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为啥说印度永远不能复制“中国制造”的神话

发布时间:2025-08-06 15:20  浏览量:2

这是一位在印度从事冶金行业工程项目几十年的前辈。前辈一直用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来讲述在印度的那些精彩故事。

以前,前辈曾写过的一篇关于中企为印度建高炉的文章,获得了网友的大量关注,还有对中企承接印度工程的思考,以及批评。

这次,前辈从事实和客观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资企业承接印度项目的原因、影响,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当然,前辈着重阐述了:印度永远不能复制“中国制造”!

小编对原文有略微的编辑。

以下是原文:

最近去了一趟印度,看到印度几年来的变化,感慨颇多,又萌发了写点啥的冲动。写啥呐?就写点具有印度特点的事情吧。印度是个缺少油气,但铁矿石和电煤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那我就说说印度在其富有资源的冶金工业和煤化工工业装备领域是否能像中国那样实现“中国制造”的腾飞吧。

前一段时间,在这两个领域,还真有各有一件事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一件是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公司设计的5800立方米高炉,还有一件是中国化学的五环公司为印度塔奇尔公司EPC总承包的煤制合成氨、尿素项目。

关于这两件事我把我知道的情况汇报如下:

1、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公司设计的5800立方米高炉项目

在中冶赛迪承建塔塔高炉项目之前,日本的新日铁和奥地利的奥钢联已经分别为印度的JSW、JSPL建设过几座同等规模(即容积在5000立米以上)的高炉。

中冶赛迪能够在欧美公司已经占领的市场上,特别是塔塔这样的老牌贵族企业中胜出,至少说明中国的技术不比欧美的技术落后,我估计赛迪更重要的是胜在性价比高、项目进度快等这些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勤劳的天性的方面。

我曾和塔塔公司谈过项目,塔塔公司的技术、标准、商务要求都非常严格,赛迪能够完成这份合同,至少在技术文件的表述方式与国际工程接轨方面提升了一大步,为今后进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在这个合同中赛迪承担设计工作,可能还有一些核心设备的供货,从这个合同模式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合同模式。

塔塔也是一个成熟的钢铁公司,整个项目不出意料地在2024年9月投入运营。就项目本身来说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2、 中国化学五环公司为印度塔奇尔公司的化肥厂项目

2019年,有一个印度代理找到我说:他们促成了中国化学五环公司和塔奇尔公司的煤制尿素EPC项目(工程总承包项目:包括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和施工建设。英文为: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它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签约,合同金额超过12亿美元。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哥们吹牛,后来了解到确实是这样,中国化学工程公司旗下的五环公司在国际招标中赢得了这个EPC总承包项目,其中部分的关键工艺包由Topsoe,KBR等欧美公司提供。

说真的,我真替五环公司担心,在印度做EPC 工程是要承担极大风险,且要求具有超强的本土化管理能力,中印虽是紧邻,但2个国家的劳工文化的巨大差异、印度繁琐的税收制度,以及受中印关系影响的签证政策等都会对项目产生巨大影响。

我虽然衷心祝五环好运,但还是认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以上问题产生争议甚至是影响到项目能否进行的巨大争议,以及由此带来的商务纠纷将是大概率事件。

在以上两个项目中,中国的技术提供商都向印度公司提供了或是中国公司的自有技术或是欧洲公司的工艺包,肯定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使印度具有原料优势的钢铁产量和化肥产量有了比较大的增加。

那问题来了:

1、如果中国公司不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是否印度就不能够得到这样的技术,相关的生铁产量和以煤基为基础的化肥工业产能就不能增加?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前面说了5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新日铁、奥钢联在中冶赛迪之前已经提供给印度公司了;五环工程的合同是通过国际公开招标得到的,而且主要工艺包还是欧洲公司的,即使我们不做,欧洲公司也会中标,只是代价可能大一些,建设周期可能长一些。

2、 是否印度公司在使用了我们承包工程的先进技术后,他们在增加产能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技术,以后他们自己在这些基础装备产业制造能力上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替代中国的目的?这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先说答案:不,印度在钢铁、煤化工装备领域永远不会复制中国的模式实现所谓“印度制造”的目标。

为啥我可以如此肯定地得出结论呐?

