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鸡博物馆:农文旅融合发展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6 16:43 浏览量:2
到烤鸡博物馆参观,听百年老字号和非遗工坊历史故事;亲口品尝刚出炉的金黄酥香烤鸡,入口后感到惊喜;返回时将精美的烤鸡礼盒装上车,回馈亲朋好友……近年来,各地游客到平度烤鸡博物馆游玩的络绎不断,这里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美食爱好者前来探访,感受舌尖上的非遗文化。
从灶台到博物馆:百年技艺的破圈之路
清晨五点,平度市南村镇兰底长生路13号的郑老六烤鸡店准时亮起灯光。第五代传承人郑科春掀开土炉的铁皮盖,松木劈柴在炉膛里噼啪作响,高温热浪裹挟着秘制香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口传承五代的土炉,正用百年不变的温度,烘烤着一只鸡撬动农文旅融合的传奇故事。
灶台烟火里的传承密码。光绪六年(1836年),郑氏先祖郑文有在胶东乡间支起第一口铁锅烤鸡,后传至其孙郑书才手里改进工艺。1925年,郑书才这位从北京烤鸭坊学艺归来的手艺人不会想到,他改良的“松木明火+秘制香料”土炉烤鸡法,会在百年后成为青岛非遗。1988年,第四代传承人郑培安注册成立郑老六烤鸡店,成为品牌创始人。他挑着竹筐走街串巷时,总爱哼着自编的顺口溜:“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挂百味鲜”——这句后来刻在老匾上的诗句,成了郑家烤鸡的灵魂注脚。
2009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夏夜,成为第五代传承人郑科春的人生转折点。当他在医院走廊看到父亲挂着吊瓶还在念叨“炉温要稳”时,这位曾经的学校教师终于读懂了老匠人的执着。接手后的第一个凌晨,他被炉膛燎起的火星烫到指尖,却在咬下第一口烤鸡时,尝到了父亲藏在36味香料里的匠心——鸡肉酥烂脱骨,知了猴嵌入鸡腿的防伪设计,让每只烤鸡都成了会讲故事的“活招牌”。
老匾唤醒的文化自信。2018年秋天,郑科春在古玩市场偶遇那块标价10万元的老匾。当他颤抖着拂去“金炉不断千年火”匾额上的尘埃时,突然读懂了爷爷1980年被迫卖掉它时的不舍。这块穿越三十载光阴的老匾,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文化觉醒:“不能让烤鸡只停留在舌尖,更要让它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2020年,投资600万的平度烤鸡博物馆拔地而起。大杆秤、药碾子、风箱……一件件年深月久的器具,无声诉说着郑老六烤鸡的悠久历史。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光绪年间的烤鸡模具、民国时期的腌料陶罐、改革开放初期的小推车等依次陈列。最引人注目的是复原的百年土炉场景:风箱拉动的“呼哧”声中,映射出郑书才弯腰添柴的身影,游客伸手就能触摸的烤鸡香气——曾被装进草纸包的乡间美味,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殿堂。
从单店到产业链:一只鸡的乡村振兴方程式
土炉升级里的产业哲学。博物馆后厨的角落里,静静躺着一座见证历史的老土炉。郑科春抚摸着炉壁上被烟熏黑的痕迹,讲述着2017年的技术革命:“父亲1998年就画过轨道式土炉的图纸,可惜当时规模小没派上用场。”当新型轨道炉将单炉产能从200只提升到800只时,他特意保留了松木燃料:“机器能改变效率,但木柴火的香气,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
郑科春于2020年6月,注册成立郑老六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如今的郑老六烤鸡已形成“中央厨房+卫星店”模式:平度市区的旗舰店日均销售3000只,西安的加盟店飘起胶东烟火。更令人惊叹的是供应链的蜕变——南村镇周边众多养鸡合作社建立起“错时养殖”体系,农户们用当地玉米等农产品喂养的小公鸡,通过物联网溯源系统直供车间。养殖户李大叔掰着手指头算:“以前卖肉鸡每只赚3块,现在专供烤鸡用的公鸡能赚8块,去年光养鸡就盖了新房。”
非遗工坊里的共富密码。端午节期间,当地小学的孩子们出现在博物馆的非遗教室。郑科春系着蓝布围裙,手把手教孩子们调配香料:“桂皮要选广西的,八角得用云南的,这叫‘五味调和’。”从2017年至今,他已培养了800多名学员,既有本地村民,也有来自黑龙江、河北的创业者。学员王芳还记得第一次烤出合格产品时的场景:“郑老师说‘鸡皮要像琥珀色’,我练了27次才达标,现在我在秦皇岛的店每天能卖500只。”
