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单身时代”来临: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提前给晚年找监护人

发布时间:2025-08-06 15:05  浏览量:2


你是否设想过让一个毫无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成为你的监护人?

TA不是你的妻子或丈夫,但可以在你的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处置你的财产。

2024年发布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了2.4亿,预估2025年将突破3亿大关,一个“超单身时代”正在来临。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未来也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对于独居的高龄老人、单身人士、同性伴侣,甚至终身未育的丁克族而言,这并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谁能在我失去行动和自理能力后,照顾我的生活?

“意定监护”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这项写在《民法典》中的制度指的是,成年人在清醒时,选择一个最信任的人作为自己的意定监护人,赋予其在自己失能时处理医疗、财产等事务的权利,确保生活质量和权益得到保障。这个人可以是亲属或非亲属。

近年来,意定监护在法律条文中有了扩展和深化。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和选择意定监护,为未来提前规避风险。

但在推行意定监护的实际过程中,监护人的寻找和公证的认定伴随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选谁来做意定监护人?意定监护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又能得到哪些回报?完成意定监护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联系到了从事意定监护公证多年的公证员季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叶名怡教授以及几位进行意定监护的年轻人,请他们聊聊自己的经历与观察。

意定监护试图跨越的不仅是血缘和亲缘的壁垒,还有人性幽微的角落。难遂人愿是常态。

抱团养老的年轻人,

成为彼此的监护人

今年6月,35岁的女白领丽丽在深思熟虑后,来到公证处向季晨咨询意定监护的相关事项。她想好了,未来要和闺蜜抱团养老,互为彼此的意定监护人。

丽丽是典型的“江浙沪独生女”,从小有父母托底、衣食无忧,家人对她最大的期许就是一生开心快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丽丽对待感情一直勇往直前,从不害怕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但经历过NPD恋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伤害后,她彻底放弃了结婚生子的想法。

像丽丽这样来做意定监护的年轻女孩不在少数。她们往往生活在大城市,性格独立,工作体面,相比和男性步入婚姻,她们更想和亲密好友一起生活。但无子无配偶,老年生活如何保障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于此,她们把眼光转向意定监护。

通过意定监护的认定,丽丽和闺蜜可以获得一个帮助彼此处理对外事务的合法身份,或许在现在还不太能用上,但在未来的养老生活中,这会是一个莫大的帮助。

季晨提到:“在老龄少子化社会,选择抱团养老的人会越来越多,意定监护显得尤为重要。”

日剧《西瓜》剧照

“我有工作有朋友,从现在开始好好规划存钱,晚年生活质量不会比现在差。”丽丽有这样的决心。

除了闺蜜好友,未婚伴侣也是进行意定监护的年轻人里比重不小的部分。

小黄和小宁交往已超过六年,感情稳定,幸运的是两个男孩的家庭也给予了他们理解和爱护。2024年春天,他们在北京办理了意定监护公证。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他们带上身份证,两人和公证员一起进到房间,公证员说明协议内容,随后小黄和小宁便签字了。

不同于一些地区意定监护协议条款内容涵盖医疗,财产等多个方面,北京这家公证处是统一的协议模板,内容大概两三张纸,不能修改,主要是对于医疗决策的相关规定,这也是小黄和小宁最为看重的部分,在财产等其他方面,他们计划在未来做更详细的规划。

意定监护协议。受访者供图

回忆当时的情况,两家的父母似乎比他们自己更高兴,“像是领了结婚证一样”。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误把意定监护等同于结婚证平替。季晨认为,这只是一种博流量的说法:“意定监护和结婚领证在民事关系、社会福利和其他方面差别还是很大的,只有在伴侣面临医疗决策等少数部分存在类似。但我们做意定监护也有出于情感的考量,毕竟目前同伴获得处理彼此事务身份的方式只有意定监护,还是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日剧《昨日的美食》剧照

对于两人的未来,小黄和小宁想得很清楚,“存款才是最重要的”。意定监护所涉及的那个神志不清的老年生活距离他们还很远,“我们在乎的是,那天来临时,对方可以以最顺畅的方式处理我的财产,保证晚年生活的质量。”

同伴意定监护之后,一地鸡毛

像小黄和小宁这样顺利办理意定监护的同伴是少数,如果无法得到父母亲人的支持,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

