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结束不到24小时,特朗普再下一城,李在明对美低头了,15%+4500亿,相比起高额关税,美现在更想要钱

发布时间:2025-08-01 22:44  浏览量:1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于阿拉斯加中美高层会谈结束次日宣布,将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就双边贸易与投资问题达成“里程碑式共识”。白宫新闻秘书随后确认相关细节将公布。

此次中美战略博弈的硝烟尚未散尽,白宫战略转向的信号已然清晰。阿拉斯加会谈中,中方对美方无理打压的强硬表态一度成为焦点。几乎无缝衔接,特朗普政府的目光已落回东亚关键盟友身上。

李在明(资料图)

面对美国压力,李在明领导的韩国政府正面临严峻选择——传统高关税的威胁正被一个更赤裸也更现实的“金钱公式”所取代:韩国接受美方在关税协定上的15%核心调整条款,同时承诺在未来十年对美新增直接投资4500亿美元。

这种巨额资金承诺绝非一纸空文所能承载。据熟悉谈判过程的外交人士披露,15%的关税结构调整涉及韩国出口到美国的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电器设备等核心工业品。美方要求韩方在新协定中实质性让步,改变原有优惠税率结构。

韩方在评估后明确意识到,坚持原有立场将引发特朗普政府启动“301条款”程序——那意味着特定韩国商品可能面临25%甚至更高的惩罚性关税。风险的天平让天平倒向了妥协。

相比单纯施加高额关税的强硬姿态,4500亿美元投资承诺无疑具备更强吸引力。韩国企业承诺在美国本土的半导体工厂、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基地、新一代通讯技术研发等多个战略性领域大规模注资。

现代汽车计划在佐治亚州扩建电动车工厂的投资规模据称超过百亿美元;三星电子被推动将在德克萨斯州泰勒市投资至少250亿美元新建尖端晶圆厂。

李在明(资料图)

美国贸易代表署在非公开简报中向国会承认,这些投资“能立即拉动本土就业与税收增长”。相较之下,单纯的高关税措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反而容易升级为双输的对抗。金钱资本此刻显然比关税壁垒更具实用价值。

白宫的战略需求正推动其政策工具转型。特朗普政府任内高举关税武器,针对多国发起贸易调查。当前阶段,资本成为其战略核心。巨额直接投资不仅能快速填补巨额财政赤字,更能巩固核心产业供应链本土化——尤其是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半导体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全球供应体系重塑迫在眉睫。

韩国资本与制造能力是美国供应链“去风险化”进程的理想填充物。4500亿美元资金将部分缓解拜登大基建计划的财政压力;技术转移方面,在半导体制造层面设立美资控股的合资公司成为交换条件。韩方的资金与技术输出为美方重建战略核心供应链提供动能。

从韩方视角看,此举看似被动实则隐含止损考量。韩国产业经济研究院上月发布的评估指出,若美对韩关键出口品征收25%以上关税,韩国年度GDP损失可能在0.8%-1.2%区间。若美韩贸易协定破裂或美加征高额关税,韩元短期内可能贬值超10%。

接受15%的关税条件虽意味着让渡部分经济利益,但避免了系统性冲击。此外,在美国主导下加强经济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为韩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争取到微妙空间。

李在明(资料图)

此次韩美的协商预示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悄然转型:从高举贸易战大棒到寻求资本输出与技术控制转变。随着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双方筹码正从单纯关税力量转向资本渗透力。

以具体数字为注脚——韩方以4500亿对美投资来换取15%的关键关税安排缓冲空间——深刻印证当下国际关系正进入资本主导利益分配的新阶段。经济利益正超越传统关税矛盾成为国家谈判桌上的首要筹码。

大国博弈的棋盘之上,特朗普这一着“资本攻势”不仅撬动了韩国资源,也悄然扭转了东亚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韩国对芯片和电池的战略投资未来将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美国优先的目标?当数字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战场,未来国际棋局的逻辑或将比单纯的贸易战复杂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