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酒厂,竟然有这么多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6 16:11  浏览量:1

阳光照耀着徽县酿酒业

文/傅俊英

01

曙光初照“徽酒”业

1949年12月4日,徽县全境解放,百废待兴,酿酒业迎来了新生。

1951年9月,徽县人民政府在城关区城关乡先农村原“公信福”烧坊旧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当时人称第一酒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被看作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厂名中通常冠以省、地、县名,来显示其性质或级别。那时的酒厂虽然属于全民所有制,但不由国家统一管理,而隶属于徽县人民政府税务局管辖,属科级建制。

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公章

1953年,成立了烟酒工业管理局和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开始对烟酒实行全国统一归口管理。当年生产大曲酒52.72吨,产值4.82万元。

1954年4月,又在伏镇区栗亭乡侯家坝村原“永盛源”烧坊旧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当时人称第二酒厂),占地面积16222平方米(合24.3亩),建筑面积2875平方米。建窖池26个,2个酿酒小组,每窖投粮600斤,发酵13天。1955年产酒28.2吨,工业总产值2.26万元,高粱出酒率27%,职工2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077元/人/年。

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旧址

那时,所产大曲散酒交给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徽县公司统一销售。1956年,该公司绘制了“金徽酒”商标,开始包装销售。

为了扩大生产,1957年,在原徽县一中体育场旧址划拨土地,建了一个大厂房。

1958年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同年7月,徽县与成县合并,称徽成县。1959年4月28日,地方国营徽县酒厂撤销,并入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所建大厂房经原一中校长焦丽生以8000元买入作为大礼堂。1959年,成县红川酒厂也并入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作为一个车间,委派周忠贤任车间主任。

1960年,成县西关酒精厂也并入侯家坝酒厂。合并后的厂名叫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年产金徽酒295吨,产值23.5万元。

1961年12月30日,撤销徽成县,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建置。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徽县酒厂。

1962年2月,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归甘肃省轻工业厅管辖。1963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授予金徽酒为甘肃省地方名酒称号并颁发证书。

1964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日),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侯家坝厂址,损失了16.12万元。

原侯家坝酒厂家属宿舍

02

海眼泉边重建厂

正当全厂职工悲痛欲绝,一筹莫展时,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甘肃省轻工业厅拨款25万元,在伏家镇,征徽县良种场的土地32亩,按年产“金徽酒”300吨能力重新建厂。

1965年3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全厂职工告别了朝夕相处十一年的侯家坝村父老乡亲,离开了辛勤耕耘的家园,在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俊美的带领下,精神抖擞,迈着矫健的步伐,浩浩荡荡挺进到伏家镇的新厂址。

新厂址选在伏家镇通往刘家庄道路西侧的台地上。这里背靠蔡家梁,面朝伏镇河,土地平旷,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有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厂区的东侧有多眼涌泉,这是酿酒的优良水源。搬到新厂址后,厂名更为甘肃省徽县酒厂。

甘肃省徽县酒厂厂门

紧接着,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厂活动。土建由甘肃省轻工业厅基建处孟祥环同志设计。除一幢739平方米的金徽酒车间和粉碎车间等少数厂房是砖木结构,由县建工队承建外,其余建筑物全是土木结构,均由当地农村工匠和职工承建。

厂里职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酿酒是行家里手,建房也驾轻就熟,在厂党支部书记杨俊美和副厂长马祥麟的带领下,经过全厂职工废寝忘食的辛勤努力,一座崭新的酒厂屹立在眼前。修建56个窖池,组建4个酿酒小组,每组每天生产一个窖,投粮700公斤,当年11月1日,生产出酒。

全厂建筑面积889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7303平方米,生活性1594平方米。有职工64人,当年产金徽酒253.4吨,产值20.33万元,利润12.18万元,税金23.6万元。

