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胎为始,棺材为终,岁月里藏着真意
发布时间:2025-08-06 18:21 浏览量:1
从娘胎里睁开眼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踏上了一段无法回头的旅程,终点早已注定,藏在某副静候的棺木之中。这话听起来冷峻,却藏着最深的温柔——生命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次借来的时光,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将这段光阴过得有声有色。初来人世,我们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裹着母体的余温,对世界的理解只是饿了哭、困了睡、饱了笑。父母用双手将我们轻轻托起,教我们说话、走路,把他们的希望与爱意,一寸寸映进我们清澈的眼眸。那时的“生”,是毫无条件的馈赠,无需承担,不必算计,只需顺着生命的本能,去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柔,去触摸夏雨落在掌心的清凉。
随着年岁渐长,这条路开始显露出它的崎岖。我们会跌倒,会被误解,会在某个寂静的深夜,突然停下脚步,问自己:“我为何而来?”有人为名利奔忙,把生活过成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有人在琐碎中迷失,忘了最初的梦想;但也有人在烟火人间里,渐渐明白:所谓“生”,不过是借这副身躯,去爱,去痛,去承担,去在平凡的日子里酿出不平凡的甜。就像邻居家那位老人,年轻时上过战场,中年守着小铺养活一家老小,如今每日坐在门口晒太阳,见人便笑。他说:“人这一生,就像田里的稻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后归于泥土,没什么好怕的。”他眼里没有惧意,只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安宁。庄稼不会因秋天的枯黄而哀怨,因为它曾绿得热烈,结得饱满。
我们总害怕“死”字,仿佛它是终结一切的黑暗。可若换个角度看,出生是序章,死亡是终章,真正动人的,是中间那些一页页写满悲欢的故事。有人潦草翻过,有人用心书写——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温暖过几颗心;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跌倒后能否再次站起;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愿意放下什么。曾有一位母亲,孩子早逝,她没有沉溺于泪水,反而将孩子的房间收拾整洁,每逢节日,仍会买他爱吃的糖果。她说:“他来过,活在我心里,这就足够了。”最深的怀念,不是停滞在过去,而是带着那份爱继续前行。花虽谢去,花魂却融入泥土,待来年春风一吹,新芽破土,依旧带着旧日的芬芳。
从娘胎到棺材的距离,丈量的从来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我们如何对待每一个当下。年轻时敢闯,是因为知道生命该热烈燃烧;中年时能稳,是因为懂得责任重于山;年老时从容,是因为明白死亡不是消失,而是换一种方式存在——那些爱过的人,做过的事,留下的善意,早已融入天地,永不磨灭。就像月亮,圆缺交替,却始终皎洁如初。人生亦如此,来时赤裸,去时空身,但只要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真诚、有温度,便是圆满。所以,请用力去爱,勇敢去追,累了就歇一歇,别辜负这仅有一次的旅程。最美的从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是每一次心跳,每一回微笑,是那无数个认真活过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