在博物馆的荣誉墙上,“青岛非遗工坊” “青岛老字号”的牌匾格外醒目。世界蓝天杯十大驰名精品小吃、平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华名小吃、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誉众多。
郑科春发起成立的平度烤鸡行业协会,如今已有32家会员单位。他们联合推出的“平度烤鸡地图”,将散落各镇的烤鸡老字号串成旅游专线。每逢周末,载着游客的大巴总会停在博物馆门口,游客们左手提着烤鸡,右手拿着印有烤鸡图案的文创布袋,在土炉前拍照打卡——这只鸡,正带着整个平度的农特产品飞向全国。
从美食到文旅:舌尖上的乡村旅游革命
博物馆里的沉浸式体验。“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穿越时空……”博物馆的“烤鸡主题民宿”充满巧思:床头的壁灯是烤鸡架造型,窗帘印着历代烤鸡包装图案,就连拖鞋都绣着“金炉银钩”的标志。来自上海的游客林女士笑着说:“本来只是来买烤鸡,没想到住了一晚,孩子吵着还要来学做香料包。”数据显示,博物馆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其中30%来自省外,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增收。
漫步在平度烤鸡博物馆古朴的庭院中,时光仿佛倒流至百年前的老作坊。这座全国首创的烤鸡主题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节假日更是排起长龙。游客们循着诱人香气,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中,见证着土炉烤鸡技艺从明清延续至今的传奇:斑驳的老照片里,老师傅们用果木精心烤制的场景栩栩如生;陈列的百年陶炉上,岁月包浆诉说着五代匠人的坚守。
最令人心动的当属体验环节,当金黄酥脆的烤鸡从传统地炉中取出,游客们接过刚出炉的"非遗味道",齿颊间瞬间溢满香味。不少家庭专程驱车前来,离馆时后备箱满载着精美的烤鸡礼盒。"这不仅是美食,更是能带走的传统文化。"来自青岛的李女士如是说。如今,这座飘香四溢的活态博物馆,已成为胶东美食文旅的新地标,让非遗技艺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时,博物馆广场的灯光秀上演。郑科春站在人群中,看着孩子们追着烤鸡造型的灯笼奔跑,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鸡要烤得香,更要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香。”这句话,如今正随着飘向四方的烤鸡香气,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
未来已来:从百年老字号到知名新品牌
烤鸡产业园、研学基地、冷链物流中心……郑科春展示着未来的规划。“明年我们将推出真空包装烤鸡,从国内走向世界,土炉烤鸡要变成‘会飞的文化使者’。”
更令人期待的是“烤鸡+”计划:与当地合作社合作开发的“草莓烤鸡”即将上市,和有关单位联合推出的“烤鸡主题一日游路线”正在勘测;将烤鸡文化引入婚宴,筹备婚宴大厅,让办婚宴的居民省心省力省钱,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郑科春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最新的创意:“能不能把烤鸡故事写成绘本?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一只鸡也能承载千年饮食文化。”
当最后一炉烤鸡在暮色中出炉,郑科春望着炉膛里跳动的火苗,仿佛看到了五代人的身影在火光中重叠。经过近200年烘烤的非遗工坊,早已超越了美食的范畴——它是工匠精神的载体,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更是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在平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土炉里的星火,正在点燃乡村发展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