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诚投顾:从“冰杯经济”到百亿蓝海的金融角逐

发布时间:2025-08-06 16:48  浏览量:1

2025年盛夏,高温天气持续刷新纪录,冰块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而一场围绕“冰杯经济”的商业争夺战正在悄然打响。农夫山泉、山姆、伊利、蒙牛等巨头纷纷跨界入局,盒马、罗森、蜜雪冰城等零售品牌加速布局,制冰市场从传统的小众赛道一跃成为资本竞逐的新蓝海。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消费习惯的变迁,更是供应链、渠道、金融资本的多维度博弈。

巨头跨界入局,食用冰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4年,农夫山泉首次推出“纯透食用冰”,采用千岛湖水源和低速缓冻工艺,主打“持久耐融”特性。2025年,山姆会员店上架农夫山泉2kg袋装冰,售价22.8元,一度引发抢购潮。与此同时,伊利、蒙牛等乳企也推出自营冰杯产品,盒马、罗森、便利蜂等零售渠道则通过代工模式快速铺货,蜜雪冰城延续“1元冰杯”策略抢占下沉市场。这一波大厂入局,直接推动了食用冰市场的爆发。盒马数据显示,2025年6月冰杯销量同比增长30%,而饿了么联合尼尔森IQ的报告显示,2024年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激增350%。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后新成立的食用冰企业达179家,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冰杯市场的火热反映了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品类的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即时零售的兴起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到2026年,中国冰品与冰饮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630亿元。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制冰方式,转而追求即买即用的便捷体验,这种转变为大厂入局提供了绝佳契机。

制冰机市场同步升温,惠康科技IPO冲刺成行业焦点

在食用冰市场火爆的同时,制冰机行业也迎来高速增长。2025年7月,天猫平台制冰机成交额同比增长346%,其中桌面款销量增长20倍,高端家用机型增长25倍。行业龙头惠康科技(全球制冰机市占率12%)正冲刺深交所主板IPO,拟募资17.97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基地和海外扩张。惠康的电商负责人透露,技术迭代促进行业增长,自清洁杀菌技术推动客单价提升,成交同比增3倍,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惠康科技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向品牌化转型的路径。该公司早期以ODM(代工)模式为主,为Costco、亚马逊等国际渠道供货,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仍高达69.9%。但近年来,惠康加速发展自主品牌“HICON”和“沃拓莱”,并通过电商营销(如00后短视频团队)抢占年轻消费者市场。美的通过场景化布局与技术创新,成交同比涨190倍,还通过短视频种草获10倍投入产出比收益,切入细分领域领跑。可口可乐制冰机延续品牌风格,受年轻人追捧,上线三周霸榜新品榜TOP2,成交同比翻倍,契合年轻群体审美。

供应链与金融资本的双重博弈

大厂入局制冰市场,不仅改变了消费端的竞争格局,也在供应链和金融端引发连锁反应。代工模式与自建产线的选择成为企业战略分水岭。农夫山泉选择自建生产线,而盒马、罗森等零售品牌则依赖代工。上海晓德食品等老牌制冰商表示,自建工厂前期投入需三四千万元,而代工模式能快速抢占市场。冰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鲁岳雷介绍,公司食用冰生产设备销量近两年增长了两到三倍,需求主要来自四类群体:扩产或更新设备的老食用冰厂;以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渠道;跨界进入的冰淇淋、饮料企业;自带渠道资源的中间商。

冷链成本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冰杯的运输半径通常不超过400公里,否则冷链成本飙升。江苏冰马仕食品总经理司大进透露,冰杯利润仅0.1元/杯,包材和冷链成本占比超50%。食用冰需-20℃以下仓储环境,仓储与冷链运输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4倍。运江浙沪三省约为0.2元,运北京、天津则要0.3-0.4元,运乌鲁木齐可能达到0.6元。这种高成本结构使得区域性特征明显,也促使企业寻求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玉湖冷链因其在冷链食品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数字化创新,荣获“2025供应链金融产业数智化领军企业”奖,其通过整合资源、场景风控、信用背书等手段,为冻品及水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资本助推行业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惠康科技获嘉御资本(卫哲创立)Pre-IPO轮融资,荣泰健康战略入股,共同开拓“健康+智能”新消费场景。与此同时,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压缩。司大进观察到,一个冰杯的平均售价在2024年还是3-4.5元,今年已降至2.5元,这对上游制冰商的盈利能力构成考验。在小红书平台上,有网友分享截图显示,2022年7月,盒马160克食用冰杯售价为4.9元;而到了2025年6月27日,同款产品价格已降至2.5元,三年时间价格接近腰斩。

未来趋势:从“冰杯经济”到智能制冰生态

随着技术迭代,制冰行业正从单一功能向智能化、场景化升级。智能制冰机成为新的增长点,海尔智家最新专利“制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可根据用电低谷时段智能调节制冰时间,降低用户电费。飞利浦冰境i1pro、海尔鲜活冰、美的冰魔方到小米有品旗下的宜米制冰饮水机,各大品牌纷纷入局,围绕制冰功能展开了激烈角逐。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1-5月,线上台式净饮机中含制冰块功能的产品销额份额达到32.5%,线上嵌入式净饮机中含制冰功能的产品销额份额达到16.1%,线上桌面式饮水机含制冰功能的销额份额达到23.6%。

场景化消费延伸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盒马推出“玫瑰冰杯”,叮咚买菜计划开发更多风味冰品,制冰机与咖啡、调酒等场景深度绑定。冰杯的产品形态也从配角转向主角,带动了630亿即时零售市场。企业战略呈现分化特征:头部品牌采取代工与自建工厂模式并存,消费分级明显,0.5元雪莲冰杯与22.8元袋冰同台竞技。玩果森林专注风味创新,推出果浆含量≥20%的鲜果冰杯产品;冰力达聚焦高端场景研发,推出配洋酒的大方冰和情侣双孔冰杯。

全球化布局成为行业新趋势。惠康科技计划在泰国建厂,SKUK等企业则瞄准东南亚市场,以规避贸易摩擦风险。鲁岳雷对食用冰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食用冰消费习惯从日韩传导至中国一线城市,正由一二线城市辐射至下沉市场。国际市场方面,俄罗斯、沙特等周边国家也可能效仿中国的食用冰消费模式。因此,公司正同步拓展内贸与外贸业务,甚至断言食用冰终将成为如同饮用水一般的日常必需品。

结语:制冰市场的金融化与长期价值

从“1元冰杯”到千元智能制冰机,从代工模式到资本并购,制冰市场的金融属性正不断增强。短期来看,价格战可能加剧行业洗牌;但长期而言,拥有技术壁垒、供应链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将在这一波“抱冷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正如惠康科技IPO所展现的,制冰行业已从传统制造业蜕变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赛道,未来或将成为新消费投资的下一个风口。冰杯市场的终极竞争,本质是“技术普惠化”与“体验差异化”的平衡,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企业,终将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