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考上清华没钱,全村砸锅卖铁供他上大学,20年后他回乡报恩
发布时间:2025-08-06 21:45 浏览量:2
大别山深处的青石村,世代贫穷,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
村里人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出现一个清华大学生。
更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竟是个孤儿,从小被村里人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养大。
当命运的转折点到来时,整个村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二十年后,当这个孩子功成名就归来时,村里却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颠覆所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01
2005年春天,大别山深处的青石村还沉浸在料峭的春寒里。
林墨轩站在村口那座老石桥上,手里紧紧攥着一张薄薄的纸。那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十八岁的墨轩个子不高,皮肤被山里的阳光晒得黑红,但那双眼睛特别亮,像山泉水一样清澈。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脚上是一双解放鞋,鞋底都磨平了。
“墨轩!墨轩回来了!”
李婶第一个看见他,嗓门大得半个村子都听得见。她丢下手里的洗衣盆,一路小跑过来,“孩子,考得咋样?”
墨轩咧嘴一笑,把通知书递过去:“婶,我考上了。”
李婶接过通知书,瞪大眼睛看了半天,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清...清华?这是清华大学?”
“是的,婶。”
李婶手一抖,通知书差点掉地上:“我的天哪!我的天哪!快去叫陈大伯!快去叫大家伙儿!”
很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了过来。四十多口人的小村子,一下子来了三十多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墨轩围在中间。
“墨轩这孩子,从小就聪明!”
“还记得他七岁时,苏老师就说他不一般!”
“清华啊,咱们青石村祖祖辈辈都没出过秀才,更别说清华了!”
陈大伯从家里赶来,花白的头发在风里飘着,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深。他接过通知书,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好几遍,眼圈慢慢红了。
“好孩子,好孩子啊。”陈大伯拍拍墨轩的肩膀,声音有些颤抖,“你爸妈在天有灵,该多高兴啊。”
墨轩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从小就没见过亲生父母,是陈大伯把他养大的。十八年前那个暴雨夜,还是婴儿的他被人丢在村口石桥下,哭声都快没了,是陈大伯发现了他,抱回家养活。
村里人都说他命苦,但陈大伯从来不这么说。每当有人在墨轩面前提起他的身世,陈大伯就会瞪眼:“墨轩不是没人要的孩子,他是老天爷送给咱们青石村的礼物。”
苏老师从人群里挤出来,她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教了一辈子书,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墨轩,你是我教过最聪明的学生!当年你七岁刚进学校,我就知道你不是池中之物!”
墨轩记得,那时候别的孩子还在数手指头,他已经能背九九乘法表了。别的孩子认字困难,他一天能学会几十个字。苏老师经常说,墨轩的脑子就像海绵一样,什么知识都能吸收。
“墨轩,这通知书上写着学费多少钱?”赵老三凑过来问。他是村里的老实人,平时话不多,这时候也着急起来。
墨轩低下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年八千块钱,加上生活费,至少要一万多。”
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一万多块钱,对于这个人均年收入不到两千块的贫困山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陈大伯沉默了很久,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孩子,这是天大的好事。可是这学费...”
他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02
当天晚上,陈大伯家的堂屋里点起了煤油灯。
陈大伯是村里的老支书,虽然已经退了,但遇到大事,村民们还是习惯听他的。他让人通知全村,晚上到他家开会。
四十多个村民挤在不大的堂屋里,大人小孩都有。昏暗的灯光摇摇晃晃,在每个人脸上投下影子。
“乡亲们,大家都知道了,墨轩考上了清华。”陈大伯站在中间,声音有些沙哑,“这是咱们青石村的光荣,也是祖坟冒青烟的好事。”
“是啊,是啊!”村民们点头称是。
“可是...”陈大伯停顿了一下,“学费是个大问题。一年八千,四年就是三万多,加上生活费,得四万块钱。”
堂屋里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四万块钱,对于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确实是天文数字。很多人一年到头也挣不了一千块钱。
墨轩站在门口,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他知道乡亲们不容易,每家每户都过得紧巴巴的。
“大伯,要不我不去了。”墨轩哽咽着说,“我可以在镇上找个工作,也能养活自己。”
“胡说八道!”陈大伯一拍桌子,眼睛瞪得溜圆,“清华大学,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你不去,不是糟蹋了吗?”