1976年,甘肃省徽县酒厂下放,由徽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公交办公室主管。

老厂区“海眼亭”旧址

03

敢用新法酿琼浆

1974年,天水地区粮食部门把从外省调来的救灾用红苕干1500吨卖给了我厂,后又陆续调入大量尹拉克枣。起先用传统的固态法生产,所产的酒带有浓重的腐薯臭味,同时出酒率也低。1974年12月9日,在厂领导安排下,笔者承担起酒精车间的建设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拼搏,于1977年9月顺利投产,试车一次成功,生产出合格的饮料酒精,出酒率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酒精车间的建成,给“二回酒”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料酒精,再以金徽酒丢糟培养的香醅串蒸,生产出具有大曲酒风味的新工艺白酒。使“二回酒” 的产量由1977年的235吨,提高到1980年的999.4吨;利税由1977年的105.9万元,增加到1980年的206.8万元。

1982年以来,在狠抓陇南春酒和金徽酒质量的同时,又狠抓了新工艺白酒的改型提质,由原来的清香型改为淡浓香型;同时改散装为瓶装。

1983年8月,在全省白酒质量评比会上,“二回酒”评为其他香型第二名,质量仅次于“金徽酒”,遂更名为“二徽酒”。自此,销量扩大,效益猛增,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74年建成的酒精车间

04

陇南春酒春意浓

徽酒在侯家坝生产时,利用的是泥窖,酒质香浓、醇厚,1965年搬到伏家镇后,建的新窖池是砖墙土底,对酒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甘肃省轻工业厅下达至徽县酒厂和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的计划。

1966年5月,由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俊美兼任组长,甘肃省轻工科研所技术人员指导下的“试验组”承担的“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工作开始,历经8个多月,于1967年1月试制成功“试验酒”。1977年9月,徽县革委会批准“试验酒”定名为“陇南春”。

为了扩大陇南春酒的生产,在厂领导的安排下,笔者承担起陇南春车间的建设任务。1978年6月6日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投资17.6万元,建筑面积991平方米,于1979年11月28日投产。陇南春酒的产量由1979的8.3吨,增加到1981年的101.3吨。

1979年建设的陇南春酒生产车间

05

好乘东风谱新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徽县酒厂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在其前进的道路上,谱写出了绚丽的篇章。

为了扩大大曲酒的生产,在紧靠原厂区南边征用徽县良种场的土地40亩,投资381万元,于1980年6月开工,建设大曲酒车间及配套设施。土建由唐进铭负责,工艺和设备由笔者负责,1982年7月11日投产。陇南春酒产量由1982年的103.9吨,增长到1984年的552.3吨;金徽酒产量由1982年的616.6吨,增长到1984年的846吨;利润由1982年的86万元,增长到1984年的180.01万元;税金由1982年的190万元,增长到1984年的385.8万元,均翻了一番。

至此,刘家庄厂区占地扩大到72亩,建筑面积达到2406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13716平方米,生活性10351平方米。形成年产陇南春酒500多吨,金徽酒1000多吨,其它酒1500多吨的生产能力。

1982年建设的大曲酒生产车间

06

“徽酒”扩建谱华章

为充分利用徽县优良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技术力量,省领导决定进行扩建工程。徽县县委于1984年12月10日发文,成立了徽县酒厂扩建指挥部,任命副县长姚成林兼任总指挥。县政府于1985年2月27日发文,任命傅俊英和段柏林为副总指挥。傅俊英分管工艺设计和工程管理;段柏林分管财务。

当时的扩建项目论证会现场

在贺店行政村紧靠316国道,征地203.8亩后,1985年7月20日,扩建工程破土动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第一栋酿酒厂房就于1987年5月17日投产,并于1987年7月30日,产出合格的陇南春酒。截止到1990年底,共产酒8315.1吨,新增产值9546万元,新增利税2800万元。仅用两年时间,还清了全部贷款本金2055万元和贷款利息546万元,相当于赚回一个厂。

1990年11月30日,扩建工程圆满完成,新厂区建筑面积4329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33977平方米,生活性9313平方米。实际生产能力年产陇南春酒3000吨。

1986年3月31日,陇南地区行署将徽县酒厂提升为县级建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名称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记号,而是实力和信誉的载体。1988年元月,甘肃省徽县酒厂更名为甘肃陇南春酒厂。

1991年,陇南春酒厂晋升为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1988年元月,甘肃省徽县酒厂更名为甘肃陇南春酒厂。

