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和以伊战争后,欧美信誉崩塌,中国供应链成国际新宠吗?

发布时间:2025-08-07 06:02  浏览量:1

俄乌战争和以伊战争后,欧美信誉崩塌,中国供应链成国际新宠吗?

持续多年的俄乌战争与刚结束不久的以伊冲突持续发酵,深刻地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这些变化现象的背后,凸显出中国第二供应链在国际舞台上愈发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

近期,半岛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就是伊朗毅然放弃GPS,转而投入北斗系统的怀抱,这一转变的背后有着必然的现实背景。在6月12日的以伊冲突中,伊朗在波斯湾的船只多次遭遇GPS信号中断干扰,关键时刻导航系统的失灵,无疑给伊朗的海上行动带来了巨大威胁与不确定性 ,这让伊朗深刻认识到依赖欧美信息产品所潜藏的巨大风险。

无独有偶,中东地区以及大量发展中国家纷纷买入人民币资产,大幅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外汇的比例,并积极开通人民币支付渠道。是什么促使这些国家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呢?答案与中国供应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些做法实在是不择手段,这使得他们的信息产品的安全性遭到严重质疑。以色列曾在民用消费品中安装炸弹,这一恶劣事件让世界为之震惊,也让人们意识到欧美日常软件存在开后门的风险绝非危言耸听。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使用欧美的信息产品,无疑像是在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安全隐患。而中国的北斗系统,从研发到应用,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安全可靠的原则,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稳定、精准的定位服务,成为了众多国家在导航领域的可靠替代选择。也已经被联合国定为全球定位新的可靠标准之一。

其次,西方金融体系的不靠谱也在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俄罗斯的外汇被大量扣押冻结,甚至连一向标榜永久中立的瑞士也违背承诺,参与到对俄金融制裁之中。这让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将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西方金融体系中,无疑是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局势发生变化,资产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

相比之下,人民币资产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吸引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增加人民币储备,开通人民币支付渠道,不仅是为了分散外汇储备风险,更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和金融稳定性的认可,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供应链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

再者,欧美在半导体领域的所作所为,也让许多国家对其失去信任。美国先进的AI芯片居然具备位置跟踪和远程关闭的功能,这种侵犯用户隐私和安全的技术设计,令人不寒而栗。此外,欧美半导体设备在销售时附加各种不合理条款,购买后随意限制其使用范围,毫无契约精神可言。比如,一些国家购买的欧美半导体设备,突然被要求不能给中国服务,完全无视商业合同的约定。这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使得各国在采购相关产品时不得不重新审视风险。

而中国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构建起了相对完整、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中国的半导体产品和技术,在性价比和稳定性方面,正逐渐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特朗普时期发起的关税战,至今仍余波未平。一些国家为了反制美国,计划对美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使得全球供应链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削弱,而中国供应链凭借着强大的韧性、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成为了众多国家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需要。无论是在制造业领域,还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能够快速响应国际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在俄乌战争和以伊冲突的双重背景下,欧美国家的种种行为,让世界各国对其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产生了严重质疑。而中国凭借着在信息、金融、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和避风港。中国第二供应链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各国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需求做出的理性选择,未来,中国供应链也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