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工学堂·公益书画培训】第八期:解构楷书笔墨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06 21:09  浏览量:1

香浸润初心,楷法传承文脉。8月2日上午,莆田市职工书画公益讲座现场翰墨飘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志农带来的《楷书简史》公益讲座座无虚席,一场跨越千年的楷书艺术之旅在此徐徐展开。

黄志农老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实践示范,让在场职工深刻领略了楷书“横平竖直间藏风骨,笔墨流转中见乾坤”的独特魅力。

溯源千年:理清楷书演变脉络

楷书的演变,是一部文字规范化的发展史,更是一代代书法家对美的提炼与传承。”讲座开篇,黄志农老师便从“溯源”讲起,将楷书的千年脉络娓娓道来。

他指出,楷书并非凭空诞生,其萌芽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简牍之中——从汉简晋简里的笔画雏形,到东汉末年钟繇“三表”承前启后的规范,再到魏晋南北朝“二王”书风基本确立了楷书的典雅风范;从隋唐墓志开启的成熟之路,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确立各具特色的楷书风格之后,颜真卿、柳公权更分别以浑厚大气、笔力雄健和骨力劲健,结构严谨等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楷书的艺术表现;直到宋元明清,历代书家又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让楷书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出的生机。

现场示范:笔锋间见风格风骨

理论讲解后,示范教学环节让学员们直呼“解渴”。黄志农老师铺纸研墨,现场演绎不同时期楷书大家笔下“阳”字的写法:钟繇的古朴厚重、王羲之的潇洒飘逸、王献之的灵动舒展,笔锋起落间,不同时代的审美风骨跃然纸上。“临摹要学神韵,而非单纯模仿技巧。”他边写边讲解,从起笔的藏露到收笔的轻重,从结构的疏密到气息的连贯,细致拆解楷书的核心技法。

随后,黄老师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进行创作示范,强调“立足书体特性,兼顾比例与节奏”:“‘家’字要稳,‘和’字要舒,整体气息要连贯,才能体现楷书的端庄与温情。”笔尖在纸上游走,墨色浓淡相宜,短短数字既有传统韵味,又含生活温度,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楷书“规范中见生机”的艺术魅力。

精准点评:干货里悟传承之道

点评环节更是干货满满。职工们带着精心创作的小楷、隶书、魏碑等作品前来请教,黄志农老师逐一细致审视,从“取法是否有源”到“章法是否协调”,从“结构是否稳妥”到“用印是否得当”,结合书法史耐心分析作品的亮点与不足。通过作品向职工普及书法知识,话语间浩瀚的书法历史展现在参与职工眼前,让人收获颇丰。

学员感悟:笔墨间品艺术温度

“以前总觉得楷书严谨难学,今天听老师一讲才明白,每个笔画都藏着历史的故事,每处结构都有美学的逻辑。”学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要点,不时互相交流感悟。不少职工表示,这样的公益讲座让自己对楷书有了系统认知,“既能学技法,又能懂历史,还能得到名家指点,这样的机会太珍贵了!”

笔墨传薪火,文脉润人心。莆田市总工会持续开展的职工书画公益讲座,以书画为桥,让更多职工在笔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中汲取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