07

万吨规模竞风流

新厂区建成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省领导要求继续搞技改工程,尽快建成万吨酒厂。

当时白酒产量6000吨(其中老厂区的陇南春酒500吨,新厂区陇南春酒3000吨,老厂区的金徽酒1000吨和其他酒1500吨)。设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由3471万元达到8000万元;新增利税由1680万元达到4000万元;产量由6000吨达到10000吨,其中:陇南春酒5300吨,金徽酒1700吨,其他酒3000吨。

1992年2月24日,成立了技改领导小组,厂长杨万春兼任组长,党委书记谢克义兼任副组长,笔者兼管工艺设计和工程管理,唐进铭兼管财务,耿增辉兼管供应。

在紧靠贺店厂区南征地51亩后,于1992年7月1日破土动工,到1996年11月底基本建成。建筑面积31038平方米,其中生产性22814平方米,生活性8224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财务摊销给技改工程的利息、宣传费等)2682.8万元。

1997年7月21日,甘肃陇南春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崔兴平任总经理,傅俊英和耿增辉任副总经理。

扩建后的新厂区

08

“徽酒”酿造虎添翼

自1979年4月20日在厂长安排下,笔者开始抓大曲酒生产机械化工作。

1980年8月12日,陇南春酒车间安装了1台单梁吊,解决了工艺操作和物料运送等笨拙劳动。同年12月8日,金徽酒车间也安装了1台悬挂吊。

1982年7月11日,大曲酒车间建成投产,实现了酿酒机械化。蒸馏、蒸煮使用笔者设计的活甑桶。该甑桶可以进行掐头去尾、按质摘酒操作,是比较理想的蒸馏、蒸煮设备。冷却器也由笔者设计,用不锈钢制造,无毒无害,水与酒气强制对流,热效率高,兼有酒气冷凝、酒液冷却、工艺用水加热等多功能,且节水,安装、检修方便。还安装了晾醅机,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搅拌充分,效率高等优点,是促进酒醅正常发酵,提高出酒率的理想设备。

由以上多台设备配套成龙,建成了大曲酒生产机械化车间。生产实践证明,该套设备适用、坚固、运行平稳、效率高,不仅保持了产品的固有质量和传统风格,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提高了劳动效率,实现了文明生产,给企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徽县酒厂扩建工程中,笔者首创双甑式操作法,即一个甑桶进行蒸馏、蒸煮操作,另一个则进行出甑、装甑操作,交替作业,周而复始,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大曲酒车间的机械化生产场景

09

潜心科研赶名酿

自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以后,知识分子得到尊重,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同年8月4日,厂“科研组”组建,任命笔者为组长,陇南春酒和金徽酒创部优工作按计划展开。

天水地区科委和徽县科委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地区科委把该项目确定为1980年重大科研项目,并于1980年和1981年拨给科研经费。1983年8月12日,成立了厂创优领导小组,厂长谢克义兼任组长,副厂长杨万春和副厂长傅俊英兼任副组长。1984年,天水地区科委和省上又拨给科研经费。

1983年8月召开的全省白酒质量评比会上,陇南春酒保持着省优质产品的光荣称号,金徽大曲酒被评为其他香型白酒第一名。

1984年8月,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再次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光荣称号。同年9月,省上推荐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参加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白酒质量大赛,于同年12月,双双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奖杯。

当时的厂“科研小组”勾兑小样

10

芳香国里写春秋

自1951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徽县酒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可谓日新月异。占地扩展到326.8亩,建筑面积达到98395平方米,其中生产性70507平方米,生活性27888平方米。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到1556人。生产能力猛增到10500吨(其中:陇南春酒5500吨,金徽酒1700吨,其它酒3300吨吨)。品种由单一产品,开发为陇南春酒系列、金徽酒系列、新工艺白酒系列和保健酒系列30多个不同的规模、包装,一跃而为全国大型的先进的花园式酿酒企业、老字号企业、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万吨玉液竞风流,

荣获轻工两部优。

酿酒车间机械化,

芳香国里写春秋。

2006年3月,陇南春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为民营甘肃金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徽县的酿酒业从此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25年5月21日写于陇南

本文作者简介

傅俊英,男,1938年10月生,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5年至2000年在甘肃省徽县酒厂工作,曾任科研组组长、副厂长兼甘肃省徽县酒厂扩建指挥部副总指挥,陇南春酒业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1984年,时任徽县酒厂副厂长兼扩建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傅俊英(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