季晨在处理同伴意定监护的过程中,会先看来访者的年纪,如果两人还很年轻,季晨是“办的少、劝的多”。

一是不少来做意定监护的年轻同伴是抱着“赶流行”和上头的心态来做,没有认真考虑过这背后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他们通常会选择七夕或“520”这样的日子;二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时,大部分医院是认可同伴作为陪护的签字的,并不一定需要做意定监护。

除此之外,两人是否有共同的居住地也在季晨的考量范围内。这代表着,两人在财产和情感两个维度上关系的稳定程度,也可以看出现阶段是否有必要做意定监护。

在一切都评估清楚后,进行意定监护公正前,季晨会对伴侣的父母进行告知。这是出于对法定监护人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公证认定后的潜在冲突和风险。

往往就是这一步,很多伴侣都迈不过去。

几年前,李文找到了季晨,他和同伴阿龙已相伴十五年,最近阿龙身体状况不好经常住院。

在医疗过程中,李文难免被问到和病人的关系,总以朋友、兄弟搪塞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加上阿龙的病情随时有加重的可能,到那时,“兄弟”的身份可能难以执行医疗决策,所以他们希望进行意定监护。

《你的目光所及之处》剧照

季晨评估,在稳定性和必要性上,两人是符合意定监护的公证需求的。但当季晨联系双方父母时才发现,阿龙的父母坚决反对。

住院期间,阿龙的家人好几次想要把阿龙带回家医治,指责李文“带坏”了自家孩子,直言“两个人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

即便如此,季晨考虑到两位当事人的意愿,还是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受理并完成了意定监护。在此期间,李文和阿龙因为家人的态度争吵不休,有时忍不住火气,甚至直接在公证处就恶语相向。

不久之后,阿龙的病发展成了肺癌,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医疗决策涉及身份签字的情况越来越多,好在后来两人完成了公证,李文有了合法的身份帮阿龙处理各项事务。

但令季晨没想到的是,两人山盟海誓般的爱情在公证后半年消失得无影无踪。

半年后,李文再次找到季晨,请求撤回指定:“阿龙选择了家人,他背叛了我。”

原来在意定监护完成后,阿龙的家人并未偃旗息鼓,而是继续希望拆散两人。久而久之,阿龙把这些话听了进去,觉得李文和自己在一起是因为有利可图。阿龙的家人甚至报警,说李文住在阿龙家里是在侵占财产。在真正的亲缘关系面前,十五年的时间变得不堪一击。

李文深感被背叛,最后撤回了指定,离开了与爱人一起生活十几年的城市。

离开前,李文找到季晨感谢他的帮助,季晨颇感无奈地对李文说:“好在现在处理好了,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你气急了拔管,那就是一条人命了。”

虽然李文反复说自己肯定不会这样,但一想到这样的风险,季晨还是不禁心惊: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那给予医疗决策权限的意定监护,也就变成合理合法的伤害。

季晨解释,给年轻同伴办意定监护需要更加谨慎,如果一味把爱作为是否受理公证的重要标准,在爱意泯灭的未来,这可能就变成了刺进心脏的尖刀。

李文在离开时还告诉了季晨的一件事:“季老师,其实我也背叛了阿龙,我出轨了。”

在找到信任的监护人前,老人不敢死

在做意定监护的人中,老年人毫无疑问是更迫切的群体。

他们的身体健康随时可能下滑,本能地担心自己患病后无人照料。

贺老是公证处出了名的“钉子户”。他反复告诉公证员,在找到监护人前,自己绝对不能倒下,他最害怕的就是“动不了的时候,没人照顾和送医,只能等死”。为了做成意定监护,贺老前后经历了八年的时间。

相比于中青年,老人进行意定监护耗时更长。公证处不仅要对监护人的资质进行全方位的核查,很多时候老人自己的状态也是影响意定监护能否顺利落实的重要原因。

贺老丧偶独居,有一个儿子,已经离婚。原本,儿子才是他第一顺位的法定监护人,但儿子因为躲债多年联系不上,贺老便委任儿子的前妻作为意定监护人。但老人脾气不好,监护认定两年后,前儿媳向公证处提出解除意定监护。

后来老人也委托过外甥女和侄子作为意定监护人,也是因为类似原因,一年后指定被撤回。

季晨提到,情绪起伏大,是老年群体的一大特征,这意味着意定监护人会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忍受老人波动的情绪。“很多时候亲人都难以忍受,何况是非亲关系?”所以针对这样的老人,意定监护公证的第一步,是对于认定双方关系的多方面调查和考量,包括监护人与老人的关系,照料的意愿,能否给老人送终等等。