笔者1988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冶金装备管理工作,亲历了中国从纯技术、设备的进口国,到消化移植国外技术再到成为技术、装备的出口国的全过程;从2005年开始在印度从事同时涉及冶金和煤化工行业的焦化工程承包工作,在这过程中对印度的设计公司、各种规模设备制造厂、耐火材料制造厂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基于以上的工作经历,我可以自信地得出上述论断,具体推论过程,听我慢慢道来。

在进入正题之前,为了后面说明方便,我们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我刚参加工作时,在设备公司的计划部,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为全国钢铁行业做设备调剂计划的,为了管理方便,我们把全部设备分成通用设备和非标设备2大类,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现在看这样的分类不太科学,咬文嚼字地较真也不太严谨,但为了表述方便,在本文中,我们还是按照这种分类进行论述。

通用设备指技术参数相同,可以批量生产的设备,包括风机、水泵、阀门等设备,现代的手机、汽车也都可以归类到通用设备范围内。

非标设备指设计院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以及设备需要完成的功能而专门设计,需设备制造厂根据设计院的设计图纸进行制造的专用设备。

工艺设计是指工艺规程设计和工艺装备设计的总称,指由掌握工艺技术的设计单位 ,根据工艺需要对通用设备和非标设备(建筑)进行有效组合的过程。能完成这样设计工作的单位通常是熟悉所设计领域全套生产流程和特点,且有一定技术积淀的设计公司,其中深厚的技术积淀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工艺设计中对于完成某局部功能而提供设计、设备和生产规程的单位即为工艺包提供商。

好了,铺垫完成了,下面言归正传。我为啥说印度在冶金、煤化工装备领域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印度制造”?

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冶金装备工作的,所以我以冶金装备为主要说明点,煤化工装备同理可知。

一、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冶金装备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利用其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几件世人无法想象的伟业:

1、 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毅然与美国为首,几乎包含了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国军在朝鲜进行了局部战争,凭着广大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硬生生地把自己从任人摆布的棋子打成了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平等地坐在谈判桌上的棋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并通过这一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

2、 在抗美援朝的红利下,苏联援建了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中国政府利用这个契机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以钢铁行业为例,生产上建立了以鞍钢、武钢为首的十大部属钢铁公司,以及几十家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建设队伍方面,建立了专业齐全的北京、重庆等5家钢铁设计院;22个冶金建设公司,同样的机械部也建立了一重、二重等大型继续俄设备制造厂和各种专业的设备制造厂。

3、 在同时被美、苏两大集团孤立、限制的前提下,建设了攀枝花等所谓的“三线”钢铁公司,在这些钢铁公司的建设中,给了中国的设计、制造和建设单位以极大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机会,有效地进行了技术积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邓公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敏锐判断:30年内无重大战事,制定了韬光养晦,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的基本国策,在钢铁行业做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决策。

1、举全国之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宝山钢铁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中国的设计院通过参加工厂设计、辅助设计、与外方的设计联络等多种途径,学习到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管理理念;同时中国的设备制造厂也通过分包、合作制造等方式掌握了国外先进设备的制造工艺与要点。所有这些工作,都为后面我们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腾飞打下基础。

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中国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对宝钢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所谓的“消化移植”。当时的口号是“一家引进,全国受益”

本人有幸在1990年参加了由冶金部和机械部联合成立的“大型装备国产化办公室”的工作,确定优先消化移植的大型设备名录,并组织国内的制造单位对引进的设备进行测绘、整理等工作;同时冶金部建设司设计管理处组织设计院对工艺、规程等进行消化移植。通过这一政府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全国的钢铁生产、设计、制造单位通力协作的系统性努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冶金行业工艺设计、大型设备设计的能力,奠定了我们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那欧美公司在各个领域制造业都占有优势的时期,欧美公司利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领域的优势地位,大力提倡所谓的“世界一体化”、“全球分工合作”、“地球村”等概念,利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便宜、原料价格低、环保要求低的特点,将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制造,从而追求资本最高的收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抓住这一机会,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等低端生产开始,逐渐创造了自有品牌,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同样在冶金、煤化工装备行业也逐渐从欧美公司的设备分包商逐渐成为EP、EPC的总承包商,在个别领域甚至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承包商。

二、 从中国冶金装备行业发展的历程看印度的不足

从以上中国冶金装备发展的历程看,中国冶金装备制造能力之所以取得巨大发展,以下几个要素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要素正是印度无论从历史发展过程还是未来发展预期都难以实现的。