“就是,墨轩,你不能不去!”李婶第一个站起来,“我家那头老母猪,正好要下崽了,卖了能换八百块钱。”
“我家的鸡,还有去年攒的那点钱,也能凑个几百。”赵老三紧跟着说。
“我把我爸留下的那块老表当了,虽然不值几个钱,但也是个心意。”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越来越热烈。有人说要卖家里的粮食,有人说要把准备盖房子的钱拿出来,还有人说要去镇上打工挣钱。
墨轩听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些朴实的乡亲,自己都过得不容易,可是为了他,竟然愿意倾囊而出。
苏老师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墨轩,你要记住,这不是施舍,这是投资。村里人相信你,相信你将来能有出息,能给村里争光。”
最后统计下来,村民们七拼八凑,能凑出一万八千块钱。还差不少,但大家都没有放弃的意思。
这时候,陈大伯默默地走进里屋,拿出了一个旧木盒子。盒子里放着几件古玩,有瓷器,有玉器,还有一块老怀表。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旧,但保存得很好。
“大伯,这些是...”墨轩认得这个盒子,从小就见陈大伯把它当宝贝一样收着。
“这些是我年轻时在外面打工时收的,当时觉得好看就买了。”陈大伯的声音有些颤抖,“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大伯,不行!这些东西对您来说那么重要!”墨轩急了。
陈大伯摸摸他的头,就像小时候那样:“再重要,能有你的前程重要吗?这些东西放在盒子里也是放着,不如换成钱供你上学。”
第二天,陈大伯就带着这些古玩去了县城。没想到,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竟然值了五千多块钱。加上村民们凑的钱,刚好够墨轩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03
2005年9月,秋高气爽的日子。
墨轩要走了,去北京上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青石村,也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孩子。
全村人都来送行,从村口一直排到山路的拐弯处。大家都拿着自己的心意,要给墨轩带上。
李婶拿着一大包咸菜:“这是我亲手腌的,到了北京想家了就吃一口,就当是家里的味道。”
赵老三递过来一个小木雕,是他用山里的红木刻的一只小鸟:“这没什么价值,就当个念想。你看见这小鸟,就想起咱们村里的山山水水。”
苏老师给了他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把你在外面的见闻都记下来,将来回来讲给大家听。”
最后,陈大伯走过来,悄悄塞给他一张银行卡:“这里还有三千块钱,是我这几年攒的私房钱。到了北京省着点用,有什么困难就给家里写信。”
墨轩再也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对着全村人磕了三个头:“各位叔叔婶婶,墨轩发誓,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车子来了,是县里的长途汽车。墨轩背着简单的行李,回头看着这个养育了他十八年的小山村。青山如黛,白云悠悠,还有那些朴实的乡亲们挥手告别的身影。
车子启动了,墨轩透过车窗,看着越来越小的青石村,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这里的人过上好日子。
就在车子要驶出山路的时候,墨轩突然看见陈大伯在人群后面,神情复杂地望着他。那种眼神,不像是在送一个普通的孩子,更像是...像是在送自己的亲人。
这个疑问在墨轩心里埋下了种子,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疑问将在很多年后彻底改变他对自己身世的认知。
04
北京,清华园。
对于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每一个都让墨轩感到震撼。
但他没有被这些繁华迷住眼睛。他知道自己背负着整个村子的期望,知道这钱来得不容易。
宿舍里的三个室友都是城里孩子,家境都不错。他们穿着名牌衣服,用着最新的手机,谈论着墨轩从来没听过的话题。
“墨轩,晚上一起去肯德基吧,听说那里的炸鸡特别好吃。”室友小王热情地邀请他。
墨轩摇摇头:“你们去吧,我不饿。”
其实他很想尝尝炸鸡是什么味道,但他舍不得花钱。一顿肯德基要几十块钱,够他吃好几天的了。
每个月,墨轩都会给村里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他的字写得很工整,内容也很详细,从课程安排到考试成绩,从食堂的饭菜到北京的天气,什么都写。
村里人不识字的多,都是苏老师念给大家听。每次收到墨轩的信,全村人都聚在苏老师家里,听她一字一句地念。
“墨轩说他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三名!”
“墨轩说他学会了用电脑编程!”
“墨轩说北京的冬天比咱们这里冷,但学校有暖气!”
