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以对立统一观点解读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发布时间:2025-08-05 00:15  浏览量: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是道德经中极为重要的一章,主要讲述了道德经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立统一性,也可以称之为相对性。这是世界所有事物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最为难懂的概念。

我们通常认为,事物的属性是通过各种属性来描述的,但是本章告诉我们,事物的属性,不是通过单个的属性来描述的,而是通过一对彼此相对的属性来描述的。比如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美和丑,并非是两个概念,不能拆开来单独的谈论美,或者单独的谈论丑。这好比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这个世界,任何概念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这个结论,不仅仅存在于哲学领域,也存在于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明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时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

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极为重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缘故。

另一种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存在。

译注:

第一种翻译,是通常人理解的翻译。

第二种翻译,是对美有更深刻认识之后的翻译。

关键在于,恶,怎么理解?

恶,通常理解为:丑。

但是,这种理解是极其罕见的。

恶,也可以理解为厌恶。

如果将恶理解为厌恶,那么美,就应该理解为喜欢。

美,可以这么理解吗?

看看王弼的解读。

王弼解读为: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美恶,是指人心的喜欢和厌恶。

美,就是喜欢。丑,就是厌恶。

美丑,并非绝对的客观的,而是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性。

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楚王好细腰。唐玄宗却喜欢丰满的杨玉环。

美与丑,是与个人意识高度相关的。

皆知善,斯不善矣。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因为有不善的缘故。

译注:

善于不善,也是一对彼此对立的概念。但两者也是一体的。所以,善,不能独立存在。

什么叫善?

善,就是善良,就是好。也就是给某人利益。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与人为善,也就是说,他这个人经常给别人好处,给别人利益。

但是,他如果给别人利益,他自己的利益就一定会受损。

这就是非善。对人善,则对己不善。

或者说,对某些人善,那么必然会对其他人不善。

世人经常把美,善,认为是绝对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这是非常错误的。

很多人也利用了世人这种理解上的弱点,标榜自己的美,自己的善,并以此牟利。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

译文:

有与无,是互相转化的。难与易,也是相对的。物体的形状,互相对比才能够显示出长短。高与下,是位置相互比较出来的。音乐和歌声是彼此相和才能共同构成一首优美的歌曲,先与后则是彼此互相跟随的关系。万物的属性,都是用相对的两个属性共同描述的。这是永恒不变的。

译注:

有,无,是道德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贯穿道德经的全篇。所谓有,就是人类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知识、理论。无,则是超出固有的知识体系之外的部分。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关系。无,可以转化为有。有,也需要灵活应用,也就是无。不能死守教条。

而其他的几对关系,都说明了,世界万物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所以,这个世界,不能用绝对的概念来描述。不能用单一的概念来描述某个事物的属性,而必须用两个相对的属性共同描述。

这一点,是道德经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但也是世人极难以理解的一点。

比如:事情可以用难易程度来描述。但不能说这个事情很难,或者说这个事情很容易。这种描述没有意义。如果说一件事情很难,到底有多难呢?要想精确的描述,就必须要有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形成精确的概念。

再比如,一个物体的长短,也是要有比较的相对的。我们现在描述物体的尺寸,是必须要有一个长度单位的。这个就是物体通过比较而得出的一个数据。比如一个物体长1米 这个数据还是通过物体和米这个长度对比而得出的。

所以,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要想精确描述,都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文:

所以圣人一直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对老百姓的教化,也是主要以不言的方式来进行。

译注:

居无为之事:居,在这里应该是保持,持有的意思。圣人总是以无为的方式来行事,来处理事情。

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有为是指完全按照现有的经验教训知识理论来行事。而无为则是跳出了现有理论体系的框架,不迷信于现有理论知识,不受现有理论体系的约束。

世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总认为现在的理论很完善,很发达,很完美。其实这是个极大的错误。现在世界的很多理论,是非常简陋的,非常低级的,问题是非常多的。这里面尤其以人文学科的错误最多,理论体系问题非常多。

自然科学的体系要好一点,但也存在着问题。

所以,圣人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过去的经验,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现状,做出完全没有出现过的处理办法。这就是无为,就是要打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什么是不言之教?

百姓需要教化,教育。教育百姓可以用有言之教,意思就是不停的给老百姓灌输思想。这种方式也有效果。所以很多统治者喜欢用。成本很少,效果很好。但这种方式,只能有短期效果,中长期效果不好。

真正的教化,则是不过多的进行思想灌输,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为百姓需要服务,以实际行动来教化百姓,教育百姓。

但是特别要注意:无为不是绝对的,不言之教也不是绝对的。

这是世人非常容易犯的错误。把概念绝对化。

所谓无为,并不是完全不管现有的理论和经验,而是不完全依赖于现有理论和经验,不能过于迷信书本和教条。因为世人多数会认为做事必须按照已有经验理论,所谓祖宗之法不可违,这都是是以有为的方式来行事。所以,这里强调圣人会更多的按照无为的方式来行事。

同样,不言之教,也不是完全不给老百姓灌输思想,只做不说。说也是必须的,这就是宣传工作。但是,说了必须要做到,这才能够有最好的效果。如果只说不做,那就是洗脑。如果只做不说,那教化的效果就会很差。同样,世人通常理解的教化方式都是思想灌输,也就是有言之教。而圣人则通常会更多的以无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长时间的合适的环境中,慢慢的酝酿,自发兴起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开始点,也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创始者。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固定的路线,固定的发展方式,而是会不断变化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发展到比较成功的阶段时,并不会停止不动,而是继续发展。只有继续发展,不停止下来,事物才会真正成功,而不是半途而废。

译注:

万物昔而弗始:

昔,是事物的兴起,开端。这个开端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确定的地点,确定的事件,确定的发起人。万事万物最初的开始,应该是由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点不同事件,慢慢酝酿,然后突然出现的。

这或许可以称之为:跃迁。

所谓的万事万物,可能包括了一切的事物。甚至有可能包括宇宙的产生,意识的产生。

为而弗侍:

侍,通“恃”。指倚仗,固定的、不变的发展路线,发展方式。路径依赖。

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不会完全按照之前的发展路线,而是会不断变化。以至于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发展出完全不同完全超出人们预料的东西来。

所以,我们很难根据现在事物发展变化,推测出事物将来的可能变化。

成功而弗居:

本句绝大多数人的解读,都解读为,圣人成功而不将功劳据为己有。

这种解读,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本句的主语并不是圣人,而是万物。

居,并不能理解为“据”。道德经中也没有其他地方有这个用法。

居,在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理解是:停留,保持。

所以,本句应该理解为,万事万物发展,是不会停止的。而成功之后,更不能停止。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防止半途而废。

所以,主席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时说,并不能认为新中国建立,就是革命胜利了。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

这就是“万物成功而弗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