1、 需要有一个动员能力超强,且坚强有力的领袖或者领导集团

印度在1947年建国后,曾经的领袖尼赫鲁作为国家领导人和世界不结盟运动领袖,在印度具有极高的人气和威望,他和他女儿更是长期统治印度长达20年以上,虽然他们也从苏联获得了包括比莱钢铁公司在内大量的援助项目,但他们并没有利用其威信和苏联援建的机会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到现在为止,印度冶金行业只有印度金属与工程公司(MECCON)一个国有设计院,而且官僚主义严重,工艺设计能力严重缺失,在我们执行的项目中,印度金属与工程公司常常作为业主的技术咨询方出现,而不是技术提供商。现在的莫迪虽然是个强势总理,在广大印度人民心目中也有一定威信,但无法达到当年尼赫鲁的高度。在比较富庶的南方4个邦以及基础工业发达的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等还都不是莫迪所在的人民党执政,因此很难在需要长期投资才能见效的冶金、煤化工装备领域取得突破。

2、 曾经计划经济的中国,在冶金部、机械部的统一领导下,大规模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那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全国的钢铁企业无论是哪家钢铁公司,引进哪家技术,都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财产,各家都有义务协助国内的设计、制造单位完成工艺转化、技术转让、设备测绘等义务,正是靠着这一轮消化吸收,使得中国的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工艺设计、设备设计等方面掌握了引进的西方技术的精髓和要点,为今后中国制造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而在印度当前大幅度引进西方或者中国技术的多是JSW、塔塔这样的私人企业,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甘心耽误自己的生产为印度的设计、制造单位测绘创造条件。印度的大型设备制造厂BEC、BK等虽然有先进的数控设备,但由于没有工艺设计的支撑,也严重影响了这些设备厂自己的设备设计能力,只能为国外的承包商做设备分包商,我参观这2家工厂时,他们一家在为新日铁做高炉的开铁口机和泥炮,而另一家企业根据乌克兰国立冶金设计院的图纸在制造炼钢车间的中间罐车,中间还出现了老板儿子私下准备高价找我买120吨鱼雷罐车图纸的插曲。

3、 我们说中国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指中国具有设计、制造、建设安装全套的工业体系中国还具有比较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几十年来,在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指引下,中国根据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特点鲜明的各种公司,既有一重、二重这样的大型国有制造厂 ,也有中小规模具有一定设备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专项设备的制造厂,更有专门从事某一局部领域成套的技术提供商。之所以我们能够建立各种规模、各种特色的专业化的工厂,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不仅掌握基本工艺设计思想,而且通过生产厂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对工艺设计的局部进行升级改造,这样适应市场需求,规模各异、特点鲜明的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的企业也就应运而生了。而印度最缺乏的就是工艺设计,造成他们无法把设计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无法形成我们所谓的全系列的产业链。而产业链的不健全对印度制造造成了严重的羁绊。

4、 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各个历史关键时期抓住了机会,从建立工业体系、引进技术、消化移植、赶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好时机促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爆发式发展。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十年,而现在历史不可能再重新給印度的几十年的机会了。现在世界上唯一可见的大市场就剩下印度了,而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爆发,世界范围内的制造能力基本都处于过剩状态,特别是疫情过后,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印度虽然有可能在手机、汽车等大宗通用设备的制造上有所突破,但在钢铁、煤化工这些需要时间进行技术积淀,且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基础装备行业已经没有在进行大幅度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了。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必经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窃以为,在这五事中,“天”和“地”是指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外部环境,不是我们短期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因素。

“天”在本文中指我们在国际冶金、煤化工市场的技术能力。

我认为当前我们的形势是在设备制造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工艺设计方面整体上只能说不落后,以钢铁行业来说,我们在铁前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在焦化领域有一定的优势。我在印度做工程20年,发现从炼钢以后的工艺段,印度人很少选择中国的供货商,高端的板、管轧机,我们在印度的业绩基本为零。煤化工我们在印度的业绩也不多,而且由于煤化工的专业特点,很多核心技术工艺包我们还需整合国外的资源。