每一条消息都让村民们兴奋不已,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取得了成绩一样。
大二的时候,墨轩开始做兼职。他给同学们辅导功课,在实验室帮导师做项目,还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洗碗。每个月能挣三四百块钱,他都小心翼翼地存起来。
室友们去买新衣服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能穿。同学们约着去看电影的时候,他总是说要在宿舍学习。但在学习上,他从不妥协。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从早到晚,风雨无阻。
大三的时候,墨轩开始申请各种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只要有机会,他都会申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几乎拿遍了所有的奖学金。
每次拿到奖学金,墨轩都会把一部分寄回村里,让陈大伯转交给最需要的村民。他知道,如果没有村里人的支持,他根本不可能坐在清华的教室里。
05
大四的春天,墨轩接到了苏老师的电话。
“墨轩,村里出了点事。”苏老师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前几天下大雨,把村里通往镇上的那条路给冲断了。现在村民们出不去,外面的车也进不来。”
墨轩心里一紧:“那现在怎么办?”
“县里说要修路,但是资金不够。需要村里自己出一部分钱,大概要一万块钱。”苏老师叹了口气,“村里人商量了好几天,也凑不出来。”
墨轩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年来,村里人为了供他上学,已经把能拿出来的钱都拿出来了。现在遇到困难,却没有钱解决。
“苏老师,我这里有点钱,可以先借给村里用。”墨轩想都没想就说。
“墨轩,你还是学生,哪来的钱?”
“我做兼职攒的,还有奖学金。”墨轩算了算,自己这三年攒下的钱,加起来有八千多块钱,“虽然不够一万,但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挂了电话,墨轩立刻去银行,把自己攒了三年的钱全部汇回了村里。那是八千块钱,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
室友们知道了这件事,都觉得他傻:“墨轩,你马上就要毕业了,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找工作要钱,租房子要钱,你把钱都给家里了,自己怎么办?”
墨轩淡淡一笑:“没关系,我可以再挣。但是村里的路不修好,乡亲们就出不来,孩子们也上不了学。”
这件事让墨轩在同学中的威望更高了。大家都知道他家境不好,但没想到他会如此无私。连导师都被感动了,主动帮他联系了几家好的公司。
但是,这件事也在墨轩心里埋下了一个疑问。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村里人对他这么好?仅仅因为他聪明吗?仅仅因为他考上了清华吗?
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是有什么事情被隐瞒了一样。但是每次他想深入思考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想多了。毕竟,村里人的好心是显而易见的。
06
2009年夏天,墨轩大学毕业了。
他的成绩在全班排前三,导师极力推荐他读研究生,但墨轩拒绝了。他急着挣钱,急着报答村里人的恩情。
经过导师的介绍,墨轩进入了北京一家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公司不大,只有十几个人,工资也不高,每个月三千块钱。但墨轩很满足,这已经是他见过的最多的钱了。
他在北京租了一个十平米的小房间,在地下室里,又潮又暗。但房租便宜,一个月只要五百块钱。剩下的钱,他每个月往家里寄五百,自己留两千块钱生活。
为了省钱,他每天都吃最便宜的盒饭,十块钱一份,有荤有素。衣服都是在批发市场买的,几十块钱一件。但他从来不觉得苦,因为他知道这些钱的意义。
公司的同事们都很年轻,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经常一起加班,一起熬夜,为了一个项目而废寝忘食。
墨轩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他不仅技术好,而且特别能吃苦。别人下班了,他还在加班。别人周末休息,他还在想着工作上的问题。
公司的老板是个年轻人,叫张总,看中了墨轩的才华和拼劲,开始把重要的项目交给他负责。
“墨轩,你来负责这个项目,我相信你能做好。”张总拍拍他的肩膀。
墨轩没有让他失望。他主导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公司赢得了几十万的收入。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也都很成功,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
一年后,墨轩的工资涨到了五千块钱。两年后,涨到了八千块钱。三年后,公司准备上市,张总要给墨轩股份。
“墨轩,你跟着公司一起创业,理应有股份。”张总很认真地说,“公司上市后,你就是百万富翁了。”
墨轩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一个山里的穷孩子,到即将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变化让他感到不真实。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
陈大伯生病了,需要做手术,但是没有钱。
墨轩二话不说,把自己这几年攒的所有钱都寄回了家里,总共十万块钱。这些钱足够陈大伯做手术,还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条件。
07
2012年,公司成功上市。
墨轩作为技术合伙人,一夜之间身价上千万。但他没有被金钱迷住眼睛,依然保持着山里孩子的朴实和勤奋。
他搬出了地下室,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但除了住房条件改善了,其他生活习惯都没有变。他还是吃简单的饭菜,穿普通的衣服,把大部分钱都寄回了家里。
有了钱之后,墨轩开始更大手笔地帮助村里。他出资修了学校,建了医疗站,铺了水泥路。村里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村民们生病了也不用跑到县城去看。
每年春节,墨轩都会回村里看望乡亲们。每次回去,村里都有新的变化。房子越来越好,道路越来越宽,孩子们的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墨轩,你真是咱们村的福星啊!”李婶每次见到他都这么说,“要不是你,咱们村哪能有今天?”
