方民主代言人的身份,向民众传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与规划,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期盼已久的领袖终于来了。也是从这一次演讲开始,昂山素季正式踏入了缅甸政坛,作为民主代表,她开始了与缅甸军方的抗衡。
此后,昂山素季趁热打铁,组建了代表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并出任该党的总书记。凭借着数量众多的支持者,民盟很快就发展成了全缅甸最大的反对党,昂山素季也成为了军方的头号眼中钉,军方自然不会放任昂山素季壮大她的势力。民盟成立不到一年,军方就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将昂山素季软禁。此举一出,国内一片哗然,西方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干涉缅甸政局的绝佳机会,纷纷开始大肆渲染昂山素季的悲情色彩。一时间被迫害的人权斗士、为自由而与军方奋战的无辜女性,都成了昂山素季的标签。自由、人权、女性,这些政治正确因素全部叠加在一起,昂山素季妥妥地被塑造成了一位民主女神。
借着这股东风,昂山素季的威望更上一层楼。在国内,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1990年大选。虽然这次大选的结果,被军方直接宣布为无效,并将民盟定性为了非法组织,昂山素季也仍然处于软禁之中,但这次选举的结果充分证明了昂山素季的人气。国际上,昂山素季先后被授予萨哈罗夫人权奖、诺贝尔和平奖,和来自全球最大人权监察组织的良心大使奖。奥巴马、希拉里这些西方政客纷纷对她表示了赞扬,甚至有人说昂山素季比甘地更加了不起,昂山素季俨然被塑造成了一个西方话语下的民主英雄。
高涨的人气和声望也成了昂山素季的一张保命符,军方忌惮着昂山素季的名望而不敢杀她,但却也不愿意轻易放了她。2007年,就在昂山素季软禁期满的时候,军方忽然派人围住了她的住所,毫无理由地通知她要延长软禁时间。2009年,因一名美国男子潜水进入昂山素季的软禁地,军方以此为由将昂山素季关进了仰光的监狱,并打算走司法程序。这一件事迅速激起了国内外的反对之声,但缅甸军方却不为所动。甚至后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访问缅甸时提及此事,也被军方以维护缅甸司法程序为由拒绝了。很明显,军方是打算将昂山素季关到2012年的议会补选结束。
然而在西方势力面前,即便是缅甸军方也得服软。在2010年,军方扛不住西方的压力,释放了昂山素季,昂山素季终于重获自由。2012年,昂山素季领导民盟,在议会补选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吹捧,并纷纷表示将对她的竞选提供支持。2013年昂山素季宣布想要参与2015年的总统竞选,这一消息一时间让民众欢天喜地。凭借着强大的民众支持率,昂山素季几乎可以毫无悬念地获胜。可是军方怎么会允许这一情况发生吗?这次军方虽然没有故技重施将昂山素季软禁起来,但是他们以昂山素季的家属是英国国籍,不符合宪法规定的总统任职要求为由,拒绝让昂山素季参与竞选。不过,虽然昂山素季无法出任总统,但在2015年的大选中,昂山素季领导民盟在联邦议会1150个议席中斩获886席,昂山素季作为民盟的领导人也成为了缅甸的实际掌权人。
断断续续被软禁了20余年的昂山素季,没有白费她漫长的蛰伏与等待,权力终于被她握在了手中。作为西方的宠儿,昂山素季在上台之后获得了西方各国领导人的支持。在她的要求下,奥巴马欣然解除了美国长期以来对缅甸实行的贸易禁运。各国纷纷向她示好,摩拳擦掌准备借昂山素季之手,削弱缅甸军方势力、将缅甸打造成一个反华桥头堡。可是昂山素季上台后却迅速打破了西方的美好展望,她没有将缅甸带上美国预设的轨道,而是一切以缅甸利益为中心,甚至表现出了远西方亲东方的倾向。
2017年,因为在一件事情的处理上没有遵循西方的意思,昂山素季这位曾经受到西方大力吹捧的民主女神、人权斗士就此跌落了神坛。这个将昂山素季的圣人形象彻底打碎的事件,和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族群——罗兴亚人有关。罗兴亚人是居住在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缅甸人把他们称作是“孟加拉人”。在2017的罗兴亚难民危机前,有大约100万罗兴亚人居住在缅甸。根据缅甸现行的国籍法,罗兴亚人无法获得缅甸公民身份,他们被限制在营地或村庄不得自由迁徙,无法获取充足的食物、医疗保健和教育。从 2010年开始,罗兴亚人与缅甸政府之间,就一直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事件。2017年8月,150名恐怖分子向若开邦发动袭击,袭击造成了多人伤亡。作为还击,2017年8月25日,缅甸军方开始对罗兴亚人进行残暴的打击,包括集体杀害、强暴和纵火,迫使74万罗兴亚人不得不开始逃难,大多被迫害的罗兴亚人前往了邻国孟加拉。
因为这一事件,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政府,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大家都寄希望于这位圣人一般的民主女神,期望她能轻而易举地化解这场危机。但是,向来以人权斗士标榜自己的昂山素季,对于罗兴亚人遭受的围剿,却选择了默许。这让对她寄予厚望的西方社会大失所望。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有关罗兴亚人的调查报告中,谴责了昂山素季未能采取有效行动来制止暴力发生。但是缅甸主流观点坚持认为,驱赶罗兴亚人是缅甸的国家主权问题,而不是一个人人都能随意置喙的人权议题,因此缅甸民众普遍反对其他国家的干涉。