“地”肯定指印度的客观存在了。

我们和这个近邻有边境分歧,这一分歧时常还爆发小规模冲突,而且似乎很难解决;有大和尚的问题,哪天大和尚圣体欠恙,我们一定会就转世灵童问题产生新一轮争议;有莫迪政府野心勃勃想以“印度制造”来取代“中国制造”的企图;而且印度制造还真有可能在手机、汽车等通用设备上对中国制造造成冲击。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由于历史的缺失,印度在拥有资源的钢铁、煤化工这类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技术积淀的基础工业装备领域,他们无法对我们构成威胁。重要的是无论我们是否高兴、我们是否参与,印度的钢铁行业和煤化工行业一定是要发展、且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工业发展市场这一客观事实。

明白了上面2个事实,我们只能在“道”、“将”、“法”三方面加强我们的工作,个人认为在当前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所谓“道”我们已经占有先机;通过20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拥有一大批精通印度项目的专业人士,在“将”这一要素上我们也不差。所以当前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所谓的“法”,即规章制度。

考虑到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需明确:

1、 哪些技术是限制向印度进行出口的,例如盾构机、锂电生产技术等中国在技术领域具有垄断地位、且出口印度后切实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的技术和产品。希望有关部门出具鼓励(或者限制)印度工程名录。

2、 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着中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问题。现在的竞争不仅是价格上的竞争,最可怕的是风险条款之间的竞争,例如:风险采购、付款方式、罚款比例等条款。价格竞争的风险是可知、可控的,而无底线地接受印度方面各种苛刻条款,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无法估计的。而这些损失毫无疑问是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教训,我们需要对这些恶性竞争行为加以规范。

3、 印度现在有10多种官方语言,刚刚建国时,全国人民都得先学如何用天城文书写印地语。所以各种官方法律文件只能用英文书写,而印度多一半人没有英语读写能力,即使是受过教育的技术人员也没有意愿认真研究各种英文的法律文本,这就造成了印度人民在日常经营中违法的普遍性,也给了有关执法部门选择性执法的操作空间

中国很多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印度有关法律,特别是劳工法、税法、签证等方面的了解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瑕疵。当中印关系发生问题时,很容易被有关执法部门找到缺口而被恶意惩罚。同时也很容易被业主恶意地扣款或者索赔。

一位了解我公司的情况的印度朋友曾经坦率告诉我:刘,你的现场经理的能力不适合做SAIL(印度国家钢铁公司)的项目。我听从了他的劝告,20年来一直没敢碰这家国有企业的项目。所以在“法“的规范中必须强调对印度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并对承包模式加以规范。

2022年我在公众号《二林说事》上写了几篇关于在印度做项目的文章,下面的跟帖都是印度人如何不讲信用、在印度做生意如何困难的留言。2024年11月另一个公众号转载了其中的一篇,下面的留言则变成了对我们这些做印度项目的人或公司的谩骂和攻击;“资敌”、“出卖国家利益”的都有。可见近年来广大中国人民对印度的印象是负面的。

这次我在印度的10天中至少有三波印度朋友关切地询问关于最近中国的“洪水泛滥”问题。这说明在我们的自媒体妖魔化宣传印度恒河水、街头小吃的同时,印度的自媒体和报纸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我们负面的消息。

我上次去印度是2020年1月,时隔五年半后再次访问印度,发现印度还是有很大发展的。班加罗尔机场建起了2号航站楼,机场边上的泰姬酒店也建了新楼;印度人自己在孟买建了一座20多公里的跨海大桥。印共(马)曾经执政30年的西孟加拉邦,也在新的草根国大党的老大妈班纳吉的领导下在加尔各答建了一个绿树成荫的现代化新城,名字就叫“New Town”。

所以说就像无论印度人如何诅咒我们,我们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一样,无论我们是否高兴,印度也一定会发展,不过是快慢或者成本高低的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高价引进欧美的技术和设备,让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赚得盆满钵满。而后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变成了技术、装备的出口国,甚至在某些领域挤垮了欧美公司,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玩家。

而所有人都知道印度是下一个大市场,如果我们只图一时之快,自废武功,在有限的优势领域放弃印度市场,欧美公司必将死灰复燃、乘虚而入。到时我们养虎为患、追悔莫及。

在钢铁行业有个共识:炼铁决定能力,炼钢决定品种,而质量则是由轧钢决定的,可见决定钢材最终是做拖拉机还是坦克是由钢的品种和轧制质量决定的

很遗憾,在当前印度能决定钢铁产品用途的技术,还没有从中国公司买过。

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则务可信,杂于害则患可解。所以我们需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发展的平衡问题,切实找准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和短板,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