村民们对他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每次他回村,全村人都出来迎接,就像迎接亲人一样。
但是,随着事业的成功,墨轩心里的那个疑问也越来越强烈。村里人对他的好,似乎超出了一般的关爱。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楚,但就是觉得不太对劲。
2015年,墨轩的公司又融了一轮资,估值达到了五亿。他个人的身价也水涨船高,达到了几千万。
这一年,他做了一个决定: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基金的第一笔钱,就是他个人捐出的一千万。
消息传回村里,村民们都激动坏了。他们的墨轩不仅自己成功了,还要帮助更多的人。这让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墨轩开始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在北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他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青石村的山山水水,想起那些朴实的乡亲们。
08
2020年,墨轩已经是北京科技圈的知名人物。
他的公司估值达到了十亿,他本人也多次登上各种成功人士的榜单。媒体称他为“山里走出的科技新贵”,投资界称他为“最有潜力的年轻企业家”。
但是,越是成功,他越是想念故乡。
这些年来,他几乎每年都回去看望乡亲们,但每次都是匆匆来去。他给村里带去了钱,建了新房子,修了新路,孩子们也能在新学校里上课了。
青石村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的小山村了。村里通了自来水,装了路灯,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视和冰箱。年轻人开始回村创业,搞起了农家乐和山货销售。
但墨轩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他说不清楚是什么,但就是感觉心里空空的。
这一年春节,他又回到了村里。陈大伯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如以前,但精神还不错。
“墨轩啊,你现在这么有出息,大伯心里高兴。”陈大伯坐在火炉边,声音有些颤抖,“但是大伯年纪大了,有些话,想当面跟你说说。”
墨轩心里一紧。这么多年来,陈大伯从来没有这样跟他说过话。
“大伯,您说,我听着。”
陈大伯看着他,眼中有种复杂的神情:“墨轩,你觉得村里人对你好吗?”
“当然好,大伯。如果没有您和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村里人对你这么好?”
墨轩愣了一下:“因为...因为大家心善,因为我争气?”
陈大伯沉默了很久,最后只是摇了摇头:“孩子,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句话让墨轩心里更加疑惑。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陈大伯的话里似乎有什么深意,但他又说不清楚是什么。
09
2021年初春,墨轩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
他要回青石村,不是短暂的探望,而是真正的回归。他要在那里搞乡村振兴,让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公司的合伙人们都以为他疯了:“墨轩,你在北京有这么好的事业,为什么要回那个山沟沟?”
墨轩淡淡一笑:“因为那里有我的根。”
他开始着手安排公司的事务,将CEO的位置交给了合伙人,自己保留股份和董事长的身份。这样既能继续关注公司发展,又能抽身回乡。
他制定了详细的乡村振兴计划: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引入电商平台,培训当地年轻人。他要把青石村打造成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消息传回村里,村民们都激动坏了。他们的墨轩要回来了,要回来建设家乡了。
2021年4月的一个上午,春光明媚,山花烂漫。
一辆黑色的商务车缓缓驶进青石村。车子还没停稳,村口就聚集了上百人。不仅是本村的村民,连邻村的人都赶来了,场面比十六年前墨轩离开时更加热烈。
墨轩下车的那一刻,全村沸腾了。
“墨轩回来了!”
“咱们的大学生回来了!”
“咱们的大老板回来了!”
陈大伯颤巍巍地从人群中走出来,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眼中满含泪水,精神头很足:“孩子,你终于回来了。”
墨轩快步上前,紧紧抱住这个养育了自己的老人。陈大伯比他离开时瘦了很多,白发也更多了,但那双眼睛还是那样慈祥。
村子比他离开时好了太多。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民们住上了小楼房,孩子们在崭新的学校里读书。但他也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还是不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去了。
当天晚上,村里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地点还是在陈大伯家,但堂屋已经扩建过,比十六年前宽敞了许多。
墨轩站在众人面前,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千种情绪:“各位叔叔婶婶,当年是大家成就了我,现在,该是我回报大家的时候了。”
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乡村振兴计划。要建现代化的农业基地,让村民们种植高价值的农作物。要发展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体验山村生活。要搞电商平台,把山里的好东西卖到全国各地。
村民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支持。
10
墨轩回乡三个月后,乡村振兴项目进展顺利。农业基地已经开始建设,第一批游客也来了,电商平台也上线了。
这一天,苏老师找到了他。
苏老师已经六十多岁了,满头银发,但精神还不错。她看起来很纠结,欲言又止。
“墨轩,有些事情,我觉得你应该知道了。”苏老师的声音很轻,“关于你的身世...”