亲属接连撤回指定,但贺老没有放弃,依然孜孜不倦为自己晚年谋一份保障。

2022年,贺老独自过马路时摔倒了,素未谋面的李姐当时恰巧经过,热心地将老人扶起,送回了家。了解贺老遭遇后,李姐感慨老人一个人不容易,加上自己人到中年也没固定工作,贺老又恳求她留下,索性开始照顾老先生,还和老公一起,把贺老家进行了简单的翻修。

和李姐一家相处一年后,贺老再次找到季晨,激动地说:“我想让她来当我的意定监护人!”

《0.5毫米》剧照

季晨先是为老人高兴,但根据多年的公证工作经验,他意识到这件事不好办,“主要是贺老和李姐是非亲关系,而且贺老还有一个在外躲债的儿子。”

季晨先对于贺老和李姐的关系进行了核实。由于意定监护人可以在被监护人丧失行为能力时代为处理财产,所以他也把贺老的财产情况告知了李姐。“老人家其实没有什么财产,住的房子是被儿子抵债出去的,他只有5%的产权。另外老人每个月有六千的退休金,主要是作为生活开支。”

在一年的照护中,李姐对贺老的情况也十分清楚,她告诉季晨,钱的事上她并不在意,看病用的是老人的医保,如果贺老给她一些钱作为报酬她就收,没有也不会要。

到这里,公证员关于监护双方意愿的了解才算完成。

意定监护的认定需要在老人清醒时进行,所以需要老人去医院进行脑部认知的检查。然而贺老检查结果为认知障碍,也就是说,他目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意定监护不能成立。

尽管在80岁的高龄老人中,有三成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但在法律上,这就可能导致意定监护无法进行。对于和贺老一样想通过意定监护开启晚年新篇章的老人而言,这也是最现实的难题。

《哦!文姬》剧照

季晨也很无奈,“司法层面上否定一个人和剥夺一个人的权利,是非常残忍的。这是当前政策还不够人性化的地方。”

意定监护走不通,让贺老大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这时候居委会几经辗转找到了贺老失联的儿子。伴随着法定监护人的回归,李姐的存在变的有些微妙和尴尬。不久,李姐离开了贺老。在儿子负责照护的约莫一个月后,贺老离开人世,身边并没有他生前最信任的李姐。

把“无缘者”选为“有缘人”的可能

作为一项尚处于新生阶段的制度,意定监护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意定监护未来的发展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十点人物志咨询了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叶名怡教授。他认为,目前《民法典》中只有一款条款对意定监护进行司法解释,可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单薄的制度。从意定监护的设立,执行,监督和解除的全流程都可以做一些完善。

“目前国内不同地方做意定监护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哪些内容是示范条款,哪些是必备条款,未来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形成一套全国统一的基础模板。”

他预测:“虽然意定监护在现行的养老模式中还是配角,在二三十年后,很可能成为主流的养老模式之一。”

以上海虹口区为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近五成,目前这些老人还是以传统的居家子女养老为主,而等到现在的8090后年老时,独身老人可能是十分普遍的,如果都交由民政部门兜底,其压力可想而知。

当意定监护成为更为普遍的养老模式后,也会带来养老行业中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日本就出现了被称为“市民监护人”的提供有偿监护服务的职业监护人。

《0.5毫米》剧照

叶名怡教授提到,未来有偿监护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老年人占比可能达到了50%以上,物质条件相对不错,但现在老人找意定监护人并不容易。如果有提供有偿监护的专业机构和公司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由公司单位作为监护人,也可以是就职的员工个人。换言之,也就是监护的商业化运作。”

在传统语境下,照护谈钱似乎是伤感情的,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意定监护成为了商业行为,参与监管的部门也会随之变多,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照护人2:心中绽放的花朵》剧照

意定监护不是实现人生自主选择的万能灵药,但它所展示出的,把“无缘者”选为“有缘人”的可能,也的确是一种希望和温柔——

对于年轻同伴,意定监护是在未来,为彼此留一个签名的位置,互相写下确认的笔画;对于老年人,是能有人搀扶住自己,保持体面和尊严,完成最后的谢幕。

只要有这样的可能,未来便不再是一间暗室,因为已经有了一扇能透进阳光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