正如中国外交发言人所说,“若开邦的历史、民族和宗教背景都非常复杂”、“单方面指责或施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昂山素季的政治理想光明而远大,这让她成为了民主与自由的代称。但是,一旦她处在权力的巅峰,想要不往下落,就必须学会让理想向现实妥协,必须学会在各方的势力中、在各种各样的利弊得失中寻求一种平衡。昂山素季是缅甸人的灯塔,不是罗兴亚人的灯塔,她不可能违背缅甸的民意去照亮罗兴亚人的世界。所以,面对罗兴亚人经历的一切,她只能消极应对。那些因为罗兴亚人事件指责昂山素季,说她变了的人,肯定都是没遭受过现实的毒打。昂山素季的选择,我们成年人都能理解,因为我们明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有多么地不堪一击。
罗兴亚人的事件越演越烈,2017年10月3日,英国因为对昂山素季处理此事的消极态度感到不满,于是撤销了1997年颁发给她的牛津自由奖。2017年12月14日,爱尔兰撤回了1999年颁发给昂山素季的都柏林自由奖。这一奖项原先是为了表彰昂山素季,在和平推动民主进程中的努力。曾经八方声援的昂山素季显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一颗“弃子”。表面上看,她之所以被西方抛弃,是因为西方不满她对罗兴亚人的处置态度。但是,事情怎么可能这么简单。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根本和罗兴亚人八竿子打不着,他们为何要因为这个,和昂山素季闹翻呢?
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由来已久,极度复杂,很难找到一个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美国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在2017年矛盾激化之后,美国却揪着昂山素季不放,拿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对她进行攻击与批判。美国这么做,显然是想借机向昂山素季施压。美国和缅甸关系的转冷,表面上看是由于罗兴亚人引发的人权危机导致的,但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在于昂山素季上台之后,其所带领的政府没有成为美国想要的利益代理人,而是从缅甸本国的利益出发,走中立路线,与东盟和周边大国发展平衡外交,并加大了对中国的倚重。比如她拒绝了特朗普的访美邀请,却参加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昂山素季的这些选择让一直支持她的西方国家猛地反应过来,嚯,不对劲啊,自己这是被卸磨杀驴了。因此,美国想要利用罗兴亚人危机敲打昂山素季,迫使她屈服于西方的压力,抛弃亲华的路线,转而依附美国,以美国的利益为先。
原本,缅甸军政府之所以忌惮昂山素季,一是因为她在国内民意支持度极高,二是因为昂山素季的背后一直有西方势力在暗中相护。但是近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本国的利益考虑,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昂山素季,而是对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昂山素季失去了西方的声援,因此对于她,军政府自然也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忌惮不已。
2020年11月8日,缅甸举行了大选。即便有罗兴亚人危机的影响,民盟在选举中仍然取得超过80%的选票,这证明即便在国际上受到指控,昂山素季和民盟,在缅甸国内仍然十分受欢迎。面对民盟的再次大获全胜,由军方支持的反对派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立即提出,说这次选举有舞弊现象。但是,在指控选举舞弊的同时,军方却未能提供任何有效的证据。输了就说对方作弊,缅甸军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很特朗普?在搞不赢了就掀桌子这一点上,缅甸军政府也和特朗普如出一辙。2月1号,输了大选的缅甸军政府,带人再一次拘押了昂山素季,保守的军事独裁势力再次和民主改革力量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
对于这一变故,在大多数国家都尚处于观望状态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经急得跳脚了。刚上台的拜登政府为何对昂山素季被军方关押一事反响如此强烈呢?其实,缅甸军方对于美国来说,一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缅甸军方对西方充满了敌视与不信任感,因此始终不愿倒向西方。所以和西方关系紧密的昂山素季就成为美国眼中最佳的合作人选。当年拜登还在奥巴马政府当副总统的时候,他就曾极力推动奥巴马访问缅甸,并与昂山素季进行了会面。奥巴马政府还给予了缅甸1.7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如今,拜登从曾经的副总统摇身一变成为了白宫的主人。他总统的宝座还没坐热,旧相识昂山素季就出了事,拜登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昂山素季从曾经的西方宠儿,沦落为一颗“弃子”,2024年昂山素季已从监狱关押转为软禁。她会不会又一次涅槃重生,大家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