墨轩心中一震:“苏老师,我知道我是孤儿,这没什么的。”
“不,你不是孤儿。”苏老师深深地看着他,声音颤抖着说:“你的母亲,还活着。”
这句话如晴天霹雳,墨轩整个人都呆住了。
“什么...什么意思?”
苏老师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当年的事情,只有我和陈大伯知道真相。陈大伯不让我说,但我觉得,你有权知道真相。”
“墨轩,你知道陈大伯为什么对你这么好吗?你知道为什么全村人都愿意为你砸锅卖铁吗?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墨轩的脑子里一片混乱:“苏老师,您到底想说什么?”
“陈大伯...不是外人。”苏老师的声音很轻,但字字如雷:“他是你的亲叔叔。”
墨轩感觉天旋地转,勉强扶住桌子:“那我母亲...”
“你母亲林素云,当年因为一些事情不得不离开村子。她把你托付给了陈大伯,让他告诉你她已经死了。但实际上...”苏老师停顿了一下:“她一直就在附近的县城里,这二十多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你。”
墨轩冲出苏老师家,直奔陈大伯家。
“大伯!”他推开门,看到陈大伯正坐在院子里抽烟,苍老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陈大伯看到他,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墨轩,你都知道了?”
“为什么要瞒着我?为什么?”墨轩的眼中含着泪。
陈大伯缓缓站起身:“坐下,我把当年的事情都告诉你。”
原来,墨轩的父亲林建国是陈大伯的亲哥哥,在墨轩两岁时因意外去世。母亲林素云因为承受不了打击,精神一度出现问题,在村里做了一些过激的事情,村民们议论纷纷。
为了保护林素云,也为了让墨轩能够正常成长,陈大伯和苏老师商量,决定让林素云先离开村子去县城治病,对外就说她也死了,墨轩成了孤儿。
“这些年来,你妈妈的病早就好了。她在县城做清洁工,挣的每一分钱都托我转给了村里,用来资助你的学习和生活。”陈大伯的声音颤抖着:“你以为是村民们砸锅卖铁供你读书,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钱都来自你妈妈。”
墨轩彻底呆住了:“那她为什么不回来见我?”
“她怕你怨恨她,怕影响你的前程。”陈大伯流下了眼泪:“她说,只要你能出人头地,她宁愿一辈子当个陌生人。”
11
在陈大伯的陪同下,墨轩来到了县城。
林素云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房子很小,很简陋,但打扫得非常干净。
墙上贴满了墨轩的照片,从小学到大学,从清华毕业到事业成功,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还有很多报纸,上面有关于墨轩的报道。
“她一直在关注你,你的每一点成就,她都知道。”陈大伯轻声说道。
这时,门开了。
一个瘦弱的中年女人走进来,手里提着刚买的菜。当她看到墨轩时,菜篮子掉在了地上,蔬菜洒了一地。
“墨...墨轩?”林素云的声音在颤抖。
墨轩看着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女人,内心五味杂陈。她的眼睛和自己很像,但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太多痕迹。
“妈妈...”墨轩终于叫出了这个词,二十多年来第一次。
林素云再也控制不住,冲过来紧紧抱住儿子,母子俩抱头痛哭。
“对不起,墨轩,妈妈对不起你...”
“妈妈,咱们回家吧。”
结局 不完美的团圆
一年后,青石村的变化有目共睹。
农业基地发展顺利,乡村旅游也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村里创业。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
墨轩和林素云的关系也在慢慢修复。二十多年的分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弥补的,但他们都在努力。林素云搬回了村里,住在陈大伯家附近。村民们对她的回归态度复杂,但总体上还是接受的。
陈大伯的身体越来越差,但看到墨轩一家团聚,他很欣慰。
墨轩经常坐在村口那块石头上,想着这些年的经历。村民们对他的帮助是真的,母亲对他的爱也是真的,陈大伯的善良更是真的。至于真相的复杂性,那只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夕阳西下,墨轩看着远山如黛,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能否完全修复,不知道村子的发展是否会一帆风顺。
但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会继续走下去。因为这里有他的根,有那些爱他的人,有他想要守护的东西。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接受生活的复杂,接受不完美的真相,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